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9
這是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真情出質文,體會文章表達的藝術。
文學即人學,真情滋潤心靈的綠洲。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營造氛圍,體會情感。)
著名作家方方寫過一篇文章《喜歡蘇東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問:如果你同蘇東坡活在同一時代,你是不是會嫁給他?方方回答:當然,只要蘇東坡肯娶我。可見蘇軾在女孩子心目中還是很有市場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蘇軾是一個什么形象?結合學過的詩句回答。
(課件)
(豪放、豁達、浪漫、幽默)
今天來體會蘇軾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先講一個故事。(課件)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新郎羽扇綸巾,雄姿英發,新娘也是年輕美貌,天資聰穎,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烧偾甯咧孙嫶嘶ㄏ隆?rdquo;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可見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可惜天妒良緣,紅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這對詩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
(二)教師范讀。
(三)學生讀。
(激發情感。)
(四)課文分析
寫“夢”,上闋是寫夢嗎?是否刪除?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
不能,是一個情感鋪墊。有了上闋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闋的“夜有所夢”了。
“十年生死兩茫茫。”平心而論,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長。對作者來說長不長?為什么?(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今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生離死別)
“茫茫”看不清楚?為何看不清?
(黃泉生路,人各一方,無從知曉?;淙送鰞刹恢?/p>
有人說,文章中出現了一些邏輯問題。是不是思念過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請同學思考這些問題。(課件)
1.“不思量,自難忘” 可是為什么在“自難忘”之上加了“不思量”?這不顯得有點矛盾嗎?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為相思實在太苦,太傷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結果卻是“自難忘”。。“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不一定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所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所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一敘述的跌宕,更顯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2.作者說自己“塵”,而其時不過40歲,如何理解?(僅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臉,又是什么讓他早生華發呢?)
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蘇軾被卷進了這場漩渦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斷地放外任,左遷,流徙,歷盡蒼桑,備嘗艱辛,已是“塵滿面,鬢如霜”了。“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僅是大地上的灰塵,也是歲月的風塵、情感的風塵,“鬢如霜”是艱難苦恨煩霜鬢,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下闋首五句為第一個層次。請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進行描繪,加入想象,越細膩逼真越好。
(學生活動)
還是那個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終于見到魂牽夢縈的你,那個嬌小溫柔的你,你還在對鏡梳妝,還沒有看見我呢?我是該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讓你看看我是誰,還是給你一個甜蜜的擁抱呢?可是作者與妻子相見,卻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共訴衷腸,而是“相顧無言,淚流滿面”!太殘忍了,讓他們說一句話好不好。
(學生活動)還是“相顧無言”好。為什么?
夫妻相見,自有萬端感慨;萬語千言,從何說起呢?語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蒼白啊。還是讓他們流淚吧,就讓那又驚又喜又憂又痛的淚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那就讓他們“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吧。淚眼凝望,自會讀出對方的關切、愛撫。
下闋五句愈是生動細致地描繪夢境情狀,就愈是使人酸鼻。因為這一切只是夢啊,了無痕跡的春夢啊。如果真能夠執手相看淚眼,也是好的啊。就這樣執手到永遠,站成兩尊塑像。然而,只是夢啊。
板書:夢
夢醒了,展現在作者腦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詩人推想妻子的亡靈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樹的墳地上,該是何等傷心斷腸!
且慢,明月是象征團圓與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亮團圓“千里共嬋娟”。為什么不改成“殘月夜”呢?“楊柳岸曉風殘月”,多好。月殘人殘同病相憐,月圓人更殘。
“料得年年腸斷處”年年,每一年,如果說作者帶著對妻子的思念走過十年,注定這輩子也走不出情感的圍城了。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苦苦尋覓而不得的情況下才會張開了“夢”的翅膀尋覓理想的天堂。有哪些夢?表現了什么?
李白為了“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煜“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陸游“鐵馬冰河入夢來”
可以斥責他們白日做夢。但是這一點小小的安慰不應該給他們嗎?
回到蘇軾。一個達觀、開朗、幽默的蘇軾。著迷他“我欲乘風歸去”欣賞他“扣舷長嘯”追隨他“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們能夠接受一個兒女情長的蘇軾嗎?
