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1
這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目標,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1、 言:梳理莊、惠辯論的過程及其邏輯。
2、 意:理解莊子的思想。
一、情境導入,板書課題
二、一讀課文,讀準讀通
1、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自己不確定的字音和停頓。
2、 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注意聽字音和停頓。
3、 齊讀課文。
三、二讀課文,讀懂故事
1、 學生演繹對話。
2、 梳理莊子、惠子二人的辯論過程。
四、三讀課文,讀懂莊子
1、 品“莊子之知”,理解莊子“物我齊一”的思想。
2、 品“魚之樂”,理解莊子“發(fā)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 再讀對話,課堂總結(jié)
篇五: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出示PPT1。
/惠子: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
二、正讀
1、師:下面我們進行正讀,所謂正讀就是要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生自由大聲朗讀(1分鐘)
2、指名讀。(1分鐘)
3、學生評價。師:你們認為他讀得怎樣?(2分鐘)
4、我會讀:師出示PPT2。(5分鐘)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你應該讀出?(從容,悠閑,語速要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稍快,讀出急于反駁的樣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巧辯,機智,從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肯定,毫無爭辯)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滿智慧,詼諧)
5、再讀。師:我們再全文讀一讀,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性格。(1分鐘)
三、譯讀
1、師: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比剛才讀得好多了,入鏡了!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邊讀邊譯,把不懂的字詞找出來。(2分鐘)
2、PPT3出示: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師:莊子也很注意這個“安”字,第三個怎樣理解?(哪里、哪兒)
四、演讀
師:我們知道當時兩人的對話非常簡單,現(xiàn)在我們可以為他們的對話加上一些話,重現(xiàn)一下2000多年前濠水邊上的那場爭辯。
老師讀敘述部分;包秀欽讀莊子;陳靜讀惠子。
五、辯讀
1、師:我們看到了非常可愛的莊子,非常認真的惠子。同學都不僅入鏡了,也入情了,那么,他們倆爭辯的問題是什么?(莊子是否知道魚的快樂)出示PPT4:知?不知?
2、師:惠子他可以確定的是什么事?(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3、師:惠子憑什么可以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他的依據(jù)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想法,所以認為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4、師:惠子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為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呢?
(像數(shù)學證明題一樣,層層推理,講究邏輯)
師: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過邏輯推理,從科學角度認識了世界。
5、師:從這場爭辯的結(jié)果來看,誰占了上風?(莊子)
6、師:莊子為什么能占上風呢?從惠子最初的提問和莊子最后的回到來看。
7、師:原來是這樣。現(xiàn)在我們再回頭看看,看文中還藏著什么。莊子是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有依據(jù)嗎?
PPT5: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8、師:無論是魚也好,人也好,什么時候才能做到從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樂;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9、師:還有一個“游”字,莊子他們在游得時候心情怎樣?(開學、放松)
10、師:你們覺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樂嗎?惠子和莊子的區(qū)別是什么?
(惠子注重邏輯,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莊子注重感情,從美得角度、詩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師:其實,莊子也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學家王國維說的——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覺得莊子想告訴我們什么?
生:追求快樂自由。
生:詩意地生活。
生:……
六、延讀
1、師:是啊,莊子本身就是一個詩意生活的實踐者,下面我們看兩個故事:
2、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莊周夢蝶(PPT8)
故事三:楚王請莊子做宰相
七、課堂小結(jié):
1、師:看來我們的感受的和北師大教授于丹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她曾經(jīng)在《莊子心得》一書中這樣說道:(PPT9)
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圣賢能讓我們活的更通透。
2、師: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應當用從容、灑脫、自由、快樂的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現(xiàn)在我們肯定了莊子的情懷,濠梁之下的游魚,天地間的莊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魚和人的界限,莊子他自己何嘗不是一條魚呢?在我們今天高樓林立田園風光漸離我們視線的時代,我們呼喚莊子精神的回歸,讓我們打開莊子之門,讓生活多一些詩意。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目標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走近莊子,了解《莊子》及莊子的生平和思想。
2、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讀”為主線,按“通讀——朗誦——誦讀”層進式推進課堂流程,在教學中“以生為本”,充分體現(xiàn)自主性原則,讓學生自行預習,自行搜索資料、自行朗讀、自行體驗揣摩,自行質(zhì)疑討論,師生平等對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的練習,理解課文內(nèi)容。
2、進行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學習和積累。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莊子的道家思想。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形態(tài)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諸侯爭霸,戰(zhàn)事頻繁,政局動蕩。生逢亂世的先賢圣哲們,或是奔走呼吁宣揚自己的治國策略;或是著書立說表達自己的處世哲學,于是給后世傳下了蔚為大觀的先秦諸子散文。雖然歷經(jīng)了兩千多年的斗轉(zhuǎn)星移,但是先秦諸子散文絕對是中國文學熠熠生輝,光照千秋的的璀燦恒星。而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已經(jīng)陸續(xù)學習了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論語》、《墨子》、《孟子》,今天就讓我們再走近莊子,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機敏、詼諧幽默的大家風范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xiàn)實,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據(jù)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通讀課文,掌握基礎(chǔ)
1、檢查預習: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鴟 ‘嚇!’
