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4
這是小學五年級下冊摔跤教案,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小學五年級下冊摔跤教案第 1 篇
《摔跤》主要寫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議摔跤,在摔跤的過程中,他時時處處想使巧招,結果反被胖墩兒摔了個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頑皮、機敏、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個性特點。
文中對小嘎子摔跤時的動作描寫極為細致。作者用了“站、圍、蹦、轉、揪、推、拉、拽、頂、扳”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從不同的方面對小嘎子的摔跤動作進行了細致描繪。在這當中,還夾雜著對嘎子心理活動的描寫,比如,“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剛想用腳去勾他的腿”,這些描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人物性格。動詞的準確運用和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塑造了小嘎子這個兒童形象,顯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畫上的功力。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特點,我在課堂開始給學生觀看了《小兵張嘎》中嘎子和胖墩摔跤的視頻材料,通過真實的聲音、生動的畫面讓學生認識這兩個小主人公。另外把文中的重點詞句出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一目了然,把利用幻燈片的動畫設計功能,把學生需要重點理解的字詞以紅體字和閃光字標注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可是結尾,再次讓學生欣賞視頻動畫,加深對人物的印象。
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同時,給時間學生表演朗讀,適時讓學生把主人公的動作、語言和神態等表演出來。此外,還要有思維的直觀,表格的運用,鮮明的顯示對比,讓學生較快 掌握文章的人物描寫方法。
學完本課,我覺得:首先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閱讀,邊讀邊在頭腦里浮現小嘎子與胖墩摔跤的情景,可以采取邊讀邊想象的方法,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的方法,播放小嘎子與胖墩摔跤的電影片段讓學生觀看,以增強學生的親身感受;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讀了課文,小嘎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課文又是通過什么方法塑造這一形象的。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進 一步體會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小學五年級下冊摔跤教案第 2 篇在鮮花盛開的五月,在名師工作室牛街小學的第九次活動中,我執教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結合本次活動的主題“寫讀結合”閱讀課研討,結合本組課文圍繞“作家筆下的人”這一專題,我是這樣來構思設計的。
首先課前出示本組課文習作要求,以寫促讀。讓學生明白本組課文習作就是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那么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點?又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刻畫出來的?順勢切入課文。這樣以寫為驅動的閱讀教學就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對學生作文能力的影響更明顯。其次緊扣人物的動作描寫進行教學。作家徐光耀在課文中抓住人物二十多個連續性的動作,準確生動的再現了二人摔跤的過程,也把二人不同的性格特點展露出來。教學時,我把二人摔跤的過程分解為四個環節,抓住人物關鍵性動作,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比如在摔跤賽前的準備,我引導學生品讀“嘎子虎勢兒一站”,品讀出這是一個氣勢逼人的嘎子;第一回合的較量時,我引導學生品讀揣摩“嘎子猴兒似的蹦來蹦去”,明白這是一個機警敏捷、富有心計的嘎子;抓住動作“塌、合、鼓”品出這是一個沉穩老練、憨厚老實的胖墩兒;在第二回合的僵持時,引導學生抓住“推拉拽頂”,理解嘎子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于事,從而品讀嘎子的求勝心切;在決勝局中,抓住“勾”讀出嘎子的沉不住氣,爭強好勝。在品讀揣摩中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摔跤過程的精彩回放中總結出本課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連續性動詞的準確運用刻畫了嘎子、胖墩兒兩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但是一堂課上下來,有一些教學環節的處理的還不夠恰當,通過認真的課后反思,我覺得以下幾點需要努力改進:
