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1
這是紙的發明的生子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創、攜、蔡、倫”等10個生字,重點認識“攜、蔡、”。會寫“錄、冊、歐、社”等13個字,注意指導“錄、存、阿、歐”的筆順,尤其是“社”字左邊是“礻”不是“衤”。能正確讀寫“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4.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能概括出段落意思,結合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教學難點:
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課件、搜集造紙術相關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1.知道你們現在用的紙是誰發明創造的嗎?(孩子們表達)
2.板書課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紙的發明》。對于紙,你知道些什么嗎?
3.把自己從書上或網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4.在課件上出示蔡倫和造紙術等資料,師生交流。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初讀,處理生字。
對于紙的了解,同學們知道的真多,說得也很流暢。但是還不知道讀課文讀的怎么樣呢?
2.檢查生字和詞語
術、創、錄、冊、保、存、約、驗、阿、伯、歐、洲、社。(字)
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詞語)
多種形式檢查,單個讀,齊讀,男、女生等。
三、書寫漢字相機指導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州”大體上同現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現在我們自己稱中國還有“神州”“九州”說法。
2.筆順講解
“錄”的第七筆是撇;“歐”的第二筆是撇。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生字,老師相機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電腦屏幕出示術、創、錄、冊、保、存、約、驗、阿、伯、歐、洲、社。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二、瀏覽課文初步感知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思考: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設計意圖:重視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概括的表達能力。】
2.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3.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重點詞語感悟文本是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但也常常是三年級孩子的一個難點。在歸納時老師引導孩子用畫重點詞語的方法歸納。】
三、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小組討論,請將課后題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而在默讀中邊讀邊畫,可以促進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
2.小組討論后,選出本組發言人匯報。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研究重點知識,突破重點,這樣可以兼顧所有學生,也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樂于表達的熱情。】
3.再次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寫蔡倫改進造紙方法的動詞畫出來
剪碎、切斷、浸在、搗爛、鋪在、揭下等動詞
(2)從這些動詞中你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結合課文相關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設計意圖:一是贊揚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對中國的巨大影響。二是學會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四、總結全文: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五、作業布置:
課下在搜集一下中國古代另外三大發明。
板書設計:
10、紙的發明
蔡倫→總結前人經驗→自己專研→造紙術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攜、蔡等生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
3.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
【難點】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看書積累知識嗎?老師有幾個小問題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誰平時積累的知識最豐富。誰發明了電燈。(愛迪生);孔明燈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地動儀是中國古代的(張衡)發明的。
看來大家平時的積累著不少呢,我們發現這些問題都與什么有關?(發明)我們今天的課就與發明有關。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新課《紙的發明》。【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
明確:
第一部分(1):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部分(2-4):紙發明的過程。
第三部分(5):造紙術影響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內容明確:
3.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明確: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來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題,但是由于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
(三)深入研讀
1.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明確: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
我從中體會到了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贊嘆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有什么關系?
明確:一個總起,一個總括,是前后呼應的關系。
3.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明確:因為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所以是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4.小組討論環節:
(1)從文本中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于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2)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書寫流利,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被傳承下來。
(四)鞏固提高
觀看視頻《四大發明》談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作業:搜集各種新型的紙張,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種介紹給大家,并寫幾句節約用紙的廣告宣傳詞。
一、文本解讀
《紙的發明》是一篇關于紙的說明性文章。作者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介紹了紙發明的緣由、演變和發展,告訴我們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文章雖然是說明性的文章,但是不枯燥、乏味,作者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生了解了紙發明的過程。
二、教學要點
1.生字識寫
課文18個生字,8個要求會讀、13個要求會寫,其中“歐”“洲”“社”既要求會讀,又要求會寫。
會讀的字中,要注意“創”是后鼻音,“倫”“鮮”“洲”是前鼻音,其中“鮮”是多音字,在這里讀xiǎn,組詞鮮為人知,朝鮮,另一個讀音xiān,組詞新鮮。
13個會寫的字中,“術”“冊”為獨體字,“錄”為上下結構的字,“存”為半包圍結構的字,“偉”“保”“約”“驗”“阿”“伯”“歐”“洲”“社”為左右結構的字,“偉”“保”“約”“驗”“阿”“伯”“洲”“社”8個字左窄右寬,書寫時要注意筆畫間的穿插與避讓,“歐”左右等寬,“偉”“保”“伯”都是單人旁。
2.課文默讀
三年級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學時教師要有意做這方面的訓練。檢查默讀是否有效,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評估,看看學生能否回答出問題。
3.概括段意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對閱讀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課文學習的重點是默讀課文,完成課后的第一題,寫出自然段的段意。
三、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發現“左窄右寬”的字的書寫要點,運用聯系生活實際識記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用準確的語言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感受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學習字詞,認識蔡倫
1.出示詞串一: 記錄 一冊書 攜帶 經驗 保存
(1)讀準字音:注意“錄”的聲母是“l”,“冊”“存”是平舌音。
(2)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記錄:近義詞替換——記載
攜:提手旁,和手有關,本義:用手提著。
冊:出示書簡、冊的篆書字體等圖片,聯系實際,觀察圖片,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現在指裝潢好的紙本子:紀念冊、畫冊。
2.出示詞串二:蔡倫 造紙術 偉大 創造 朝鮮 阿拉伯 歐洲 社會
(1)讀準字音:鮮是多音字,在這里讀xiǎn。
(2)請學生把以上詞語連起來說一段話。
板塊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提醒讀書要求:朗讀課文,讀通句子,讀順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讀課文。
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師生之間相互正音。
3.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3分鐘內完成,教師巡視,提醒不出聲,不指讀,不動唇,同時標出小節數。
(2)完成填空。
這篇課文先講了在蔡倫沒有發明紙之前,人們記錄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漢時期,人們造出了( ),但是粗糙不好書寫,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既( )又( )的紙,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板塊三:運用圖表,概括段意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出造紙術發明的時間段。
要點:生可能圈畫出“早在幾千年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
教師相機總結出“造紙方法發明以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
2.根據圖表,概括每節的大意。
(1)出示圖表,運用段落中的關鍵語句以及所給的時間段提示詞,寫出每段的段意。
(2)自己填一填
《紙的發明》是小語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紙”的發展歷程以及各種“紙”的優缺點。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
上課伊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_,我把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紙”制品展現在講臺上,再把課前用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紙粘貼而成的課題貼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當一個五彩繽紛的“紙”字呈現在同學們眼前時,他們個個揚起小臉兒,難掩心中的興奮,毫無疑問,孩子們已經被這五色斑斕的紙張吸引住了,我暗自慶幸一一畢竟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在引導學生認識了這些不同種類的“紙”張之后,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紙”的發展歷史,并用“印刷術”引導他們說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這樣,就做到了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引導,從而更加激發了他們對于紙的探究_。
雖然“紙的發明”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但它的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說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瑯瑯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通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著一起思考:“紙”這的發明創造,給人類歷史帶來了怎樣的發展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接著第二課時我創設回想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紙”的發展歷程,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從記載文字的載體上“獸骨”、“龜甲”、“青銅器”、“竹片和木片”、“帛”、“麻”、“紙”等中體會這些材質的變化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紙”發明的重要性,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從幾千年來文字載體的方便性比較,引導學生體會造紙術之所以稱為古代四大發明有其重要的意義。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引導孩子們通過計算紙的用量來使他們懂得浪費紙的現象時普遍存在的,說明我們提倡節約用紙的目的時為了保護木材資源,從紙的角度來談環保和愛惜資源,倡導學生節約紙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