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4
這是三衢道中教學過程,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注釋: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縣,因境內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小溪泛盡: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綠陰:蒼綠的樹陰。陰,樹陰。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創作背景:
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作者簡介: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出示圖片: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看到這美麗的景色,你的頭腦里跳出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吧!
2.你們又想起了哪些古詩呢?
預設:《春曉》《詠柳》。
3.春天在我們的眼中是美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古詩三首》中的前兩首古詩,就是描寫春天的,我們一起看一看在詩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樣的。
4.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以色彩明麗的圖畫刺激學生的視覺,調動積極性,在頭腦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詩內容的欲望。
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
1.質疑:第一首詩,是描寫春天的詩,但是,從題目怎么也看不出與春天有關。
“絕句”是一種詩歌體裁,它的特點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五個字的簡稱五言絕句,七個字的簡稱七言絕句。詩人以“絕句”為題,是因為事先沒有想好題目,就用這種詩的體裁名稱作了詩題。
2.了解作者。
學生匯報搜集到的資料。老師做適當的補充。
杜甫,字子美,漢族,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為“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為“杜少陵、杜草堂”。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3.讀通讀順,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古詩,檢查學生讀古詩的情況。
(3)相互糾正字音,針對學生的共性錯誤,指正區分,反復領讀。
鴛鴦:一種鳥,常在水邊嬉戲,雄鳥與雌鳥常結對生活。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
“鴦”是后鼻音;“崇”是翹舌音;“豚”與“村屯”的“屯”同音;“惠”下部是“心”。
4.標出停頓,把古詩讀通。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指名讀,男女生讀。
設計意圖:掌握生字,掃除學習障礙,學生交流識字的方法,標出停頓,有節奏地讀古詩,把古詩讀通,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
三、理解古詩,感受春之美
1.學習《絕句》。
(1)指名讀古詩,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春天)
(2)自讀古詩,再看看插圖,思考:詩的前兩句中有哪些景物?
預設:遲日、江山、春風、花草。
(3)你能說說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嗎?
預設:溫暖的陽光,秀麗的江山,輕柔的春風,五顏六色的花,嫩綠的小草。
(4)多么美好的春色!詩中寫道:遲日江山(
),春風花草(
)。學生填空。
什么是“遲日”?(春季太陽落山漸晚,所以說“遲日”。)
詩中有美景,還有氣味呢?(香)
誰聞到了?怎樣讀這兩句詩?
(5)美麗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動物,讀讀古詩,找一找哪些小動物出來了。
預設:燕子、鴛鴦。
(6)小燕子在做什么?(飛來飛去)為什么要飛來飛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泥融飛燕子。”春天來了,天氣變暖,冰凍的泥土也變得濕軟,小燕子飛來飛去地銜泥壘窩。
(7)勤勞的小燕子忙著壘窩,那鴛鴦在干什么呢?
預設:在沙灘上睡覺。
(8)看圖,鴛鴦睡得多香甜哪!為什么睡得這么香甜呢?
預設:春天,溫暖的陽光照射著大地,照在沙灘上,沙子漸漸地變暖了,在沙灘上休息的鴛鴦在溫暖的春風中睡著了。
(9)如果讓你為這首詩配幅圖,你會畫什么?
(10)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嘗試背誦。
2.學習《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春江晚景圖,你能感覺到這是哪個季節?(春季)
(2)這幅畫是惠崇畫的,簡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僧人,著名的畫家,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作的一首題畫詩,我們來讀一讀。
(3)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一種肥而味美的魚,有毒。
(4)誰讀懂了第一句?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
(5)春天來了,誰得到了這個訊息?(鴨)你是怎么知道的?
預設:“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天來了,寒冰消融,水溫升高,群鴨好像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戲玩耍了。
(6)除了最先感知春天的群鴨,一些植物也發生了變化。
預設:“蔞蒿滿地蘆芽短。”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葦也開始抽芽。
(7)整個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的氣息,蘇軾的短短的幾句詩就把畫面中的景物都呈現出來了。再讀古詩,哪些句子是寫景的?(前三句)第四句是寫什么的?(作者的聯想)
“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
(8)題畫詩,依畫而題,蘇軾通過觀察,引發聯想,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的季節。他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不是胡亂的想象。
請你朗讀古詩,結合插圖,想象畫面。
(9)說說整首詩的意思,嘗試背誦。
設計意圖:學生在學習中結合插圖、生活實際、想象,了解詩的大意,感受詩中所寫的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產生熱愛之情。
四、觀察指導,練寫生字
1.學生觀察課后寫字表中在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書寫有難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師利用課件演示“融、燕、鴛、鴦、惠、崇、蘆、芽”的書寫過程,組織學生仔細觀察,幫助學生記住字形,學會筆順。重點強調:
融:左下內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頭,“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鴛:上部分的右側不是“巳”。
惠:第六筆是豎,不是豎提。
3.學生獨立觀察課后寫字表,先描紅,再練寫兩個。
4.展示反饋,集體評議后修改自己的書寫。
設計意圖:書寫指導要結合學生已有的書寫能力,教師抓住難點進行指導,提高書寫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情況。
2.布置作業:將古詩有感情地讀給家人聽。
設計意圖:將古詩讀熟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營造積極濃厚的閱讀氛圍。
一、復習學過的兩首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絕句》《惠崇春江晚景》。
2.曾幾的《三衢道中》又描繪了怎樣的美景呢?
