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5
這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二則,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二則第 1 篇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3、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粗讀課文 設疑自究(一)、激趣導入 1、老師復述《孟母三遷》典故,學生猜。
2、簡介作者,認識孟子。學生自讀課本小資料: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和孔子合稱“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匯編了《孟子》一書。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篇經典文章(1)、板書課題,質疑。
(2)、引導學生看插圖理解題目(課件出示插圖)。理解題目后還想知道什么?(二)、自讀設疑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中談感受(文言文難讀、難懂)。3、老師范讀(1)、聽節奏,標出停頓和讀錯、讀不準的字音。
(2)、你們聽出剛才老師在讀這篇文言文時與白話文有什么不同嗎?(總結朗讀方法:朗讀時速度比較慢,句中停頓多)4、學生同桌互相練讀。5、指明朗讀,注意正音:鴻鵠(hu) (fu)弗若與 弓繳(zhuo)6、喲,你們一下子似乎變成了滿腹詩文的少年書生了!在熟讀課文情況下還有什么疑問?7、生質疑。
二、精讀課文 解疑合究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如果方法恰到好處學起來會更省勁,讓我們拿起課本一起讀譯文初讀課文。2、小組合作,古文、譯文對比閱讀,解疑探究。
三、品讀課文 質疑再究1、安靜的思考,熱鬧的討論,讓老師覺得同學們對學習文言文很有熱情,有什么收獲嗎?有什么發現嗎?誰敢為天下先?―――就是誰敢第一個發言?(有生舉手)好!敢為天下先的人出現了。請大膽地匯報給大家聽生:我發現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個偉大的發現出示: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3、鼓勵學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譯文中畫出對應的意思。
4、匯報交流△“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1)、引導學生對照譯文,說說句子的意思,同時借助圖片,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詞句的基本方法。
(2)、相機指導學生理解“者”、“也”的含義。生:善于下棋的人。
師:說得都對。這樣看來,這個“者”字,嚴格地說應該當什么“的人”來講。
你看你剛才講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讀者――讀文章的人,勝利者――獲得勝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嗎? △“使弈秋誨二人弈……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1)、交流對這每句話的理解,再明白幾個“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讀通了課文,現在有讀懂了課文。
那么,同樣是跟弈學棋的兩個人?為什么一個人學得好?另一個人學不好呢? 生:一個人專心致志,另一個人三心二意。 生:一個人學得很專心,另一個人想著怎么把天鵝射下來。
師:能讀出他們各自的表現嗎?(文中) 生:找句子 讀師:是后一個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嘛?---------------為是其智弗若與?△“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句子的意思說明白,說順暢。
(2)、指導朗讀,體會文言文朗讀的語氣(一問一答的形式)5、他們倆對待學習各持有什么樣的態度-----一人專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專心致志這個成語就出自《學弈》一文,你們還能用不同的成語概括他們兩人的表現?專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會神----------心猿意馬一絲不茍----------東張西望6、表演讀四、檢測反饋 拓展延伸1、課文學到這兒,對你們來說一定有了很深的啟迪,那就是-----------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專心致志。是的,因為態度決定一切。
來同學們,發揮我們的才能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創作幾句警示語,為他們指明道路。2、學生自創警示語:五、推薦閱讀 提高素養1、推薦閱讀出示“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選入本課的一句話),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讀一讀。
3、擴寫或者創編故事。(假如兩個人都專心致志,結果會如何?) 附: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志,學有所獲三心二意,一無所得態度決定一切《兩小兒辯日》教案教學目標: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3.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重點: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1.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知之。
2.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文言文兩則》注釋
兩小兒辯日孔子到東方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么。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最近,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么大,等到中午的時候就像盛食物的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太陽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近的時候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這不就是太陽近的時候熱,遠的時候涼嗎?”孔子也不能判定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對孔子說:“誰說你智慧多呢?” 學弈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學習;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著搭弓拉箭把天鵝射下來。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二則第 2 篇【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善、陰、卒、輒等。(重點)
2.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理解知音難得的道理。(重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老師播放音樂《高山流水》。師問:剛才聽到的這首樂曲是什么?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里,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二、自主預習
1.作品介紹
《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列子》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而又有 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兩小兒辯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馬》《 紀昌學射》《齊人攫金》《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2.人物介紹
(1)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2)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武漢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3.字音字形
峨峨(é)
卒逢暴雨(cù)
更造崩山之音(gēng) 舍琴(s hě)
4.積累文言字詞
伯牙善鼓琴(擅長)
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
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乃援琴而鼓之(拿,拿過來)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好啊)
三、合作探究
(一)理解內容
1.“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明確:六次;“善鼓琴”“善聽”中的“善”:擅長;“善哉”中的“善”:好。
2.伯牙如何“善”鼓琴,鐘子期又如何“善”聽?請結合課文內容說明。
明確: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托于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3.后人為了紀念這知音之情,根據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譜成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什么?
明確: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4.這篇古文所蘊含的道理是什么 ?
明確:知音難得,知己難求,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
(二)品味語言
作者形容伯牙琴音動聽時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比喻。琴音是抽象的,稍縱即逝。而正因 為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才使得伯牙美妙的琴聲成了永恒。如“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借鐘子期之口表現出琴聲的高亢、明麗、流暢,氣勢宏大,由此也看出伯牙志向的高遠。再如“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再現了伯牙彈琴時的內心感受。
四、板書設計
伯牙善鼓琴
五、課外拓展
有記載,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并寫下了一首短歌,請你反復朗讀積累。
明確: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伯牙善鼓琴》一課時,我在教學設計中加進了延伸閱讀等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然后給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的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從文本中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二則第 3 篇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文言文兩則》的教學設計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 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 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二則第 4 篇教學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xx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⑴誰學下棋?⑵怎么學下棋?⑶學得結果怎么樣?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