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5
這是朝天子詠喇叭必考句,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王磐和散曲的文學常識;體會散曲中詼諧諷刺性的語言。 2、反復誦讀,品味散曲的藝術美,把握散曲的主題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詠懷,體會人民對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朝天子》這首散曲選自《散曲叢刊·王西樓樂府》,表面是吟詠喇叭,實際是借物詠懷。朝天子,曲牌名。詠喇叭,散曲題目名。
二、整體感知
1、王磐(約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江蘇高郵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華,厭棄科舉,故未曾做官。他好讀書,精通琴、棋、書、畫,在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中度過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閑適的生活為題材,間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詠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樓樂府》一卷,其藝術風格騷雅清俊、放逸詼諧,多用民間口語,妙趣橫生。
2、背景資料:當時大宦官劉瑾當權,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盤稅查礦,搜刮民財,鬧得雞犬不寧。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聽到他們的喇叭聲就恐懼萬分,作者就以此為題,揭露他們的丑態,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
3、教師范讀,指導朗讀。
三、細讀品味
1、“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先寫“吹”之聲,“曲兒小腔兒大”。
2、“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一個“抬”字出神入化,與“喇叭,嗩吶”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3、“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寫出了人民的痛恨之深。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最后點出“吹”的惡果,百姓家破人亡,表達對“吹”的憎恨,點明了全文主旨。
四、合作探究
對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應如何理解?
明確:全曲在戲謔中寄憎恨之情,于詼諧里寓抨擊之意,題材新穎,寓意深刻。例如:通過“曲兒小腔兒大”的對比,使“喇叭,嗩吶”及所影射的對象——宦官窮形盡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宦官本是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皇帝的寵幸大擺威風,專權作惡。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污吏的丑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亂如麻”三字則把宦官酷吏橫沖直撞的驕橫神態描摹殆盡。而在“全仗你抬聲價”中,一個“抬”字出神入化,與“喇叭,嗩吶”相呼應,諷刺格外尖刻辛辣。
五、教師小結
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誦讀古詩詞,我們可以走進祖國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鄉的小橋流水;我們可以放眼紛繁的社會,關注多彩的人生;我們可以傾心人際的交往,領略豐富的生活??我們欣賞,我們體驗,我們思考。古詩詞猶如那“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提高了我們的修養。
六、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散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朗讀詩歌,朗讀詩歌內容,體會散曲中詼諧諷刺性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賞讀,品味散曲的藝術美,把握散曲的主題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詞人深沉的思想情感。了解本曲借物詠懷,體會人民對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學重點:引導品讀詩歌,體會散曲中詼諧諷刺性的語言。
教學難點:反復朗讀,把握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以設定的小目標依次進行教學。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
學法指導:體驗交流,合作探究,提煉歸納。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自讀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請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古詩的積累,擬定學習小目標。
學習目標:
1、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2.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
3.背誦詩歌。
二、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學生活動一:全體讀詩,感受詩歌節奏、韻律。
學生活動二:結合注釋,串講詩歌。
1.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學生交流探討。
2.請學生劃分詩歌節奏,并談談理由。
3.串講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三、賞析詩歌,體會詩歌感情
(一)資料助讀:(師出示背景資料)這首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當時大宦官劉瑾當權,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盤稅查礦,在交通要道運河上,他們往來頻繁,每到一處就耀武揚威,搜刮民財,鬧得雞犬不寧。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聽到他們的喇叭聲就恐懼萬分。詩人王磐家住運河邊的高郵縣,目睹了宦官的種種惡行,在輕俏詼諧中充滿了對宦官的鄙視和憤慨。作者就以此為題,寫下這支《朝天子 詠喇叭》,借詠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二)學生活動:品味詩歌的語句,體會詩人情感。
1.這首曲以什么字貫穿始終,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2.全曲表面上句是在詠喇叭,實際上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
四、走近詩人,感受詩人的情懷
資料助讀:王磐(約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江蘇高郵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華,厭棄科舉,故未曾做官。他好讀書,精通琴、棋、書、畫,在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中度過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閑適的生活為題材,間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詠喇叭》即其中之一。詩人王磐家住運河邊的高郵縣,目睹了宦官的種種惡行,寫下這支《朝天子 詠喇叭》,借詠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學生活動:感知詩人“胸懷天下”的心胸。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談這堂課學習的收獲。
提示:可以從理解詩歌的方法、賞析詩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啟迪等
方面談。
教師: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詠喇叭,實際上是借物詠懷,諷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誦讀古詩詞,我們可以走進祖國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鄉的小橋流水;我們可以放眼紛繁的社會,關注多彩的人生;我們可以傾心人際的交往,領略豐富的生活……我們欣賞,我們體驗,我們思考。古詩詞猶如那“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提高了我們的修養。老師希望同學們以后旅行的時候,可以用詩意的眼光來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散曲。
