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1
這是三年級人教版早春,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三年級人教版早春第 1 篇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春天的美景,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
3、熱愛春天,愿意去觀察,發現。教學重、難點:
認記生字,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所表達的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
生字卡、課件。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一、畫面引入。
播放早春的課件,學生說說早春的特點。
師: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腳步輕輕,若隱若現,羞羞答答,躲躲藏藏。
我們必須留心觀察,才會發現春天的蹤跡。當我們發現春天的時候,心里一定會蕩起一陣驚喜,體驗到發現的快樂。讓我們先讀讀課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發現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注意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2、在小組里由組長帶領大家學習自己不認識的生字,想辦法記住生字。
3、小組派代表匯報本組認識的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4、口頭擴詞,看誰最能干。
三、再讀課文,感知發現。
1、讀著課文,你感受到“我們幾個孩子”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讀第二自然段。
2、讀第三自然段,能讀出什么?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樣的?帶著這個問題反復讀課文,從找春天的過程中感悟春天,體會找春天的樂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4、帶著欣喜的心情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找到春天的欣喜與激動。
四、朗讀練習。
可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挑戰讀。
五、配樂朗讀,讀出感情。
播放輕音樂,創造想象的氛圍。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課文。
?。ǘ?/p>
一、復習鞏固。
?。薄⑼莱樽x生字卡。
?。?、有感情、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選讀課文,自主積累,練習背誦。
?。?、展示讀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說說自己讀后的體會。
2、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積累。可以讀讀背背,可以讀讀抄抄,也可以試著默寫。
?。?、背誦課文。
?。?、個別抽背。
三、指導寫字。
?。?、認讀生字。
?。?、擴詞練習。
3、重點指導“溪、搖、躲、躲”四個字,注意提示和范寫容易寫錯的筆畫和部件。
?。?、學生練習。
四、同桌合作學習,完成“找找說說”的練習。
五、遷移運用,拓展想象。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學生畫出自己在春天里的發現,然后寫一兩句
贊美春天的句子。
六、實踐活動。
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到野外實地觀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下自己發現的春天,可以從氣候、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方面的變化著眼進行觀察。
三年級人教版早春第 2 篇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理解作者描繪的內容,通過品味語言和展開聯想進入詩的意境,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3、由詩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積累經典古詩名句,傳承傳統文化,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背誦、積累古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陰,樹立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四季的古詩。
教學過程:
課前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
一、談話導入,揭題激趣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有關春天的古詩。
齊讀課題,從詩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會提出什么問題?
二、合作交流,推詞敲句,讀懂大意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64頁,老師先來讀一遍,請大家認真聽。下面請大家自己試著把這首詩讀五遍,要求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
出示課件:《晚春》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指名讀詩,注意節奏。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課件: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作者已年近半百(此時49歲,終年57歲)。
3、借助注釋自學,理解詩意。
4、合作交流,理解詩人描繪的內容。哪位同學愿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所描繪的內容?詩中描寫哪些景物?板書:草樹知春 斗芳菲 楊花榆莢 作雪飛
還有不理解的.詞句嗎?
三、抓住意象,感悟情志
1、請同學們再次大聲讀一讀這首詩,借助文后“賞析”,展開大膽展開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又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A、看到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美麗景色,柳絮紛飛、榆莢飄落的畫面。
B、想到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板書:珍惜時間
C、想到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好,同學們的想象真是合理又豐富,棒極了!下面請大家一起把這首詩大聲讀一遍。
四、吟唱詩文,入情入境
1、同學們讀的真好。古人作詩通常用場“吟唱”的方式表達出來,老師就來唱一唱這首詩。
2、大家想學嗎?下面老師一句一句教給大家,請大家仔細聽,認真唱。(3——5遍)
3、師生齊唱。同學們唱得真好,老師推薦給大家一個網站,那上面有幾百首小學生古詩文新唱。http://www.gushi160.com/
五、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1、學了《晚春》這首詩,老師想到了韓愈的《早春》,那位同學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課件出示《早春》
2、你還能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
《春曉》《春日》《江南春》《游園不值》《村居》
3、誰還能想到描寫其它季節的古詩?