(學生活動)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至死不忘復國大業,可謂錚錚鐵骨的男子漢,可是寫出了“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啊。
齊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生活中有類似的體驗嗎?
(學生活動)
不是為了讓我們心情沉重,而是因為太多輕浮的東西,很少有來自靈魂深處的觸動。“雨后的 青山,像淚洗過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讓我們在以后的歲月里懂得愛,更懂得珍惜,呵護每個人記憶里那永遠的“明月夜,短松岡”
教學目標
1、品讀鑒賞,學習詞作純系白描、虛實相生的手法。
2、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1、誦讀體悟,感悟蘇軾對亡妻的凄婉的愛情與思念之情。
2、賞析詞作抒寫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想象豐富,往復曲折的結構。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公元1055年,一對新人結婚了。新郎是19歲的四川才子蘇東坡,新娘是16歲的王弗。新郎羽扇綸巾,雄姿英發,新娘也是年輕美貌,天資聰穎,一對新人可謂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據記載,在一個正月夜里,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清朗,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烧偾甯咧孙嫶嘶ㄏ?。”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可見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上於柿季?,紅顏薄命,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這對詩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縣),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此時詩人四十歲,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
蘇軾一生共有三個伴侶:結發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閏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著蘇軾貶謫嶺南,病死于惠州。
蘇軾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楹?,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上烀鼰o常,王弗27歲就去世了。這時蘇軾30歲,中年喪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熙寧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自請外調,在密州做地方官。這時他已經40歲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現實里的境遇,對亡妻依舊的一往情深,這年正月二十日夜,蘇軾夢見亡妻王氏……
二、誦讀感知
1、幻燈片展示課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播放朗讀帶(可選擇多次播放),學生聽,跟讀,學生代表朗讀,集體范讀。漸融于此境。
3、誦讀指導
(1)不思量,自難忘。
誦讀指導:注意詞語“兩茫茫”的朗讀特色、輕音“思量”、重音“難忘”的朗讀。“十年”一詞要讀得悠長而凝重;“兩茫茫”要讀出迷茫的感覺,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闊大的,所以我們要盡量把聲調壓低,拉長;中間“生死”兩個字,音調要拔高。
(2)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誦讀指導:“孤墳”,這是一個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們自然要讀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詞,要用我們語音的悠長來表現其距離感;“無處”讀出無奈與無助來,“話”字不妨重讀;“凄涼”不用說,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帶出顫音。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誦讀指導:朗讀注意“縱使”讀長,“塵滿面,鬢如霜”短促。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誦讀指導:表現出夢中相見時的復雜情感:驚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顧無言”開始,要讀得悲傷;“唯有淚千行”語帶顫音;“腸斷處”要讀出特別傷痛的感覺。
(5)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誦讀指導:“料得”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岡”是短句,卻是長節奏朗讀法。
4、整體感知
?。?)本詞題為“記夢”,寫“夢”,上闋是寫夢嗎?是否刪除?
不能,是一個情感鋪墊。有了上闋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闋的“夜有所夢”了。
(2)理清思路
上闕: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寫景、記事、抒情,以白描取勝
下闕:夢見亡妻和相見之喜――寫人、寫事、寫情,無聲勝有聲
時間線索:夢前――如夢――夢后
三、品讀鑒賞
(1)“不思量,自難忘。”
如何理解“兩茫茫”?傳達了怎樣的情思?
“茫茫”二字傳達出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生者和死者,一樣的情思,一樣的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如果墳近在身旁,就“有處”“話凄涼”?
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癡語、情語呀!
教師補充:王弗死后,遷葬于四川眉山(蘇軾的家鄉),而此時蘇軾則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沒有昔日的伴侶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靈,連訴話凄涼的地方也沒有。這該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過生者與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離,表達了對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遠不得相逢的遺恨。
(3)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請想象蘇軾“塵滿面,鬢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詞句來概括其特點。
一個老者、飽經風霜、灰塵滿面、鬢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結:一個老者,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勞碌、辛勞坎坷,讓滿腔豪情的蘇軾灰塵滿面、鬢角如霜,而此時的蘇軾才四十歲,一個正成熟的年齡卻過早的衰老了。
教師補充: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壓,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梢哉f,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夸張,但我們也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作者是如何為下闋記夢做鋪墊的?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
(5)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下闋首五句記夢。請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進行描繪,加入想象,越細膩逼真越好。
教學預設:還是那個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親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終于見到魂牽夢縈的你,那個嬌小溫柔的你,你還在對鏡梳妝,還沒有看見我呢?我是該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讓你看看我是誰,還是給你一個甜蜜的擁抱呢?可是作者與妻子相見,卻沒有卿卿我我,也沒有共訴衷腸,而是“相顧無言,淚流滿面”!
