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7
這是竹里館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現。(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現?(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1.易錯字幽篁(huáng) 長嘯(xiào) 輞川(wǎng)2.詞語釋義竹里館:輞川別墅二十景之一,應當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嘯(xiào):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深林:指“幽篁”。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獨坐幽篁,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來相映照。 王維(約701-761),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版權所有:21教育】 【文題解說】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創作背景】 《竹里館》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詩人王維在這首景色清美如畫的詩里,抒發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閑適胸懷。表現了詩人情韻的高雅。竹 里 館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句。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的大手筆。 本課為1課時。 1.了解古詩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古詩意境。 3.背誦古詩。 1.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2.對古詩方面的知識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難點】 1.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詩歌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2.背誦全詩。 【難點】 詩歌的賞析。 導入資料助讀讀詩歌品詩意析詩歌誦詩歌導入一:簡介型 [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王維的基本情況,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初步認識,同時產生對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學們,蘇東坡曾這樣評價王維的詩歌:“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看看這里面為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導入二:談話型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揭題激趣。 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 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讓我們看看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板書文題:竹里館)一、資料助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及創作背景,有利于學生快速背誦,加深對文本的印象。 【課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1.關于作者:王維(701-761),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西)人,祖籍太原祁縣,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2.關于背景:《竹里館》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二、讀詩歌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朗讀等內容,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認識,并較熟練地朗讀全文,為下面的了解詩意奠定基礎。 1.提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 幽篁(huáng) 長嘯(xiào) 輞川(wǎng) (2)讀出節奏,注意停頓。(按音節停頓或
按意義停頓) 2.方法指導。 讀出節奏,前提是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為主。 3.朗讀詩歌。 (1)生自由讀。 (2)指名讀。 (3)點評。 (4)范讀,明確節奏。 (5)齊讀、齊背。三、品詩意 [設計意圖] 此環節通過方法引領,指導學生自讀自譯,快速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賞析品讀詩歌的能力。 1.方法引領:結合詩后的主題、寫作技巧的詮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翻譯全詩,畫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解決。 2.師強調,生做好記錄,并記住重點詞語,翻譯詩句。 3.合作交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學生自己揣摩回答。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四、析詩歌 [設計意圖] 此環節旨在通過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主旨,學會欣賞詩歌的能力。 1.教師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 〔明確〕 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 2.賞析內容。 〔明確〕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五、誦詩歌 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抑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 王維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背誦并默寫《竹里館》。竹里館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寧靜閑適 人物活動:“獨坐”“彈琴”“長嘯”--淡泊愜意《竹里館》賞析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北周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像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清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并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里。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于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竹里館
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1.詩中“幽篁”“長嘯”是什么意思?請選擇其中一個回答。2.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請結合詩句,做簡要分析。
教學目標:
1、完成對本詩的創造性解讀。
2、布置下一課《丑小鴨》的閱讀要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問題導入: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
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
1、讀。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古典詩歌的學習第一步是讀,按照故事節奏教師范讀一次,學生齊讀。
2、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
學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覺。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師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口頭拓展,教師補充):這是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你們品一品,王維究竟是抒發寧靜致遠的淡泊心境呢,還是抒發個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懷?
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其實也是對課文注釋提出的質疑,讓學生懂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讓思辨的習慣常常在學習中養成。
4、悟。學生在討論自己的看法時,常常會悟到一點什么,讓他們多講出來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圍。
5、誦。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昂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學習的新課文《丑小鴨》,思考三個問題:
1、找出課文中若干形象,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仁愛的農夫,可鄙的、可笑的……貓紳士、雞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鴨變成天鵝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鴨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三、 下課。
舉
一、教學第三題
1.審題。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讓學生說說本題要求。(畫出能夠搭配的詞)
2.指導。
(1)分別讀一讀每個括號里的兩個詞。
(2)討論:括號里每一組的兩個詞在意思上有什么聯系?(意思相近)
(3)明確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詞,也會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詞語相搭配。
3.練習。
(1)兩人一組討論括號里的詞哪一個能和括號后面的詞搭配。
(2)用"--"畫出選出的詞語。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選的詞語。
(2)把選出的詞語和后面的詞語連起來讀一讀。(先指名讀,再齊讀)鼓舞斗志,改正錯誤,推廣經驗,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廣"、"提高"4個詞,要求學生說出后面分別和它們搭配的詞。
(4)說一說括號里剩下的詞語可以和哪些詞相搭配。(如:鼓勵同學、克服困難、推動生產、增加收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