七、板書設計:
朝天子 詠喇叭
明 王磐
吹之聲: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身價;
吹之果:吹翻這家、吹傷那家。
————借物詠懷
教學反思:
這首散曲是課外古詩詞,是一篇自讀課文,在學習23課《詩詞曲五首》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以引導學生自學為主,開課讓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自主朗讀,反復讀,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寫作背景、作者資料,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學生抓關鍵字品讀詩歌,感受作者的情懷。整節課體現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引導者。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但是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寫法指導這一環節引導不到位,學生理解不了借物詠懷;對后進生的照顧不到等。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詩詞
朝天子( 詠喇叭)
王磬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注釋: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里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 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干凈。
譯文:
喇叭和嗩吶,
曲兒雖然小,腔調卻很大。
官船來往亂糟糟,
全靠你來抬身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
百姓聽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別出真和假?
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
又吹傷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鵝也飛跑啦
【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這首小令第一層說喇叭、嗩吶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對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愛憎之情。一個“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貪官污吏的丑惡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層說喇叭、嗩吶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抬聲價,即為官方所用。“聲價”即名譽地位,按理應是客觀評價;而這里卻要“抬”,就說明喇叭、嗩吶的品格是卑下的。宦官裝腔作勢,聲價全靠喇叭來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聲價,又因為它傳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頭所指,更深一層。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臉。小令第三層展示喇叭、嗩吶用途的另一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抬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一聽到喇叭、嗩吶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小令最后一層寫喇叭、嗩吶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財盡,家破人亡。通篇詠喇叭詠得真切,讓人信服。
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來于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后的借題發揮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卻有共同點,于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共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這首作品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它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是在傳達一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3]
歷史評價
好的詠物詩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詠物惟肖,即詠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讓讀者相信確實是所詠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為詠物而詠物,而是通過詠物,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三是詠物和寄托的關系要處理好,即“不即不離”。王磐的這首《朝天子·詠喇叭》就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
王磐這首最為人稱道的諷刺作品《朝天子·詠喇叭》較為豪辣,把正德年間擅權的宦官在運河沿岸魚肉百姓的罪惡行徑,以及他們裝腔作勢的嘴臉,揭露得淋漓盡致。
王磐這首名曲以譏諷時政、鞭笞宦官作惡而名噪天下。
喇叭,嗩吶,
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3]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
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
吹傷了那家,
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好的詠物詩一般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詠物維肖,即詠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讓讀者相信確實是所詠之物;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為詠物而詠物,而是通過詠物,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三是詠物和寄托的關系要處理好,即“不即不離”。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王磐的這首《朝天子·詠喇叭》,不難發現它是符合要求的好作品。
首先看它詠得像不像。小令第一層說喇叭、鎖哪的特征是“曲兒小腔兒大”,顯然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對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愛憎之情。小令的第二層說喇叭、鎖哪的用途,是為來往如麻的官船抬聲價,即為官方所用。“聲價”即名譽地位,按理應是客觀評價;而這里卻要“抬”,就說明喇叭、鎖哪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層展示喇叭、鎖哪用途的另一面:為害軍民,即在為官船抬聲價的同時,肆意侵害軍民的利益,讓老百姓一聽到喇叭、鎖哪之聲就不寒而栗,膽戰心驚。小令最后一層寫喇叭、鎖哪吹奏的結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直吹得民窮財盡,家破人亡。不難看出,通篇詠喇叭詠得真切,詠得讓人信服。
再看它是不是有所寄托。我們知道這首小令是詩人目睹了往來于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后的借題發揮之作,顯然是有所寄托。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寄托是否成功。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卻有共同點,于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共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治者發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通讀全篇,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它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傳達一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