夏天:《小池》《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山行》《暮江吟》《夜書所見》《題菊花》
冬天:《江雪》《梅花》
六、布置作業:
繼續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做一張《春天詩詞薈萃》的手抄報。
七、板書設計
晚春
草樹知春 斗芳菲
珍惜時間
楊花榆莢作雪飛
三年級人教版早春第 3 篇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教學目標:
深入理解此首詩的意象、情感和結構。
教學重點:
意象的分析。
教學難點:
意象到畫面的轉換,關鍵詞的賞析。
教學設想:
從意象入手,抓住關鍵詞,轉換成畫面,賞析詩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與詩相關的背景: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游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進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游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于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二、串解詩文:
詩的大意說:唯獨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的人,對自然界不同季節的變化特別感到新奇。清晨的太陽從東邊海上升起,云氣在朝陽的照耀下,霞光燦爛,絢麗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頭綻放。這春意由江南漸漸移到江北,楊柳已經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氣逗得黃鶯兒婉轉鳴叫,晴日的陽光把萍草(生在淺水中的蕨類植物)映照得變成了綠色。
忽然聽到吟詠您格調高古的詩句,觸動了我的思鄉之情,禁不住要淚流沾濕了佩巾。
三、別致的開頭:
結合背景材料說一說:作者觸什么景,傷什么情?
詩的首聯點題,十分精妙。遠離家鄉在外當官的人(宦游人),對于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動物的遷徙、冬眠等特別敏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時傷懷,在“獨有”“偏驚”的強調與呼應中,揭示出宦游人獨有的一種復雜而微妙的心態。
四、重點意象分析:
朝霞、梅柳、黃鳥、綠萍,四個主要的意象組合成一幅美麗的畫面,是一幅怎樣的意境?面對此畫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1、中間兩聯詩人緊扣“物候新”,具體地描寫了詩人對“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陽從東邊海上升起,云氣在朝陽的照耀下,霞光燦爛,絢麗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頭綻放。這春意由江南漸漸移到江北,楊柳已經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氣逗得黃鶯兒婉轉鳴叫,晴日的陽光把萍草(生在淺水中的蕨類植物)映照得變成了綠色。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黃鳥、綠萍等景物在早春里的變化,描繪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
2、“宦游人”對這幅畫卷的感受自是不同,他們自然會想到又是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又到來了,不禁引起了歲月如流、漂泊他鄉的感慨。這就為最后的“歸思”作了鋪墊。
五、關鍵詞的分析:
“出”“渡”“催”三個關鍵詞有何突出的表達作用?
1、“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一聲緊似一聲、更其歡鳴的特點。且用擬人的手法賦賦予客觀事物“淑氣”以人的情態,表現了春氣之暖、之濃、之生機勃勃。
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此聯寫“游望”之景,緊承上文“偏驚”而來。“云霞”“梅柳”乃常見之景物,并不新奇,可是詩人用藝術的眼光來審視它們,并注入了審美情趣,“出”“渡”兩個動詞化靜為動,將原本不易覺察的物候的遷移,貼切傳神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脈搏和動感。這真是化平常為神奇,把熟識的境界轉化為令人驚訝的新境界。
六、最后兩句的賞析: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七、總結:
1、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致,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采處,恰在中間二聯。
2、因物感興,即景生情。詩人寫自己宦游他鄉,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詩一開頭就發出感慨,說明離鄉宦游,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中間二聯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聯點明思歸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
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對仗工整,結構細密,字字錘煉。
3、詩的技巧:觸景生情,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其思鄉情真情苦情悲),擬人手法(賦予客觀事物以人的情態),化靜為動(寫出了春的動感和生機)
三年級人教版早春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2、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難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
二、解題及作者簡介
1、解題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整體感知
1、結合課下注釋自學。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詩中的意境,朗讀全詩。
2、賞析詩歌
理解詩意、感受情境,體味詩境。
3、詩中寫了什么景?其特點是什么?
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樣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詩?
提示: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場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春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墒钱斈銕е鵁o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詩,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四、本課小結
五、布置作業
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附錄:《早春》鑒賞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后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坍嫾毮?,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記,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墒钱斎藗儙е鵁o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