1、課前的準備和課中生成的預設還不夠充分。課前學生在描敘我時,用到了“魁梧、風度翩翩”這些和我個人特點不符的詞,出乎我的預設,就不會相機引導學生觀察我的衣著、外貌,使學生明白認真觀察才能抓住人物特點。在品讀嘎子的富有心計時,把嘎子摔跤憑借手疾眼快這環節忘了,板書也忘了一部分。
2、課堂中引導性的語言不夠簡練,應該再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借班上課,在師生不熟悉的情況下,怎樣在課堂上關注更多的學生,使學生真正的參與進來,在這一方面還需努力。
3、在摔跤過程精彩回放時,為了增加課堂氣氛,我讓學生模仿,上臺表演。這個表演的過程對學生理解動作的準確性和連續性沒有多少幫助,甚至是無效。所以今后課中在設計表演環節時要慎用,以免落入表面熱鬧實則無效的尷尬局面。
小學五年級下冊摔跤教案第 3 篇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摔跤的基本方法。
2、訓練幼兒動作靈敏,手腳協調的能力。
3、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護能力。
4、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情緒,逐漸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對蒙古習俗有一定的了解。
2、軟墊子、彩帶,平衡木,路障,輪胎,花環若干。
3、音樂磁帶、錄音機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激發幼兒對摔跤的興趣
(請出一名蒙古族的小朋友)師:小朋友們,今天我請來了一個神秘的小客人,你們看他來了。他是哪個民族的小朋友呀?蒙古族的小朋友不但能歌善舞,他還會摔跤呢!你們想學嗎?那我們做一些準備活動吧。
2、聽音樂,做準備活動。
二、基本部分
1、教師講解摔跤準備動作
兩腳分開,比肩膀寬一點,膝蓋微彎曲,然后,兩手放在對方的大手臂上,緊緊抓牢。
2、幼兒學習摔跤準備動作
3、講解摔跤比賽規則
兩人為一對,以墊子中間線為界,雙手互握對方大手臂,用力把多方對方推出墊子獲摔倒為勝。
安全教育:此活動只能在墊上進行,當對方被推出墊子后不能把他摔倒。
4、幼兒4人為一組自由練習
5、幼兒分享提高
教師請出動作比較標準的幼兒示范,強調動作要領及安全要求。
6、競技比賽:"小小摔跤手"
比賽規則:幼兒4人為一組,每組請一位老師當裁判, 以三盤兩勝的形式輪賽,最后2名獲勝的幼兒比賽,決出第一名,并獲得裁判贈予勇士頭冠。
三、游戲"大闖關"
方法:把獲勝的勇士請出來,每個人站在一個墊子上。其余的幼兒分成四組,從起點開始,第一關雙手扶住路障(雪糕筒)轉一圈,第二關舉起輪胎二下,第三關走過平衡木,第四關跟勇士決斗,勝利到達目的地的幼兒,教師獎勵勝利的花環。
規則:1.闖關者被勇士摔倒或推出墊子后,從左邊回來。
2.勇士可以使用推、摔闖關者,闖關者不可以用手打防守人。
三、結束部分
1、放松活動。
2、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
教學反思
活動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讓他們體驗游戲的快樂,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玩中練,是完成幼兒體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從而真正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讓體育游戲活動融入幼兒的生活。
小學五年級下冊摔跤教案第 4 篇我是一個從事幼教工作十余年的一線幼兒教師,在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時光歲月里,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幕幕:
鏡頭一:離園時,家長看著自家寶寶因玩耍而弄臟的衣服一臉的不高興,對孩子質問道:“給你講過多少遍了,不要弄臟衣服!你看xxx多乖啊,衣服干干凈凈的。”孩子興奮無比的小臉立刻晴轉多云,老師也陷入尷尬的境地。
鏡頭二:入園時,家長看到孩子步履蹣跚地上樓一臉擔心地說“別摔下樓梯!”彎腰抱起孩子徑直朝教室走去。
鏡頭三:小區里新安裝的攀爬架吸引了孩子的'眼球都躍躍欲試。“不要爬,摔下來骨折就麻煩了,整天跟個野孩子似的,真不讓人省心。”家長便連拉帶扯的讓孩子遠離了他們心中的是非之地。
就這樣在生活中,“不許……不許……”成了很多家長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唯恐衣服弄臟了鞋子弄破了,唯恐摔著了、磕著了。殊不如孩子會從運動中會獲得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愛動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摔跤,相反,那些平時不愛運動的孩子走路一搖一晃,稍一跑動,才會摔倒。更不知,在這些“禁令”之下,小時候被束縛在兒童車、兒童座椅、背袋、嬰兒床內或兒童高腳椅等“封閉設備”中的孩子又一次被束縛了手腳。手機成了孩子的玩伴,于是有了一個個“眼鏡孩”,還有了一個個小胖墩。
