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1
這是二年級下冊1古詩二首板書,是優秀的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教學(梅花)學會詩中的5個生字,理解詞義。
2、有感情地讀背全詩3體會梅花的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中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二、聽課文錄音
三、理解詩義
1、學習12兩句。
2、正確朗讀兩句。說說帶點字的意思:數凌
3、說說兩句的詩意“墻角邊有幾枝梅花,因為正毛著嚴寒獨自開放”
4、學習34句。
5、正確讀。
6、理解帶點字“遙為
暗”。
7、試說兩句的詩的意思“遠遠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清香飄來。”
四、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五、指導背誦。
文本細讀:
古詩二首教學設計
《游園不值》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贊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兩句交代了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后兩句,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絢麗的春光,總算不虛此行了。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了:“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第三句是作者的聯想與猜測,第四句是畫龍點睛,神來之筆。以小見大的,以偏概全的寫法,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其重點是朗讀基礎上理解內容和體會詩歌的意境;難點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春日》這首詩敘述了詩人尋春的所見所感:在一個煦暖的春日里,詩人來到泗水河邊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因為和煦的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9個生字。
2.能結合語言環境或借助工具書理解“不值”、“應”、“屐齒”、“小扣”、“柴扉”、“勝日”、“泗水濱”、“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讀古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培養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借助詩句激勵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策略與方法:
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教師準備: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春回大地,我們讀了春的詩歌,春的散文,今天我們來看看春的古詩,在以前你讀過的詩中,還記得哪一首詩描寫春天的景色?給大家背一背。
(學生背誦)
師:今天我們還要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游園不值》、《春日》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詩題“游園不值”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園去游玩,但沒有遇上他。
3、解詩句。
(1)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2)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發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注釋、、聯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4)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匯報一下。
根據學生發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5)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體會“一枝”的妙處。游園心切的葉紹翁只看到了一枝紅杏,這枝紅杏給他帶來了什么?一枝紅杏就說帶來了滿園春色,那么數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滿園春色嗎?
2、展示滿園春色。詩人善于發現春天、欣賞春天,能從一枝紅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想像到春色滿園,談談你想象的滿園春色。
3、讀好后兩句。這枝紅杏還帶給了吃閉門羹的葉紹翁什么?找到表現他驚喜心情的詩句,讀出他的這份驚喜。
指名學生對比讀,從語調、語速、表情角度進行指導。
4、讀全詩。讀出從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5、學習《春日》:
1)、古人贊美春天的詩詞很多,然而,人們最喜愛、最推崇的是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今天咱們再學的就是這一首詩。誰知道題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書題目)
3)、詩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萬不能忘記!(指名板書“南宋朱熹”)
我們上學期曾經學過朱熹的哪首古詩?
4)、請大家自由地大聲地讀一讀朱熹寫的《春日》。
5)、讀了這首詩以后,你能猜測一下詩人朱熹在春日時的心情嗎?
6)、猜測終歸是猜測,如果大家能夠從詩句中找出“證據”,來證明詩人當時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是猜測,我是有理由的。
7)、指導學生誦讀古詩,其間,教師范讀一次。
8)、說說古詩的意思。
6、朗讀品位兩首古詩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齒”字,下半部應該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古代詩人對春天是那樣癡情,那樣狂放,那樣欣賞!真可謂把春天描摹得絢麗而又迷人,達到了絕妙的地步。古人贊美春天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課下繼續收集整理。
教學目標
1、教學《靜夜思》,學會生字,理解“疑、舉、思”等字的意思。
2、背誦并默寫《梅花》一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在古詩的學習中體會《靜夜思》一詩中體現出來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簡短談話,引入課題。
1、齊讀課題。
2、釋題。
3、介紹詩人生平。
二、自由讀《靜夜思》
1、學生字。
2、聽課文錄音,體會古詩朗讀特點。
3、讀通詩句。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試讀,評議。
2、聽課文錄音,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3、跟錄音讀課文。
4、試讀、評議。
四、講解詩句。
1、讀古詩。圈出不懂的字。
2、學生試解。
3、教師補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舉:抬。抬頭望見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頭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
4、連起來說說《靜夜思》的意思。
五、背誦全詩,體會感情。
1、詩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為什么感覺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靜夜是深夜,為什么深夜詩人還沒睡?
3、詩人這樣想念、熱愛自己的家鄉,我們該怎么讀出思鄉之情呢?
4、學生自由練習。指名讀。
5、背誦全詩歌。
六、總結。
一、詩文簡析
《登鶴雀樓》這首詩告訴人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觀,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二、生字及筆畫(要求會書寫、組詞、注音,知道筆順、偏旁)
三、二類字組詞(要求認識、會注音)
四、注釋
《登鸛雀樓》
(1)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里指太陽落山。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再。
2.《望廬山瀑布》
(1)香爐:指香爐峰。
(2)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
(3)遙看:從遠處看。
(4)掛:懸掛。
(5)前川:一作“長川”。
(6)川:河流,這里指瀑布。
(7)直:筆直。
(8)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9)疑:懷疑。
(10)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
(11)九天:極高的天空。
五、譯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詩意:太陽依傍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滔滔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向大海。
賞析:“自日依山盡”是遠景,“黃河入海流”是近景,由遠到近,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闊的畫面。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意:想要看到更遠的風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樓層。
賞析:這兩句詩表達了站得高著得遠的道理,也寫出了詩人積極向上的態度。
3.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詩意:在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峰上的云霧呈現出紫色,仿佛升起了一片紫色的煙霧,從遠處看,瀑布就像一條白絲帶掛在山前。
賞析:廬山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
4.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意:瀑布從很高的山峰上飛流而下,真讓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
賞析:“三干尺”夸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的壯觀,“疑”表明這些其實都是詩人的想象。
七、多音字
盡:jǐn(盡管)(盡快)、jìn(盡力)(盡頭)
八、作者簡介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
十、練習
給下列字注音:樓、依、盡、欲、窮、層、瀑、布、爐、煙、遙、川。
聽寫詞語:大樓、依然、盡頭、黃河、云層、照片、爐火、煙花、掛號、山川。
形近字組詞:依(依然)、衣(衣服)、層(云層)、尾(尾巴)、掛(掛念)、桂(桂花)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告訴我們: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不斷進取,奮發向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