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6
這是教學與研究,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思考推測出影響擺擺動的因素,作出自己的假設。并能根據假設設計實驗。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知道對比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和探究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
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并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量的實驗。
教學準備:
鐵架臺、鐵夾、線、回型針、小螺帽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5分鐘
1.談話:我們上一節科學課上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擺,現在請一位同學來說說,擺有哪幾個部分組成?
生:擺是由支架、擺線、擺錘組成的。
2.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擺”,我們通過實驗,有什么發現嗎?誰說一說?
生:同一個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
3.談話: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擺。來研究擺的快慢跟什么有關的問題?
(出示課題:擺的研究)
二、科學探究 23分鐘
1.學生推測
師:觀察講臺上的擺,你認為擺的快慢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根據學生回答分別板書:擺繩長度、擺錘輕重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前一課的實驗。上節課我們發現在40秒內擺的幅度會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在1~10秒、10~20秒、20~30秒、30~40秒內擺的次數基本一致,為此我們還做了在擺幅的大小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一樣,得出擺的幅度對擺的擺動快慢沒有影響,今天這節課我們可以排除擺幅這一因素。)
師:現在我們剩下的猜測就只有擺錘輕重、擺繩長度,這兩個因素。今天我們就來找證據研究這兩個因素,對擺擺動快慢有沒有關系。
(板書影響因素:擺繩長度、擺錘重量等)
2.對擺繩長度、擺錘大小兩個因素,分別展開實驗教學。
談話:我們先研究擺的快慢跟擺錘的重量有沒有關系的課題。
活動一:研究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系 15分鐘
(1)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設計:
為了證明擺錘的輕重與擺的快慢到底有沒有關系,這個實驗可以怎樣來設計
(引導學生這個實驗是對比實驗)
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
① 改變的是什么條件?
(擺錘重量)
② 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擺線長度、時間、擺動幅度:通過用量角器控制好角度)
(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在擺的板畫上注明相同與不同之處)
(2)學生小組討論:改變擺錘重量實驗操作中的注意點。
(3)學生交流,實驗操作要點,教師明確以下幾個要點:
① 15秒相同時間內看擺的次數
② 排除誤差,同一個條件下測定3次。
③ 三次實驗數據不一樣,如何取值。(鼓勵多次實驗取平均值)
④ 為了實驗更嚴謹,老師做一下大的分工,一半小組做增加一顆螺帽的實驗,一半小組做增加兩顆螺帽的實驗。
⑤ 小組內分工提高實驗效率。(一人計時、其余數擺)
⑥ 實驗前,將繩子系在鐵架臺上時,注意所系的繩結應位于近支架的下端,防止實驗時,擺繩的長度隨著擺的擺動而發生改變。實驗開始時,手拿重物于規定擺幅位置,等待老師說開始后,松開手拿的重物。
(4)學生實驗、記錄《同步探究》P51表格:比比哪組實驗時安靜并且效率高!
(5)數據反饋、匯報小結。
(展示兩個小組數據,談談我們的發現: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
看看自己小組的數據,支持這一結果的小組舉手!如不支持,拿出來分析。
師:“分析這些實驗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嗎?”
學生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
活動二: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 (8分鐘)
(1)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設計:
為了證明擺繩長度與擺的快慢到底有沒有關系,這個實驗又可以怎樣來操作?
(明確①要改變什么條件?②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結合學生回答板畫擺繩長度對比實驗的條件)
(3)學生交流,實驗操作要點,教師明確實驗要點。
(與上一實驗基本相似。提示:先做兩倍的擺線長度,然后用尺子量或者用對折的方法做一倍的擺線長度)
(4)學生實驗、記錄《同步探究》P51表格。
(5)數據反饋、匯報小結。
(展示小組數據,談談我們的發現:擺的快慢與擺繩長度有關,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6)其他組的數據,支持這一結論的舉手。
(7)分析實驗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8)師生小結: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三、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7分鐘)
1.師: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你能回答《同步探究》P52的判斷題了嗎?大家一起完成.
2.學生觀察:課本中P61的兩個擺。分析這兩個擺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擺繩長度一樣。 不同:擺錘長度不一樣)
3.學生猜測:你認為這兩個擺擺動的快慢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會是怎樣?
(請回答不一樣的同學,說說你根據什么來猜測它們擺動的快慢不一樣?完成在《同步探究》P52表格中。)
4.出示課本中的擺。
教師演示實驗:兩個擺錘長短不同的擺,在60秒擺動次數。
5.學生填寫實驗結果和我的發現。
(師可根據學生時實際情況進行引導:雖然這兩個單擺的擺繩一樣長,但是他們的擺長卻是不一樣的。其實,擺的長度并不等同于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視情況而定,適時介紹確定物體重心的方法:懸掛法確定物體的重心。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為什么擺錘長的擺動慢,擺錘短的擺動快也就是我們下一堂課要研究的問題。)
7.學生自評、互評.
