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3
這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第 1 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詞意,了解詩歌大意。
②了解詩歌寫景、寫送別場面的藝術手法。
過程與方法
①朗讀。反復朗讀,理解文章,體現情感。在朗讀過程中要注意停頓,還要注意重音和延音。
②賞析。把握全詩,撮其旨要,創設情境,以讀帶品,比較延伸,活躍思維,豐富想象,引導學生進入詩作意境。合作探究,支解整合,發現詩作“美”的元素,挖掘詩中“美”的意蘊。引起共鳴,獲得審美上的愉悅。
情感與價值觀
體會邊塞風光奇麗多姿,體會詩歌情感,感受作者不畏寒苦、樂觀豪邁的博大胸襟,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巧。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國是詩歌大國,詩歌創作燦爛輝煌,源遠流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詩歌流派,涌現眾多的名家名作。請同學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過哪些詩歌題目中含有“送”的詩歌。答后明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以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大家齊背第三首。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板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即歌詠白雪,送武判官回歸京都。請同學們合上書本,聽我朗讀一下這首詩。讀后提問: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其他詩歌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后明確:內容豐富生動,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句式靈活。這是歌行體詩歌。(板書):歌行體
3、簡介岑參:(714-770)是唐代邊塞派代表詩人,曾兩次出塞,從軍生活十余年,對邊地征戰生活和塞外風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詩作題材開闊,想像豐富,詞采瑰麗,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與高適齊名,在文學史上并稱“高岑”。
二、整體把握
1、讀準字音:散 san 飲 yin 著 zhuo
2、齊讀全詩
3、劃分層次
①從詩歌的題目能看出哪些內容?
②指名回答后明確:
詩的前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是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4、詩歌是從哪里開始寫送別的?
指名回答后明確:從“中軍置酒飲歸客”開始,后八句寫送別,前十句詠雪。
三、賞析詠雪部分
1、女聲齊讀前十句。
2、分別指五名男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前十句詩歌內容,然后明確: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忽然間宛如一夜春風吹來,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覺得單薄,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都護的鐵甲冰冷難以穿著,沙漠上縱橫交錯著百丈厚的冰塊,萬里長空凝聚著慘淡愁云。
3、作者圍繞雪景描寫了怎樣的畫面。
師以讀帶講明確并形成板書:①②句寫風狂雪早;③④句寫奇麗可愛的雪景;⑤⑥⑦⑧句寫雪天奇寒,將士們生活的苦寒;⑨⑩寫瀚海冰封,愁云慘淡。
4、①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②為什么精彩,小組討論,合作探究。③明確:a用詞精妙:一個“忽”字,表明雪來突然,來得意外,下得猛,下得大,表現邊塞天氣變化神奇,也傳達出詩人觀賞雪景時驚喜心情。千樹萬樹突出雪的壯觀景象。b比喻新奇:把雪比喻梨花,寫出了雪的皎潔、鮮潤、明麗和飛動。c意境優美:大雪紛飛猶如“春風”使“梨花盛開”,一場大雪改變了樹林、萬物的形態,大地多姿、添色、生輝,仿佛一下子把人們帶到梨花滿樹、春意融融的春天,喚起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想象,獲得一種心理歡欣和愉悅。d格調高雅:只有熱愛生活、意志堅強、具有遠大志向、抱負的人才能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表現以若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E言簡義豐:以極其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豐富完美的詩意。
5、除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交流、討論、提問、明確,教師穿插評價(有針對性評析⑨⑩句)
6、詠雪部分體現哪些描寫手法。
指名回答后明確:概括描寫和細致描繪
7、這一部分體現怎樣的寫作順序 (視角變化)
(大自然——帳內——帳外)
8、齊讀小結
以上十句作者以其生花妙筆形象生動、層次分明地向我們展示了廣闊瑰麗的邊塞雪景,感受到邊塞征戰生活的苦寒,體現了詩人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字里行間流淌著將將士們熱愛邊塞風光的情感,隱含著將士們守衛邊疆的堅強意志。
三、賞析送別部分
1、男聲齊讀后八句。
2、釋義第⑾—⒁句
①指名譯
②明確大意:主帥賬中擺酒為歸客餞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傍晚轅門外大雪落個不停,紅旗凍硬了,強風也無法讓它飄動。
3、①師讀⑾—⑿后提問,這句話寫什么?
②指名回答后明確:置酒別宴
③講述:這一行詩點明了餞行的地點、餞行的原因、餞行的情形。
④詩人為什么列舉三種樂器?
指名回答后明確: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急管繁弦的歡快熱烈,但這種暫時熱鬧之后就是離別愁苦,增加離愁別緒的后氣氛。
4、接下來⒀—⒁句寫轅門送別①這一行詩中哪個動詞用的最好,好在哪里?
指名回答后明確:“掣”字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突出天氣寒冷。
②這幅畫面上增添一點“紅色”有什么意義?
交流討論后明確: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冷色基調畫面上一點暖色,反襯了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更遼闊。同時,莽莽雪原上一桿紅旗象征唐凌然不可侵犯,也象征著邊塞將士的不屈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第 2 篇今天(星期五)的第一節課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我的思路是:從提問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和詠雪詩導入新課,然后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在寫作背景中提到“邊塞詩”。然后是題解-師范讀(本來課件里有朗讀錄音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放不出來我才不得已范讀的)-學生朗讀后用提問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師生共同訂正(在此提到“互文”的修辭方法)-生再帶著三個問題(1、本文從內容上看寫了哪兩個方面?2、本詩寫了怎樣的環境?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朗讀-用提問式解決這三個問題-品味本詩,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說出喜歡的理由-按節奏朗讀-指出本詩中的修辭方法練習小結。
上這節課,我的感覺雖然不是很好,但還是比平時要好一些。
后來我叫教導處秦主任為我這節課提提意見,也許因為是下課的時候,時間不夠充足吧。他說,好的就不說了,就說要注意的兩個方面:
一、以后注意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些。
二、也許是你對電腦的操作不夠熟練,字跡跟底色的對比不夠明顯,所以自己模糊,字體顏色用黃色也許會清楚一些,以后多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中午時,我又問了語文組長李老師,她說,好象少了一個環節,如果能不叫學生翻譯,而多叫學生分析體會詩的意境比較好。比如:從第一句中的“百草折”讓學生體會風的強勁,讀“瀚海闌干百丈冰”讓學生想象大沙漠的廣闊……。
我聽后,收益匪淺。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第 3 篇教學目標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
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例如: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之四) 》
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作者介紹
投影: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三、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1、 播放錄音,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 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二)整體把握
1、 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 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白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大風把雪吹進了珠簾里,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御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將軍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
2、 賞析詩句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哪些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2)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
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讀詠雪部分——除了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穿插評價: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 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濕”字寫雪花融化,沾濕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 “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3、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4、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5、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
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
寫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
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四)賞析送別部分
1、 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的樂器,一股思鄉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五)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六)齊讀全詩——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案一等獎第 4 篇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為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后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扎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后,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范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后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為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鑒。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獲,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