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6
這是小毛蟲教學建議,是優秀的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小毛蟲的優秀教案
1、認識生字11個。積累“歡歌曼舞、笨拙、盡心竭力”等13個詞語。積累句子1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6小節。
3、鞏固復習用的方法并學習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4、使學生初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將按其自己的規律發展,從小學習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鞏固理解詞語的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將按其自己的規律發展。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課題。
1、小朋友,春天到了,很多小動物都回到了我們的身邊,你能不能告訴大家最喜歡什么小動物?你為什么喜歡它呢?
(通過列舉各種學生喜歡的小動物,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緒,并與不起眼的小毛蟲形成鮮明的對比。)
2、今天,老師要帶領大家去認識一條小毛蟲。板書課題。你喜歡小毛蟲嗎?為什么?
(在列舉了大量可愛的小動物之后,出現大多數人不喜歡的小毛蟲,使學生的情緒從剛才的'喜歡一下子轉變到不喜歡,甚至是厭惡,這種轉變使學生得到了最強烈的情緒體驗,這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引發學生對小毛蟲的厭惡情緒并不是教者的最后目的,而是為實現下一個情緒上的轉變,即對小毛蟲的喜歡作好鋪墊。)
3、是呀,胡老師一開始也很不喜歡小毛蟲,可不是因為它長得難看。想知道老師為什么不喜歡小毛蟲嗎?
(學生對小毛蟲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外形上,這個問題的拋出,自然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產生了對后面的學習內容的強烈期待。)
二、學習一、二兩節。“笨拙”理解,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4、投影出示這兩個小節,范讀,學生思考:老師為什么不喜歡小毛蟲?
5、交流。剛才小朋友講的這些都是圍繞哪個詞語來說的? 板書:笨拙 先理解“拙”的意思,再說說整個詞語的意思。
6、是啊,這么笨拙的小毛蟲,真讓人討厭,你能讀出這樣的語氣來嗎?自由讀這兩個小節。
A 指名朗讀(隨機進行指導) B 男女生比賽讀 C 齊讀
7、出示小練習。
小毛蟲( )在一片葉子上,用( )的目光( )著周圍的一切:各種昆蟲( ),飛的飛,跑的跑,又是( ),又是( )……到處( )。只有它,( )的小毛蟲,被( )在旁,既不會( ),也不會( )。
A 指名口頭填空 B 同桌交流 C 你能背下來嗎
4、試背這一節。
(通過這兩小節的學習,復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完成部分詞句的理解與積累,并使學生對小毛蟲“丑”的一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更不喜歡它甚至開始可憐它了。當然這還是為下一次的情緒轉變作鋪墊,即“欲揚先抑”。)
三、學習第六小節。
過渡:可是,胡老師現在卻非常喜歡小毛蟲,是不是感到很奇怪呢?那是因為老師已經讀完了這篇文章,等小朋友們認真地讀完課文以后,也會很喜歡小毛蟲的。想讀嗎?
(先說老師現在卻非常喜歡小毛蟲,這可是一塊能在學生中激起“千層巨浪”的石頭,可能使學生難以接受,目的是使學生始終處于好奇之中,再告訴他們是因為老師讀完了全文,自然引起了學生學習下文的強烈欲望。好奇心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1、自讀課文后半部分。
有點喜歡嗎?如果還沒有喜歡就再讀一遍。如果開始喜歡了,請說說為什么喜歡。
2、(投影出示第六節)指名說說喜歡小毛蟲的原因。隨機板書:靈巧
A 誰能給靈巧找個近義詞?(機靈、靈活) 反義詞是什么?
B 從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蟲很靈巧?指名交流。指導朗讀。
C 這一節有幾個詞語很難理解,我們可以用剛才的辦法來解決,看誰的動作快!
時辰( )( ) 霧藹( )( )
3、(出示小練習)
時辰到了,它( )過來,但它已不再是以前那條( )的小毛蟲。它( )地從繭子里( )出來,( )的發現自己身上生出一對( )的翅膀,上面布滿( )的花紋。它高興地( )了一下雙翅,竟像一團( ),從葉子上( )。它飛啊飛,漸漸地消失在藍色的( )之中。
(操作步驟同第一小節)
(這一步的學習可謂是水到渠成了,通過反復誦讀第六小節,完成對這節內容的理解與積累,了解了小毛蟲居然變得那么靈巧輕盈,自然就慢慢地喜歡它了。)
四、那么笨拙的小毛蟲怎么會變得這么靈巧呢?學習三、四、五小節。
1、自由讀這三個小節,找出寫變化原因的詞句。
2、交流。“不悲觀失望,不羨慕別人” “每個人都有各自該做的事情。”
“一刻也沒有遲疑,盡心竭力地做著工作”“一切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A 讀有關句子。 解決詞語:盡心竭力() 與世隔絕
B 小毛蟲知道要這樣做,那我們人呢?(舉舉生活中的例子)
C 讀相關小節。完成板書: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這部分學習內容中的有關詞句意思比較深奧,對于它們的理解不必強求“透徹”,能到多深就到多深,看學生各自的天賦與基礎,并不同程度地加深對小毛蟲的喜愛之情,甚至是佩服。)
五、齊讀課文。拓展。總結。
原來那條笨拙的小毛蟲我們都不喜歡,但是因為它不悲觀失望,認真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所以最后變得那么輕盈、漂亮,現在你是不是更喜歡小毛蟲了呢?