8.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板書設計:
6 擺的研究
擺錘重量→只改變重量→無關
擺繩長度→只改變繩長→長則慢,短則快
擺長=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一、研究實施
自信對我們走向成功非常重要。今天,就我們一起通過探究活動來尋找自信,增強自信!
二、方法與引導:
發表意見的技巧
1、 態度誠懇、謙遜。多采用“我個人認為”、“我目前的想法是”等表達方式;
2、 不能只發表否定性意見,對好的方面要充分肯定;
3、 對事不對人,只針對事情發表意見;
4、 通過舉例等方式,引導他人發現存在的問題;
5、 避免個人壟斷話題,邀請不善于發表意見的組員參與討論。
三、“我自信,會成功”研究方案
主題名稱研究時間
研究目的1、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研究方法
小組成員
與分工
研究步驟1、制定研究方案,進行小組成員合理分工、
注意事項1、心理測試時,要注意保護他人的隱私
研究收獲
四、作業:什么是心理測試?
第三課時
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
一、調查與實踐自信現狀調查
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我們做的
怎樣呢?
● 展開調查
● 調查結果分析
二、實踐與探索尋找自信
增強自信有多種方法,談一談自己增強自信的方法,聽一聽其他同學的做法,把你認為值得學習的方面記錄下來。
● 請教心理老師或心理醫生
● 名人名言引路
三、 自信就在我們身邊
發現了自身的優勢與潛能,讓自信的光芒隨時照耀著我們的心靈。除了正確認識自己,還可以與小伙伴互相找優點,在同學們的欣賞和贊美中,獲得更多的自信。
四、 創意小制作
不倒翁的制作
材料:雞蛋1枚、沙子(或大米)少量、雙面膠、彩紙1。張
制作工具:剪刀、彩筆、錐子(或大頭針)
制作方法:
1、 選一枚雞蛋,用錐子在雞蛋的小頭上戳1個孔。雞蛋很脆,可別太用力。
2、將小孔朝下,把蛋清、蛋黃倒入碗中。別浪費了,它將是一道可口的菜。倒凈后再用清水把蛋殼洗凈。
今天就講到這里,同學們試著下面怎么做。
第四課時
接著做不倒翁
3、 將沙子小心地裝進蛋殼里,直到大頭朝下能立在桌上。
4、 用彩紙剪1個扇形。
5、 拿雙面膠把扇形粘成一頂小丑帽。當然也可以做成其他形狀的帽子或頭飾。
6、 把小丑帽“戴”在蛋殼的小頭上,粘緊,要把小孔遮住。
7、 用彩筆畫上眼睛、鼻子等。
8、 呵呵,1個滑稽的“自信不倒翁”就做好了。
“自信不倒翁”可好玩呢,即使你把它扳倒,但只要一松手,它馬上就能恢復直立狀態。大家也來試一試、做一做吧!
布置作業:自己制作不到翁
第五課時
總結與反思
1、匯報與展示
(1)大家一起來討論,如何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
(2)舉一次“我自信,會成功”的主題班會。
2、評價與反思
“我自信,會成功”研究活動評價表
學校名稱小組名稱學生姓名填表日期
評價內容完成情況
能對自信心理測驗結果進行簡單的統計與分析
積極參與調查活動
請教心理老師或心理醫生,掌握了一些樹立自信心的方法
收集了很多名人故事、名人名言,從而增強了自信心
善于發現同學的長處
學會制作“自信不倒翁”
我在活動中最大的收獲:
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備注:★★★★表示優秀★★★表示良好 ★★表示合格。
一、設計思想
研究性學習的優秀教案
研究性學習活動最重要的是在活動中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烈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更加積極的自主學習,而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所以引言課的設計理念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分析
對教材的處理和建議,教材所選擇的案例《永恒的橘黃》不是特別恰當。首先從課題的內容上,對于來自城鎮的學生來說,調查對象并不陌生,而對于農村學生來說,環衛工人不是個很明確的概念。第二,研究性學習活動需要我們同學從自然、社會、自身生活中去發現問題,但是作為第一節引言部分的案例最好是能從解決學生自身的問題的1個課題導入,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興趣。
2、了解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和基本過程以及對自身成長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和基本過程;難點在于讓學生樹立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屬于學生自己的課程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的處理是通過帶著問題看案例再進行討論分享的活動來幫助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和基本過程;難點處理是通過問題的提出,采用頭腦風暴和角色扮演2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
(一)社會現象大討論:同學們,你們感到自己幸福嗎?