設計意圖:回顧學過的古詩,進入古詩的意境,激發學習熱情。
二、解讀詩題,了解作者
1.讀題目,理解題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2.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曾幾,南宋詩人,字吉甫,號茶山居士,贛州(今江西贛州)人。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著有《茶山集》。
曾幾是一位旅游愛好者。這首詩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抒寫了詩人對旅途風物的新鮮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古詩的同時,對詩人也要有所了解。
三、圖文結合,理解古詩
1.掌握生字。
(1)學生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2)組內交流,糾正字音。
(3)指名讀,匯報生字。
溪、泛:左部都是三點水旁。與水有關。“溪”右邊中間部分有點。
減:“減法”的“減”。
梅: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每天”的“每”。
(4)指導寫字。
課件演示“梅、溪、泛、減”的書寫。
這四個字,都是左窄右寬。
溪:寫時注意右部分,“爫”“幺”“大”,不要忽視中間的“幺”有點。寫時要緊湊。
減:右邊不是“成”,里面是“一”“口”。
(生練習寫生字,老師巡視指導。)
2.標出停頓,讀通讀順。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學生自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3.讀古詩,提出疑問。
(1)作者是什么時間游于三衢山中的?他的行程路線怎樣?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結合插圖想象畫面,與同學交流。
(3)作者的心情怎樣?
4.學生交流匯報。
5.你讀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6.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梅子黃時: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節。
梅子黃時,正值雨季,而天氣卻(日日晴),給人以(喜悅)之感。這句應該怎樣讀?
學生練讀。
(2)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小溪,小河溝。泛,乘船而行。盡,盡頭。
卻山行:再走山間小路。卻,再的意思。
“小溪泛盡卻山行”這句詩寫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它不僅表明作者的行程,還透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指導學生讀這句詩。
這兩句詩的意思:梅子成熟的季節,正是江南的雨季,卻遇上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我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以后再走山路。
詩人游興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驚喜于心頭。那么,該怎么讀這兩句詩呢?
(3)正當詩人走在山路上的時候,看到樹上美麗的黃鸝,聽到其叫聲,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下面兩句。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從這兩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綠陰:蒼綠的樹蔭。陰,樹蔭。
不減:并沒有少多少,差不多。
黃鸝:黃鶯。
這兩句詩的意思:一路上綠陰并不比來時看到的少,而綠陰深處又傳來了黃鸝的聲聲啼鳴,更增添了不少游興。
黃鶯清脆的叫聲突出了山林的寂靜,綠陰、黃鶯表達了詩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該如何讀這兩句詩呢?
7.朗讀古詩并想象畫面。
8.欣賞江南景色。
9.學生配樂誦讀古詩。
設計意圖:調動多種感官,理解詩句意思,讀與悟結合,體會詩人心情。
四、綜合比較,總結全課
1.將這三首古詩連著背一遍。
2.比較異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達喜愛之情)
異:內容不同;作者朝代不同;景物地點不同。
3.再讀三首古詩,總結全課。
4.布置作業。
讀古詩,想象畫面,為喜歡的古詩配一幅畫。
設計意圖:綜合比較異同,便于學生綜合理解古詩的內容及相關知識,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教學反思
“以生為本”,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概括能力弱,理解詩意有一定的困難。教學中以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展開一步步的學習,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復誦讀中把古詩讀通讀懂,理解感悟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與作者共鳴。盡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本著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在讀上注重了讀的層次:先讀正確,再讀出節奏,然后讀出意境,讀出韻味。結合圖畫展開想象,感受描繪的美景,在靜態畫面中抓住“動”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受到熏陶,培養語感。
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三衢道中》。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三衢道中》。
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找有關春天的詩句。
一、#三年級# 導語引入,揭示課題
1、繼續學習宋朝詩人曾幾寫的一首古詩,一起感受曾幾筆下的春天。
2、強調曾是多音字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三衢的道上)
二、初讀古詩,補充學法
1、師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
2、學生根據古詩學習的方法自學古詩
3、齊讀1、2句。經過自學,你學懂了哪個詞或哪句詩?
強調“泛”“盡”的意思?
【設計意圖:回憶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學習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很好,游興愈濃。指導學生讀出1、2句的,體會詩人的心情。
5、詩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盡頭,有些失望的時候,卻聽到樹上的黃鸝,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兩句詩。齊讀3、4句。
6、此時詩人的心情一定是一驚喜的,指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人那種由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7、齊讀整首詩,讀出詩人心情的變化。(配樂朗讀)
8、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全詩的意思。
三、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欣賞美麗的春色。(播放視頻)
2、用學過詩文描繪春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