為了迎合家長,做到衣不沾土鞋不帶泥,以及確保孩子的安全萬無一失,幼兒園里老師也成了影響孩子運動發展的“幫兇”:縮短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控制孩子戶外游戲方式,具有挑戰性的戶外活動器械被擱置到被人遺忘的角落,不敢問津。
當孩子咳嗽發燒不斷,輸液打針還不好轉,往返于家與醫院時;當孩子因受視力限制,影響上大學選專業時;當孩子因為過胖體質,自尊心受到傷害器官功能受到損傷時,我們才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不得不承擔起剝奪孩子運動權利,限制了孩子運動自由的后果。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20xx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少兒體質狀況連續多年呈下降趨勢, 我國少兒體質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近年, 對7-18歲少年兒童體質健康狀況抽樣調差結果發現:少兒們身體的敏捷性、協調性、耐力都不夠好,尤其是腿部肌肉耐力發展不佳,小學三年級前的少兒雙腿耐力的發展,竟然處于停滯狀態。某中學最近為全校同學體檢,發現體能不佳的同學比比皆是。由于缺乏運動,一些少兒新陳代謝功能紊亂,學習時更容易出現焦躁、倦怠狀態。這些事例向我們發出一個強烈的警報—— 少兒運動能力和健康十分堪憂。
一提到運動,可能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健身房、游泳班、跆拳道等,其實不然,對于孩子來說運動無處不在。因為人的運動能力是分階段的,到了哪一階段,他就應該具有哪一階段相應的能力。幼兒時期的孩子就應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培養開始,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吃飯要喂、穿衣要幫,事事都要包辦。今天的孩子伸胳膊伸腿的機會少了,適宜兒童的活動空間也被聳立的高樓大廈,售價可觀的車位所占據,而豐富的電視節目、電腦游戲及其它要求孩子“坐下來”“靜下來”的新產品卻越來越多。父母帶孩子出游,也是選擇事宜的交通工具外出,孩子走、跑、跳的機會大為減少。
在幼兒園里,六一排練節目不到十幾分鐘孩子就直呼“老師我累了”,家長因心疼給孩子遮遮掩掩“肚子疼,休息半天”“沒睡醒,明天再去”。還有好些孩子不會扣子,不會用勺子,不會使筷子。但是家長們卻不以為然以為這些都是小事,早一天晚一天無所謂,遲早會學會的。但“吃飯、穿衣絕不是生活小事,它體現了幼兒的運動能力和動手能力。”父母事事包辦代替,對孩子約束過多,會讓孩子錯過許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目前很多孩子的運動能力落后于他的發展階段。面對這些孩子我不禁想:這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嗎?將來他們如何才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其實,運動能力的下降不僅僅是動作的協調能力下降,抵抗能力下降,還會給孩子帶來好多負面影響:
1.身體發育
因為運動能夠起到牽拉肌肉和韌帶、刺激軟骨增生的作用,對脊柱和四肢骨骼的增長很有利。同齡的孩子中,沒有運動習慣比有運動習慣的平均要矮4-6厘米。
2.智力發育
“對于孩子來說,越動越聰明。”父母在合適的時候給予孩子合適的刺激,將有助于他們腦神經的健康發育,為日后社交、情緒控制和學業發展奠定基礎。
手被稱為身體的大腦,還有人說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手部精細運動鍛煉不足,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今后的握筆寫字能力。所以說玩沙、玩泥巴這種不被家長看好的游戲,對于孩子的智力發育來說,與彈鋼琴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之,如果孩子很難有自覺運動的能力,就會導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表現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幼兒記憶力沒有持續性等諸多影響學習的問題。
3.心理素質
咱們不難發現運動量足的孩子比運動量缺乏的孩子顯得更精神、自信、抗挫和合群。這是因為運動會提高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在運動中克服恐懼感,鍛煉合群、堅持和專注的品質,并體驗成就帶來的愉悅感和自信心。
4.社交能力
孩子在參加技巧性和團隊性的運動游戲時,溝通協作能力,包括分配任務、合作支持、規則意識、問題解決能力等都能得以鍛煉。而獨處自玩的孩子缺乏相應的社會化學習環境,相關的社交能力也會落后于經常運動的孩子。也就是說如果想讓孩子的情商得到發展,運動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
為了讓孩子在活動中不摔跤,在將來人生道路上少摔跤。現在,就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放開孩子們的手腳,還他們自由運動的時間、空間。讓他們盡情的動起來,嗨起來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