學生回答:略
展示資料:近年來國際經濟學界興起了1個熱門話題,那就是幸福指數,用數字來衡量人們的幸福程度。國家已經把小康社會的“幸福指數”寫進“十一五”。去年,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推出了“幸福在哪里”系列節目,進行了1個2005年中國居民幸福感調查,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8個城市,浙江紹興諸暨、陜西咸陽興平等七個小城鎮和周邊農村,選取了4128名居民,進行入戶訪問,問的第1個問題就是,你幸福嗎?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時常看見同學一臉倦容,心情低落,這又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面的高中生生活的是否幸福?我們溫州市的高中學生成長幸福指數如何?幸福的來源的哪些?不幸福的原因又何在?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導師,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所以我采用了開放式的提問方法來導入課程,這個環節設計是根據教育學的頭腦風暴理論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將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
(二)今天,我要當一回教育部的部長,而我們在坐的同學全部是教育方面的專家,我看到同學們對這個社會現象做了很多的分析,看著挺有道理,但是不知道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那你們準備通過什么方法讓我相信你們的觀點呢?準備提出哪些方法來改善這一社會現狀呢?
討論: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教育體制問題——采訪教育管理專家
學校辦學問題——教育前線工作者
學生自身問題——調查分析[智力(多元智能理論)、能力]
這些事情以前是誰做?科學家?教育專家?博士生?誰能得出答案!現在我們同學也會做,也能給出答案——研究性學習活動!
(設計理念: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不需要做煩瑣的準備,且能在課堂中起到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的作用。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到此類問題的解決并不僅僅是專家的事情,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每一位同學都有可能是專家,是科學家。)
過渡: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三)
案例——2007年溫州市高中學生成長幸福指數調查研究
討論:
1、這個小組同學在完成這個研究課題與我們同學完成平時學科(語文、數學、英語)教師布置的作業,兩者有什么區別?(做什么誰決定?為什么做?怎么做?結果類型(有無已知的標準答案))
2、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你覺得在這個課題的研究活動中,你能夠勝任哪塊工作?哪一塊覺得自己不能勝任?
3、學好某門學科,最重要的是什么?做好1個課題,最重要的是什么?
4、大家覺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大致可以分幾個階段?
(設計理念:采用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案例的方式,讓學生在看案例的過程中面臨1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這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的主要模式——拋錨式教學。同時本環節通過比較和討論的學習方式幫助同學們了解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
(四)教師總結,說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以及對學生自身成長的意義。
1、教師呈現學科科目的學習特點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的比較表來說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特點
2、教師介紹多元智能結構與情商理論,說明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所承擔和完成的具體的任務不同,體現了學生情商和智商方面不同的優勢!指出研究性學習活動不但能發展完善你的智力結構,還能培養你的情商。(教師可以舉例說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某幾個操作過程對學生具體哪幾方面的能力的培養)。
展示以前學生做課題的體驗:教師注意從“四”個方面強調此課程是從填鴨式接收式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生主動選擇的“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模式。
(1)“研究什么”——由學生選擇(發現問題——自然、社會、自身生活)或學生與教師合作
(2)“怎么研究”——由學生自主設計(可能的解決方案,實施的計劃?)
(3)“研究過程”——由學生親自去實施、去經歷、去體驗(實踐、探索)
(4)“研究成果”——由學生自己去總結、去展示、去交流(解決問題——答案)
理論背景一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
理論背景二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有七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組合,從而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互補。這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
(五)這門課程的相關情況介紹
1、學分認定:三年共15分(需要開設五個學期)。認定方式以平時所做的工作《研究性學習活動記載冊》和指導師的評價,以及最后的課題報告來確定。
2、要認真記錄《研究性學習活動記載冊》,小組的每一次活()動都要有專人記錄。
3、課前“一分鐘”,每組上臺介紹組隊過程、研究步驟、個人思想過程、研究方向、體會等。
4、每一次外出的活動需要帶相機,隨時進行記錄。
5、做人要有誠信,做研究也要有誠信,不允許抄襲,一旦發現,不給予認定學分。
6、認真完成課題,爭取送到市、省里評比。
五年級下研究性學習教案
五年級下研究性學習教案
第一單元
課題 人與自我我自信,會成功
一、學習目標
正確認識自我,能夠說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了解樹立自信心的方法,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康、自信的人生觀。
二、參考主題
(1)我自信,會成功;(2)克服考試焦慮;(3)消除孤獨感。
三、實踐方式心理測試;收集資料;手工制作。
四、方法引導發表意見的技巧;如何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
五、學科整合與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與社會、語文等學科整合。關注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善于發現其他同學身上的優點并虛心學習;學習名人名言,領悟其深刻含義,并激勵自己;進行小制作設計。
六、課時安排5課時
七、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研究準備
我們一天天地長大,從母親懷里的嬰兒,長成了少年。想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煩惱?你是怎么解決的?