1、齊讀全文
2、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A 指名說 B 同桌說
3、總結課文。
(要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不必強求學生說到“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用哲學的眼光看待事物”,如“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要悲觀”、“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要看不起外貌不起眼的東西”,引導學生相信自己的將來會十分美好,讓他們從小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教師總結時稍作提煉即可。)
六、鞏固,完成練習。
1、開火車讀生字。
2、齊讀詞語。
3、形近字組詞:
棄( ) 挪( ) 繭( ) 辰( ) 竭( ) 曼( )
充( ) 哪( ) 獨( ) 晨( ) 渴( ) 慢( )
歇( ) 漫( )
4、完成其他練習(機動)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孔子又曰:學以致用。組詞練習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較強的針對性。)
板書設計:
笨拙
小毛蟲 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靈巧
這次我選擇的是中班美工活動《小毛蟲》,整個活動有兩個目標,第一是用身體動作表現出毛毛蟲的動態特征,第二是感受動手制作毛毛蟲的樂趣。
活動有三個環節,第一部分是談話引出主題。毛毛蟲是幼兒在生活中常見的,因此比較熟悉,所以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很高。第二部分是學學毛毛蟲,討論毛毛蟲是怎么走路的。通過討論之后,再請幼兒學一學,慢慢爬,扭一扭。在這一環節里,教師要引導幼兒說出毛毛蟲身體的哪一部分翹起來了,比如頭,尾巴,肚子等等。第三個環節是玩一玩線,做一做毛毛蟲。我準備了一些毛線,請幼兒利用這些線,擺出毛毛蟲身體彎彎扭扭的樣子。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鞏固第二個環節,也就是強調突出毛毛蟲的.動態特征。毛線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毛線可以隨意彎曲,擺出各種不同的線條,曲線。擺好之后,再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毛毛蟲是怎么扭的?那一部分翹起來了?最后我準備了一些原片,請幼兒粘粘貼貼,拼出一條彎彎曲曲的毛毛蟲。整個活動我的重點是毛毛蟲的動態特征,從第二個環節開始,我就把這個重點慢慢的輸入幼兒的腦海里,讓他們有意識的知道重點。這個粘粘貼貼的環節,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是簡單的。所以最后我還有一個延伸活動,就是聽一個關于毛毛蟲的故事,這個故事還是帶點趣味和幽默的。在他們完成作品之后,一邊欣賞自己的作品,一邊來聽聽看毛毛蟲的故事。
這個活動結束之后,我自己進行了反思,覺得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毛毛蟲吸引力他們。但是整個活動的設計和目標好像不大符合,有點籠統,重點在活動中不夠突出,在環節的安排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第二個環節中,請幼兒學一學毛毛蟲,慢慢爬,扭一扭,特別是請幼兒上來表演毛毛蟲的時候,幾乎全部的幼兒都舉手了,他們都很想學學,但是我只是請了幾個小朋友,而且請上來的小朋友也只是做了毛毛蟲的造型和動作,沒有扭起來和爬起來。我想在這一環節中應該先是老師示范,然后再請幾個小朋友上來慢慢爬,扭一扭,最后大家一起來學學毛毛蟲。這里還可以有一個情景教學,毛毛蟲在草地上玩耍,嬉戲等等,這樣的話這個活動又增添了不少樂趣。在幼兒玩線這一環節中,好像顯得沒有重點,只是請他們在自己的座位上擺出毛毛蟲的動態,我覺得應該教師在黑板上用毛線表現出毛毛蟲的線條,然后再請幼兒操作。
我覺得整個活動中,我引導的不是很好,投入的不夠,使得這個活動缺少了一些激情,顯得很平淡,在說話上自己也沒注意,太多口語,以后再語言上還需要學習。總之,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學習。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中反復的情節結構,學會簡單的復述故事內容。
2、初步理解長大的概念,認識毛毛蟲的變化過程。
3、培養幼兒對小昆蟲的`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
1、故事錄音:《大蝴蝶,小毛蟲》,音樂《毛毛蟲》,故事ppt。
2、幾張幼兒小時候的照片,故事中出現的蘋果、梨、李子、草莓、橘子、毛毛蟲、蝴蝶等圖片。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
師:寶寶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朋友,猜猜他是誰?誰想來學學毛毛蟲走路啊?
教師拿出毛毛蟲圖片,請幼兒來扮演毛毛蟲。
那誰知道毛毛蟲從哪里來?每天都喜歡干什么呢?讓我們來聽一個關于毛毛蟲的故事吧?
2、播放故事ppt《大蝴蝶,小毛蟲》。
3、邊出示圖片,邊進行問題討論:
——這個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的毛毛蟲從哪里來?從星期一到星期六它吃了什么東西?