2、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①或謂惠子曰
②夫鵷** 發(fā)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四、朗讀課文,翻譯全文。
1、翻譯要求:
(1)、借助工具書及課*釋,同桌合作,共同翻譯全文。
(2)、不但要會翻譯句子,還要會解釋句中的疑難字詞。
(3)、翻譯過程中注意省略內(nèi)容的恰當補充。
2、進行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積累
五、誦讀課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鴟、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比喻志向高潔之士;
“鴟” 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祿。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諷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xiàn)了莊子淡薄功名利祿的態(tài)度。
六、拓展延伸: 走近莊子 凈化心靈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目標第 3 篇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莊子》寓言的內(nèi)容、寓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寓意,體會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學性及表現(xiàn)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南懷謹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jīng)創(chuàng)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莊子,莊子思想對于今天我們或許更有一種同時伍的感受和意義,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莊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混沌之死》,學生劃分朗讀節(jié)奏,體會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
2、結(jié)合書下提示和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并將疑難之處作好記號。
3、釋疑解惑。
4、齊讀課文,背誦。
三、分析課文,體會文章主題。
1、結(jié)合學生閱讀,概括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2、體會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義。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文中“倏、忽”意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為,意在諷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樣子,指天地未開辟前的自然狀態(tài),代表無為。以人的有為,來鑿就自然的無為。有為的所謂成就,就是無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學生討論。
B、教師明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違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好心辦壞事,效果與愿望相悖。因此要順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
C、聯(lián)系實際,談?wù)勀銓W習本文后的感受:
教師示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我們要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學生背誦課文。
五、完成課后練習。
呆若木雞
一、導入新課
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的生活經(jīng)歷可謂是貧窮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想,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莊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無為,尊重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他的《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二、學生閱讀課文。思考:
A、從斗雞到木雞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B、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節(jié)奏。
2、學生討論上述問題。
3、教師歸納:
A、從斗雞到木雞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恃氣--------猶應--------疾視-------無變
B、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度凝聚于內(nèi),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nèi)斂,修煉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四、了解寓意:
1、學生齊讀后,談?wù)勛x了這則寓言后自己總結(jié)的寓意:
明確:本文意在提醒人們,做人要注重內(nèi)在氣質(zhì),不威自怒,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內(nèi)斂,修煉到家,就能百戰(zhàn)不怠。
2、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交流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
例如:遇事沉著冷靜,原都是要經(jīng)過訓練和磨練的。只有真正沉著冷靜的人,才能處變不亂,取得重要的勝利。經(jīng)過嚴格訓練和生活磨練的人,其所具有的氣質(zhì),確實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語意思的變化。
明確:文中的“呆若木雞”指養(yǎng)到家的斗雞看似木雞,實則大智若愚。這個詞語在長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義,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fā)愣的樣子。
五、交流寓言
1、學生將搜集的莊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
2、教師或?qū)W生總結(jié)莊子寓言的內(nèi)容和影響。
3、完成課后練習。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學目標第 4 篇教學目標:
1. 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欣賞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說理的妙處,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
育學生做人要襟懷坦蕩,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學重點:1. 2.
教學難點:理解莊子的志趣。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shù)特點。
教學方法:采用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比較法、延伸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教案# 導語設(shè)計
話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割據(jù),風起云涌;賢哲奔走,百家爭鳴,聚徒講義,著書立說,遂有蔚為大觀的諸子散文。《論語》平實質(zhì)樸,諄諄善誘;《孟子》筆力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哲思清遠深邃;《墨子》質(zhì)樸;《莊子》恣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感受先生的大智與幽默。
二.作者簡介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 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思想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筆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其經(jīng)典著作《莊子》在道學和文對后 世頗有影響。
解題:惠子在梁國當宰相。相,名詞作動詞,做宰相
三、誦讀課文——疏通文義(學生自主學習,做學案)
多媒體顯示課文正確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并思考譯錯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寫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這則故事的情節(jié)
起因:惠子為相莊子看望 經(jīng)過:受人挑撥,恐、搜捕;從容往見,奇鳥之喻 結(jié)果:辛辣諷刺 出人意料 富有趣味
2、惠子對莊子來梁國有何反應?
惠子在別人的挑撥下,害怕。怕莊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進行大搜捕。
3、莊子對惠子的作法有何反應?
他沒有躲,沒有逃,沒有破口大罵、當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欲熏心、薄情寡義的惠子,給他講了一個鹓鶵的故事,極其辛辣的諷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祿,心胸狹小,讓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莊子講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處?
文中敘述的以下事物,分別把它們比作什么?
鹓鶵----莊子 志向高潔之士 鴟----惠子 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功名利祿 梧桐、練實、醴泉----高潔的志趣
既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諷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tài)。 比喻巧妙貼切,尖銳深刻、余味不盡
5、分析人物形象 (惠子 見利忘義、薄情寡義;莊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請總結(jié)歸納在寫法上值得贊賞的地方? (情節(jié)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鮮明。比喻巧妙貼切。描摹生動傳神。)
7、你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潔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見利忘義。
做人要襟懷坦蕩,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閱讀拓展
莊子對爵祿的態(tài)度 莊子釣于濮(pú )水 莊子釣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請他做官,“焉”,到那里。 ),曰:“愿以境內(nèi)(國內(nèi)的事務(wù))累(勞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錦緞,絲織品,用作動詞)笥(sì古時盛飯或裝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作動詞)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寧可、寧愿)其死為留骨而貴(顯示尊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濘 )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請回吧),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秋水》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