日期:2021-12-09
這是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教案博客,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學會比較鑒賞
2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用典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蘇軾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上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活動2【講授】走近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其詞現存620余首。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詞集《稼軒長短句》 23 歲前,在中原金國統治區生活和起義。他自幼喪父由祖父辛贊養大,受影響頗深
24——42歲,南歸以后仕宦生涯。屢遭排擠打擊,此期詞作以抗金救國為多,詞情悲壯慷慨。
43——68歲,罷職后的閑居生活。仍然希望報效國家,臨終大呼“殺賊”數聲,含恨去世。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首先是一個中原起義的豪杰,一個力主抗金的 名臣,一個有才略有建樹的地方官,一個凜然有節氣的愛國志士。總之他首先是一個有抱負有才智的政治家、軍事家。
活動3【活動】寫作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這期間,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成,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活動4【活動】把握本詞內容:
上闋:歌頌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活動5【活動】合作學習
通過朗讀、疏通文意,你了解到詞人目睹了哪些不堪現實?懷想到了哪些古代人事?
古代人事 孫權立國
劉裕建功
義隆敗北
佛貍立祠
廉頗飯否
不堪現實 英雄無覓
殘照荒草
烽火不再
鴉鼓齊鳴
豪杰被棄
活動6【活動】全詞主要用到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詞人哪些情感?
寫這孫劉兩位英雄人物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的無能。
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和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故事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委婉勸戒不能草率行事。
用廉頗的典故 以廉頗自況,表明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活動7【活動】上片內容: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詳寫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活動8【活動】下片內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活動9【活動】全詞總結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
活動10【練習】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dōu)鍪(móu),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思考、討論:
《南鄉子》與《永遇樂》一詞有何異同?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嘆雄壯,意境高遠。它與本課《永遇樂》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都不失為千古絕唱
有沒有運用典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志》里曹操的話。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蘇軾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上戰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活動2【講授】走近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其詞現存620余首。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詞集《稼軒長短句》 23 歲前,在中原金國統治區生活和起義。他自幼喪父由祖父辛贊養大,受影響頗深
24——42歲,南歸以后仕宦生涯。屢遭排擠打擊,此期詞作以抗金救國為多,詞情悲壯慷慨。
43——68歲,罷職后的閑居生活。仍然希望報效國家,臨終大呼“殺賊”數聲,含恨去世。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首先是一個中原起義的豪杰,一個力主抗金的 名臣,一個有才略有建樹的地方官,一個凜然有節氣的愛國志士。總之他首先是一個有抱負有才智的政治家、軍事家。
活動3【活動】寫作背景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六十五歲了,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這期間,1203年再次被當時執掌大權的韓侂胄起用,任浙江東路安撫史,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鎮江瀕臨抗戰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棄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是韓侂胄把持朝政,只想僥幸求成,不愿認真準備。韓侂胄聽不進辛棄疾的勸告,后來就把他調離了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起用又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而寫下的。
活動4【活動】把握本詞內容:
上闋:歌頌英雄及其功勛業績,感嘆“時無英雄”。
下闋:借劉義隆,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以及自己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實現的苦悶。
活動5【活動】合作學習
通過朗讀、疏通文意,你了解到詞人目睹了哪些不堪現實?懷想到了哪些古代人事?
古代人事 孫權立國
劉裕建功
義隆敗北
佛貍立祠
廉頗飯否
不堪現實 英雄無覓
殘照荒草
烽火不再
鴉鼓齊鳴
豪杰被棄
活動6【活動】全詞主要用到了哪些表現手法?表達了詞人哪些情感?
寫這孫劉兩位英雄人物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的無能。
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和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故事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委婉勸戒不能草率行事。
用廉頗的典故 以廉頗自況,表明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活動7【活動】上片內容: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詳寫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更表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活動8【活動】下片內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活動9【活動】全詞總結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
活動10【練習】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dōu)鍪(móu),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思考、討論:
《南鄉子》與《永遇樂》一詞有何異同?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嘆雄壯,意境高遠。它與本課《永遇樂》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都不失為千古絕唱
有沒有運用典故?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志》里曹操的話。
學習目的:
1、流利朗讀全詞,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體會辛詞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體會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難點:
1、難點: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學習鑒賞詞的方法,體會詞中多種藝術技法的運用,如用典,借景抒懷等等。
學習時數: 一課時
上課用具: 錄音機,多媒體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聽我講、學我講。
聽老師講析也是辛棄疾作品與本文很相似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幻燈片)
三、賞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幻燈片)
1、讀熟全詞,并結合文下注釋,感知詞的大致意思。
(1)--點讀,范讀,齊讀。(2)--詞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詞的下片談到歷史上哪些事、關系哪些人?
2、詞中幾處應多注意的地方:(幻燈片)
(1)孫仲謀: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字仲謀。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背倚海疆,北據曹魏,西抗劉蜀,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東晉內亂,建立功業,并取代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劉義隆(劉裕之子)的年號。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說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謨玄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記》載,衛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禪,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為封,祭地為禪,服天地之功,以示勝。(5)佛貍祠:在長江北岸瓜步山上。“佛貍”是元魏拓跋燾小名。當年劉義隆北伐,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拓跋燾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6)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趙將廉頗免職后,亡于魏。后秦擊趙,趙無人能敵,趙王起起用廉將軍,派人赴魏探險視,使者被頗之仇人郭開收買,最后,趙王未再起用廉頗。
四、典故在詞中的意義:(幻燈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是勸阻北伐?--顯然不是!--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權臣,要以前事為鑒,妥為籌劃,慮而后動。一句話,要慎重啊!
2、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以廉頗自況。廉頗,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自己是堪比廉將軍的。--
(2)廉頗的遭遇,會否在自己身上重演?這不僅僅是個人升沉得失的問題,而是關系國運興衰的啊。
五、思想內容:
上片:呼喚英雄豪杰,緬懷英雄業績,表達望南宋當局能抗金救國的急切心情。
下片: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輕啟兵端,而應妥為籌畫,慮而后動,并抒發愿當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藝術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看辛詞用典,毫不牽強附會,而用得天造地設,自然圓熟;不是吊書袋,顯學問。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 《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陶淵明 《乞食》
(3)、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
(4)、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七、作業:
1、細細揣摩其他詩詞中使用典故的例子,體會它們的妙處。
2、對比揣摩詩詞其他藝術手法,如移情入景,借景言情,烘托映襯等等,提高文學作品鑒賞和答題水平
南鄉子
辛棄疾的南鄉子教學設計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
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
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
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注釋】
(1)南鄉子:詞牌名。
(2)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3)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4)北固樓:即北固亭。
(5)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6)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7)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8)坐斷:坐鎮,占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9)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10)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11)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新授
(一)、誦讀感知,體味風格: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二)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單獨命題的很少,如這一課中的《聲聲慢》《揚州慢》《雨霖鈴》等,而只要單獨命題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確了。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板書:贊嘆惋惜。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贊嘆與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于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憑誰問,---?”的“憑”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2分鐘)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