——毛毛蟲為什么會覺得肚子痛?
——毛毛蟲肚子痛了怎么辦?他發生了什么變化?
——變成大毛蟲以后,他又干什么了?
——毛毛蟲從繭里跑出來變成什么?
過程中可以再聽一遍故事。
4、看完整的故事圖片,師幼一起完整地復述故事。
師:毛毛蟲吃了很多東西就會長大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呢?
5、毛毛蟲的變化過程進行排序。
卵——小毛毛蟲——大毛毛蟲——繭——蝴蝶
還有誰會慢慢長大,發生變化呢?(小動物,人)
6、游戲:《猜猜我是誰》。
師:毛毛蟲長大了變成了蝴蝶,還有誰會慢慢長大,發生變化呢?(小動物,人)
展示幼兒小時候的圖片,請幼兒猜猜他是誰。比較討論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后的樣子。
7、律動《毛毛蟲》。
幼兒模仿毛毛蟲爬行、團緊身體變成蛹,聽音樂變成蝴蝶飛舞。
活動結束。
《小毛蟲》是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為小朋友寫的寓言故事。文章描寫了一條小毛蟲從結繭都破繭羽化的變化過程。一條可憐而又笨拙的小毛蟲想要脫胎換骨,想要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自己盡心竭力地“工作”。通過小毛蟲的羽化過程,告訴每個孩子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樂觀、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教學目標中注重理解詞語方面的要求,注重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教學目標中還有閱讀方面的要求,正確朗讀課文是基本要求,每位學生都應該努力達到。而教學目標3“體會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樂觀、充滿信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的道理。”,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明理。
接過磨課的第二棒后,在教學目標及整體思路大致不變化的情況下,做了一些小調整。下面就簡單說說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的積累一些經驗及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本課教學在磨課時經過商量,分了兩課時進行教學。
原意是為了貫徹減負增效,而且本課生字較多、較難,才將預習和生字教學放在第一課時,分散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卻發現這一嘗試不利于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顯得有些割裂。
二、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欲望
通過一個flash引入,讓他們仿佛聽到了昆蟲們輕快的歌聲,看到了昆蟲們優美的舞姿,輕而易舉地就理解了“輕歌曼舞”的意思,感受到昆蟲們的快樂和喜悅,與小毛蟲的可憐形成對比,為更好的理解小毛蟲的可憐做好鋪墊。在體會蝴蝶的靈巧、輕盈、美麗時,運用圖片、音樂等創設情境,教師范讀等,讓學生能充分感受蝴蝶的美麗,與上文小毛蟲的可憐、笨拙形成對比,從而近一步體會一條可憐而又笨拙的小毛蟲想要脫胎換骨,想要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必須經過自己盡心竭力地“工作”,體會每個人都有該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將按自己的規律發展。
三、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將主線更明確化,給予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
本課在進行教學設計中,設立了兩條主線,一條是小毛蟲與其他昆蟲進行對比;另一條是小毛蟲與自己后來變成的蝴蝶進行對比。但在教學過程中,第二條主線的對比不夠清晰,且在學習過程中,一節一節相扣引導學生學習,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在課后,我反復思量這里的環節到底應該怎樣設置。在進行反復的思考后,覺得可在學生找出“()的小毛蟲”和“()的蝴蝶”之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體現小毛蟲可憐和笨拙的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不僅能避免問題太散太雜的缺點,還能給予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四、要進一步加強朗讀,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在我原先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但在課堂過程中,覺得時間不太夠,便減少了一些朗讀的量,在指導朗讀上,也是急匆匆帶過。但課后仔細想來,課堂上時間再緊張,也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且,朗讀上的缺少,讓學生對于詞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如理解“笨拙”一詞時,讓學生找出體現小毛蟲笨拙的詞句時,在學生找出詞句后,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理解,在學生理解較生澀的情況下,通過教師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顯得問題多而散。此時,就應引導得少而明確,放手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中真正體會小毛蟲的笨拙。
五、說話訓練要有層次性,預設答案要多元化。
本課進行了兩個說話練習,同桌進行想象對話:一是“當小毛蟲盡心竭力地吐絲結繭時,其他昆蟲看到了會說些什么?小毛蟲又會說些什么?”二是在小毛蟲變成蝴蝶之后,“昆蟲們已經認不出這只靈巧、輕盈、美麗的蝴蝶就是以前那條可憐、笨拙的小毛蟲了,它們之間又會說些什么?”。希望通過兩個說話練習,不止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并且能夠讓學生通過前后兩次對話,近一步理解文章寓意。但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學生在兩個說話練習中停留的深度基本相同,而這時,我沒有進行充分的引導,沒有體現出這兩個說話訓練的層次性,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應該刪去其中一個說話練習,將另一個說話練習說好說透說深入,達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進行說話練習過程中,學生選擇的對象比較一致,雖然此前在教學設計中,我預設了多種答案,并且預設引導學生選擇對象多元,但在具體課堂實踐過程中,卻沒有具體進行引導,導致學生說的面比較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