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9
這是芙蓉樓送辛棄疾教案,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芙蓉樓送辛棄疾教案第 1 篇
[教學目標]
1.認識“芙、蓉、洛、壺”4個生字,并會寫。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默寫。
3.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難點]
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句表現的精神品格。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詩,體悟詩境
1.(出示《芙蓉樓送辛某某》)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指導朗讀節奏。學生再齊讀。
3.品味詩境,讀好古詩。
(1)了解背景,讀懂詩意。《芙蓉樓送辛某某》詩中寫了一件什么事?讀讀課題,借助注釋和老師出示的寫作背景,想想是誰送別誰?辛某某要去哪兒?
(2)交流分享,品味詩境。送別辛某某時,周邊的景色怎么樣?讀讀詩的前兩句,抓住關鍵詞,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組交流,匯報)
寒雨: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它給了你什么樣的感受?連江、夜入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楚某某: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楚山?品讀前兩句話,讀一讀,面對這樣的景色,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
(3)引讀:黎明時分,天色乍亮還暗,寒冷的冰雨敲打著江面,一座孤獨的楚山昏昏沉沉地立在江某某。作者望著這一切,不禁吟誦道——(指導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某某”。)
小結:孤獨的楚山,寒冷的山雨,面對即將遠行的好友辛某某,再想起自己遭受貶謫、獨在異鄉的現狀,王昌齡不禁悲傷而泣——(學生再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某某”。)
4.讀懂作者,品味詩情
辛某某此時要回到洛陽,猜猜看,他可能會遇見王昌齡的哪些親友?這些親友都會問辛某某什么問題?(他為什么不回來?他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被貶?)
是啊,洛陽親友的問題、疑惑,王昌齡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別辛某某時只有一句囑托的話語,那就是——(學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引讀:
當友人問起時,王昌齡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妻子問起時,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年邁的雙親問起時,王昌齡依舊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2)聚焦:冰,玉壺。冰和玉有什么特點?(學生自由答)
補充資料: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開元宰相姚崇自寫下《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李白也曾用冰壺自我鼓勵。
“玉壺”比喻什么?(王昌齡的心)那么,作者究竟想用冰心玉壺來表達他什么樣的心境?
點撥:王昌齡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洛陽親友,并且還表達了即使被貶謫出京在偏僻的外地為官,他依然堅持清明廉潔的本心,這比任何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親友的深情,更能表達自己的為官信念。
小結:詩的前兩句即景生情,情蘊景某某,既寫出了蒼茫的江某某,孤立的楚山,還烘托了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詩的后兩句言志,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請大家帶著感情,再次朗讀這首詩。(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二、指導書寫,鞏固生字
1.課件出示這首詩中出現的會寫的生字,教師指名認讀。
2.教師范寫,強調書寫要點。(重點指導“蓉、壺”)
3.學生練某某,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板書]
芙蓉樓送辛某某
冰清玉潔
堅持操守
[教學反思]
朗讀是古詩教學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幫助他們感受古詩的韻味,初步理解詩意。
為了在一課時內高效地進行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與討論,共同解決詩中難理解的字詞以及詩句的意思,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作為引導者在關鍵時候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感悟,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芙蓉樓送辛棄疾教案第 2 篇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里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后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游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記敘了他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后,按游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芙蓉樓送辛棄疾教案第 3 篇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通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能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 .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 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集體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 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 背誦:(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拓展: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第一首寫平明送客,臨別托意。”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第二首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先從“秋海陰”、“楚雪深”寫起,以景起興。第三句是點題:高樓送客,依依惜別,心情悲愁,酒不盡興。末句以景結情:寒江寂寂,惆悵如不盡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樣地純真。全詩融情入景,以景結情,主要還是抒情,堪稱一絕。
芙蓉樓送辛棄疾教案第 4 篇教學技能:
1、會認5個生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
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搜集王昌齡的詩歌,或者關于送別的詩歌。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記得哪些詩人?關于王昌齡的詩歌你記得多少?能背一下嗎?
2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你又知道那些關于送別的詩歌?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由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關于送別的詩歌。
板題——讀題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要求:連貫。
4賽讀,(分小組進行)。
5你把詩歌讀的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嗎?
(1)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
(2)學生看圖,聽教師描述詩的意境。
(3)播放配樂flash,師范讀(出示朗讀記號),學生邊聽邊體會意境。
(4)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6朋友之間的離別讓人難忘,來吧,讓我們走進作者,體會他的情感,體會那份傷感。
(1)生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巡視指導。
(2)指名想象畫面讀詩,師生共評
(3)播放配樂flash,指名配樂讀。
7要是能背下來哪就好了,你能嗎?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3)學生個人誦讀展示。(配樂)
(4)集體誦讀(配樂)。
三、總結。
板書:(古詩全文)
知識鏈接: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游,“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岳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為*寧(今*蘇南京)縣丞。世稱王*寧。在*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詩在生前就負盛名,人稱“詩家夫(一作天)子王*寧”。他的七絕前人往往以之與李白并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