“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夢醒了,展現在作者腦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岡”營造了悲涼腸斷的環境氛圍。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詩人推想妻子的亡靈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樹的墳地上,該是何等傷心斷腸!
四、當堂訓練
1、師生一起有情朗讀此詩,再入詩境。并嘗試背誦。
2、請用一句詩小結夢前、夢境、夢后的情感。
示范:夢前——此情無計可消除
夢中——此時無聲勝有聲
夢后——此恨綿綿無絕期
五、拓展延伸
1、概括本詞的藝術特色
?。?)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
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么真摯、深沉,實實在在?;蛘呖梢哉f,正是因為借助于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
?。?)情感真摯,以情動人。
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后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動人。
?。?)想象豐富、構思精巧。
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
(4)語言爽快,純系白描。
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2、名家評價。
艾治平: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后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王方俊:本詞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
一、課文分析
1、集體背誦。
2、蘇詞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詞風)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于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于“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3、補充注釋與典故分析:
?、盘兀杭刺K東坡,作者自稱。寫本詞時,作者任密州知州。
?、茖O郎:即孫權?!度龂?middot;吳志》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廢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乔柴T唐: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云中太守。這里東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
?、壬涮炖牵禾炖牵敲?,一名犬星,“主侵掠”,這里指代西夏軍隊。
4、內容與形象分析:
?、庞傻涔蔬\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圃賮矸治鲈~的內容,看作者是怎樣塑造這個英雄形象的。
明確:
在這首詞中,上闋寫出獵,下闋寫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叻、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
上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獵而“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獵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個豪放不羈的個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鬢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節云中,此豪二也;會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詞為例,概括豪放詞風格。
(課后記:學習這首詞,不能撇開詞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點,而要緊緊圍繞詞,讓學生從詞出發,去體會,去感悟。)
6、聯系學習《江城子》。
二、課堂訓練
1、熟背二詞。(讓學生再體會、感悟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詞風。)
2、根據《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數、字數、調數,任選其中一個詞牌試著填詞一首。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宋詞,初步接觸風格迥異的宋詞兩大流派,對詩詞的意境、形象、風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認真分析,對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四、布置作業
聯系辛棄疾的生平、思想、風格自學《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課后記:訓練1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做到;訓練2只要求有能力有興趣者完成即可。)
一:導語
我們聽過梁山伯與祝英臺,我們聽過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聽過劉蘭芝與焦仲卿,我們也聽過泰坦尼克號中的羅絲和杰克,我們會為他們海枯石爛的愛情熱淚盈眶,為他們為愛殉情的勇氣大加贊(zan)賞,然而,這畢竟都是小說,是藝術,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堅貞的愛情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蘇軾的《江城子》這首詞吧。
二:介紹蘇軾和王弗
蘇軾(1037—1101),字子瞻(zhan),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文學上的三蘇指蘇軾,其父蘇洵,其弟蘇轍。22歲中進士,入世后奮厲有用世之志,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進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45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59歲被貶惠州,62歲被貶詹州,
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十六歲時,與當時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她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見識的告誡和囑咐。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 王弗的去世,無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對蘇軾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正是由于與妻子情深意篤,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樣的長久。
三:介紹本詞背景,詞牌名,序言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四:讓學生自瀆,整體感知本詞的情感基調:凄婉哀傷
五;引領學生從字,詞,句上理解本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
長久郁結于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凄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
“茫茫”: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
“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仿佛聽見了詩人對亡妻凄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
哀思萬縷,盤結于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里。千里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臥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無處話凄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里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凄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凄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
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里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梢哉f,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夸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總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下篇即轉入寫夢。古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后寫所“夢”,自然成章。
夜來幽夢忽還鄉
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
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
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