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確定設計研究方案,其方法一般是:
1、我的煩惱及解決的辦法
2、我自信,會成功
3、消除孤獨感
以上方案進行研究、討論、嘗試初步建立印象。
學習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思考推測出影響擺擺動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設。并能根據假設設計實驗。
2、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知道對比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到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和探究擺的規律的樂趣。
學習重點:
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學習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并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量的實驗。
教具準備:
鐵架臺、線繩、曲別針、小螺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一個簡易擺。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看到過類似的裝置嗎?(擺鐘,秋千,吊環??)
師:在科學上,我們將這個簡易的裝置叫做“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擺。(板書:擺的研究)。
師:同學們能給它們取個名字嗎?這根線叫什么?下面的重物叫什么?這根線在科學上我們稱它為擺繩,下面懸掛的重物我們稱它為擺錘。
你們想不想做這樣一個擺呢?請材料員拿出材料,開始吧!
2.學生做擺。(師邊巡視邊指導學生制作)
3.數擺。師:同學們,做完了嗎?那我們怎樣來數擺擺動的次數呢?哪個同學上來示范一下。(一生上臺示范,大家觀察。)
師:我們在數的時候,手拿著擺錘,擺繩要拉直,實驗時,將手輕輕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擺出去,再回來,這樣往返一次,我們叫做擺動一次,數1。教師示范,將擺錘輕輕放下,口中倒計時:
3、2、1,放——停,一共擺動了幾次?教師再示范,在擺錘還沒有返回的時候喊“停”,要求學生弄清:如果沒有擺回來,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開:
1.數自己做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
師:同學們,會數了吧!那讓我們一起來數數你們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了多少次?在數之前,你們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嗎?(學生提出數擺注意點)師:是啊!在數擺之前,老師也有一個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擺錘,1人看時間,1人數數,1人記錄。
(2)實驗一次記錄一次。反復實驗三次。
(3)實驗后共同分析,選擇好我們的數據。
2.匯報,教師板書。
3.這些數據都是我們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看到這些數據,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在相同的時間內,為什么擺的次數會不一樣?——這是最主要的)
4.是啊!都是15秒,擺的次數有多有少,這說明擺的快慢不同。你猜測為什么都是15秒,擺的快慢會不一樣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重點的板書:擺錘的重量擺繩的長短擺角的大小)(擺角的大小學生可能不會說明白,但應該可以說出這個意思,例如學生說出擺的幅度師就概括揭示:在科學上,我們稱這個為擺角。)
三.加深:
1.制定實驗方案。
師:同學們,我們猜測擺的快慢跟這些因素有關,事實真如你們猜測的那樣嗎?我們還得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師:現在請小組討論一下,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我們的假設是什么?我們的猜想是什么?不變的條件和可變的條件有是什么?
請記錄員拿出記錄單,小組討論,并填寫完整記錄表中的有關數據。2.討論實驗方案。
師:好了,那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大家的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意見或建議嗎?在學生的匯報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實驗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驗結果。特別是在當學生說到擺繩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為了讓實驗的結果更明顯,在選擇兩次擺線的長度時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學生實驗。
師:下面就要開始實驗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嗎?4.實驗匯報。
師:實驗完成了,我們要照例開一個實驗的報告會。請各小組的報告員將你們的實驗結果告訴給我們。學生匯報結果。
匯報的重點:你們是怎么做的?發現了什么?跟你們實驗前的猜測一樣嗎?你們的結論是什么?如果實驗中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那得讓學生上臺展示一下,共同來找找出錯的原因在哪兒?
擺線的長短匯報時,還應再引導學生得出:擺線越長,擺就越慢;擺線越短,擺就越快。
5.實驗小結。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輕重都是無關的,只跟擺線的長短有關。
四.拓展
:1.再做擺。
師:同學們,通過研究,我們知道擺的快慢只跟擺線的長短有關系,如果周老師要求你做一個在10秒鐘內擺動10次的擺,你會嗎?趕快試試吧!學生做擺,調試。2.學生展示。
師:大家都好了。請將我們的擺全部放到桌子上,請各小組的材料員拿擺錘,周老師為你們計時,一起來數數。一起數擺。
師:成功了嗎?請成功的小組舉手告訴大家。師對成功的一些小組:請問,你們現在的心情如何?
師:非常好。記錄數據是非常科學的方法,有了數據,就更有說服力了。
五.總結:
六.師:同學們,通過了剛才這么長時間的研究,能告訴大家,你有什么收獲嗎?
我知道了擺錘、擺角和擺線,我還知道了擺的快慢與擺角的大小、擺錘的重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還有,擺線越長,擺速越慢,擺線越短,擺速越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