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30
這是泊秦淮優質課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題臨安邸》[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譯]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游客皆達官貴人,他們通宵達旦與歌舞女一起尋歡作樂,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只何時才能罷休?暖洋洋的春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于西湖,竟把杭州當成了汴州。
[簡析]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的詩。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時候才能罷休?
后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杰作。
一、教學思路:
本次跟隨初中語文唐炯武名師工作室,到福鼎十中進行教學研討,并且上一節有關初三詩歌教學的研討課,旨在就授課與中考復習的聯系進行研討。現將本人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一塊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應工作室本節授課要有效幫助學生新舊知識銜接之要求,因此課堂導入設計時安排學生回憶學過詩句,并要求板書,旨在發現錯別字加以引導、糾正。
2、詩歌重在誦讀,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背。因此運用課堂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誦讀并背誦兩首詩。
2、借新詩講授,掌握學過的相關詩句,并整理歸納。
3、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4、理解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和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3、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四、教學難點:
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誦讀 師生對話
六、教學流程:
1、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以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句中有關“山”“水”等詩句,背誦并板書。
教師引導,糾正。
2、講授《使至塞上》
?、?全班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導:讀完全詩,你知道這首詩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師范讀課文,品讀詩歌
師導: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③ 學生再讀課文,研讀詩歌
師導:在詩中,從哪些地方體現作者抒發的情感?
(師生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重點講析名句,引導學生領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句子是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⑤小結:
詩人雖是奉使慰勞戰勝之軍,卻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 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氣一股濃煙,既孤單又格外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也杳無盡頭,只有那圓圓的落日讓人親切與溫暖。 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人,使他逐漸擺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過渡:我想在唐朝的詩人中決不僅僅只有王維有愛國之情,還有那生在戰火紛飛的晚唐時期的杜牧也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學過的詩歌中還有哪些抒發作者愛國情懷的詩句?
?。▽W生討論后小組作答)
4、課堂總結: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讓世人傳唱,吟詠。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 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六、積累:
1、《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譯]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游客皆達官貴人,他們通宵達旦與歌*舞女一起尋歡作樂,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只何時才能罷休?暖洋洋的春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于西湖,竟把杭州當成了汴州。
[簡析]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的詩。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時候才能罷休?
后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杰作。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反思:
問題:本次公開課教學流程基本符合了本來的設計方向,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首先,導入設計本來想以歷史背景導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會、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詩,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由于語言引導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想效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作為絕句,應該注意體裁,要把握住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的特點要求,但是我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
在論語講解過程中,沒有更好地關注學生思考、表達,對于簡單的論語內容,可以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進。
課外的一些思考:公開課結束后,我想了很多,為什么這些問題靜下來的時候,自己都能找出來,而在講課之前卻沒能及時糾正呢?在找周校長評課時,周校長問我,“你覺得自己的課講得怎么樣”,我說“感覺不痛不癢,平淡”,問“為什么?”我反復思考“是外出招生,沒時間試教?是寫六一串詞沒時間改稿?是自己身體不舒服,沒發揮出來?”我沒有說話,低下了頭。因為當我走下講臺的那一刻,我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這些都不是理由,認真備課,抓緊一切時間,盡可能做好本職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公開課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詩歌所蘊涵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涵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2. 體會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難點
1.領略中國古代詩歌的凝練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2. 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學習“借古諷今”的寫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翻開《唐詩三百首》,讀一首唐詩,便如拔出了一支銹跡斑駁的古劍。精光黯黯中,閃爍著一尊尊成敗英雄不滅的精魂:死生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夢一場,仰天長嘯歸去來……都在滾滾大浪中灰飛煙滅。多么豪邁的唐詩呵!讀一首唐詩,宛如打開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氳香氣中,升騰起一個個薄命佳人哀婉的嘆息。思君君不知,一簾幽怨寒。美人卷簾,淚眼觀花,多少個寂寞的春夜襟染紅粉淚!多么凄美的唐詩呵!淺斟低吟,拭淚掩卷。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代杜牧的一首詩歌《泊秦淮》。
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
(杜牧《山行》)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另一首詩歌《泊秦淮》。
唐代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
(李白、杜甫)
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
(杜指的是杜牧,李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
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牧的一首詩歌《泊秦淮》。
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生活于晚唐時期。文宗大和時中進士,曾為黃、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過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
(江蘇省)
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秦淮河自古為金陵(今南京)勝地:歌樓舞榭,鱗次櫛比;畫船游艇,南來北往。
晚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詩人夜泊于秦淮,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絕。
三、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范讀,聽朗讀帶,全班齊讀。
籠( ) 泊( ) 秦淮( )
四、理解詩意。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評】
煙:指像煙一樣的霧氣。
籠:籠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月:月光。
沙:沙灘。
夜泊:因天晚而拋錨停船。
秦淮:秦淮河上。
近:靠近,接近。
酒家:酒店。
商女:指以歌唱為生的樂妓。
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亡國恨:國家滅亡的悔恨或遺恨。
隔江:樂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從船中聽去,有一段距離,故云隔江。
猶:副詞,還。
后庭花:《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后主在金陵時,荒于聲色,作《玉樹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與狎客、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終于亡國。據記載,歌詞中有“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久”之句,時人以為不祥。《舊唐書·音樂志一》:“前代興亡,實由子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
【譯文】
煙靄籠罩著清冷江水,月光灑滿灘頭,(月光之下,煙水迷漾,風景如畫。)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左近都是酒樓。 (敘事,補足前句,說明景色為夜泊所見。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聞。)
商女全然不懂國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著江水仍然能聽到在唱后庭遺曲。 (明說商女不知所唱為亡國之音,實際諷諭聽歌之人,推而廣之,慨嘆當時風氣。)
譯文:
秦淮河上的秋水蕩漾,暮靄象輕紗般的舒卷飛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煙霧,兩岸金沙隨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靜靜眺望,對岸酒家的燈火一片輝煌。
歌女如春,“游客”顛狂,《后庭花》的歌聲彌漫江上,可有誰想到了國破家亡?
五、賞析詩歌
1、“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
(寫景)
2、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3、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
(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4、“籠”是什么意思?這兩個“籠”字好在哪兒?這句詩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籠罩,“煙籠寒水月籠沙”寫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畫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設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
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融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
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柔和幽靜,迷蒙冷寂),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5、“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
6、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7、“夜泊秦淮近酒家”這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①點題。詩的題目是“泊秦淮”,此處“夜泊秦淮”照應題目,有點題作用。
②在結構上起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在思想內容方面則由景及情,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夜泊秦淮近酒家”寫詩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同時也照應了詩題。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F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
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8、“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商女”是什么意思?
(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9、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10、“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
(不是)
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11、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
(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12、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
(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
13、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
(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似乎是批評歌女,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是詩人有感于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六、全詩小結。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詩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