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9
這是登高教學反思,是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感覺自己的導入新課設(shè)計比較合理,我引入了不少的課外材料,并且對引用詩句逐個簡要分析,拓展了學生視野,擴大了學生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的鑒賞熱情和興趣,讓它們暢游在詩歌的海洋里,盡情享受鑒賞帶來的美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我并沒有簡單地羅列堆砌,我還注意到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感情與《登高》的聯(lián)系,它們同是寫秋的詩歌,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有同有異對學生理解本詩起著引領(lǐng)和推動的作用,讓學生感到詩歌海洋的豐富多彩和有趣有味。
一首寫秋的作品,一首登臨之作,在指導學生鑒賞時,不能就事論事,就本詩指導本詩,應(yīng)該就秋天的典型意象及含義,例如:
梧桐——凄涼悲傷地象征。
菊花——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xiāng)懷人的象征。
寒蟬——高潔、悲涼的象征。
西風——羈旅情懷和思鄉(xiāng)懷人的'象征。
落葉——盛衰興亡、悲傷感慨的象征。
鴻雁——羈旅情懷和思鄉(xiāng)懷人的象征。
等等的象征意義等,督促學生加以整理,爛熟于心,在以后的賞析中做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拓展視野,激發(fā)興趣,深化思想,內(nèi)化為鑒賞能力。學生還學過哪些登臨之作,例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崔灝《黃鶴樓》等等,提示學生迅速地回顧一下,也算是鑒賞課的一大亮點。
此詩能被后人評價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藝術(shù)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具體表現(xiàn)是: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
2、對仗工穩(wěn),音調(diào)鏗鏘。上下句相對;而且句中自對,如:“風”對“天,”“急”對“高”,“渚”對“沙”,“清”對“白”。音調(diào)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例如三、四句。
3、錯綜變化,互相照應(yīng)。一、三照應(yīng)寫山景,二、四句照應(yīng)寫江景,五、七句照應(yīng)寫悲苦,六、八句照應(yīng)寫多病。
我在鑒賞表現(xiàn)手法時,特別注意,因為掌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是學生鑒賞詩歌的一個瓶頸,也是詩歌鑒賞的一大難點,更是屢次詩歌考查的重要內(nèi)容,指導學生熟悉鑒賞程序,按照鑒賞步驟、積累這些鑒賞術(shù)語非常重要。,在設(shè)置習題進行拓展練習和鞏固。
大家讀清楚:對詩歌的賞析,最終要落腳到某些詞語上,對詞語的賞析要結(jié)合詩人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詞語使用的妙處。所以我把品味詩歌的語言放在【檢查預(yù)習】部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課外有充足的時間品味,也可以在課堂上得到教師的指導,心中形成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
我一直強調(diào):鑒賞詩歌要從意象到意境,從意境到主旨,從主旨到感情這樣一個邏輯順序在里面。分析詩歌的主題、詩人的情感要從具體詩句中去體味,我在鑒賞本詩時,前兩聯(lián)抓住意象,分析意境;后兩聯(lián)緊扣感情,把握主旨,基本符合鑒賞程序,設(shè)置問題符合詩歌內(nèi)在的邏輯順序和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鑒賞過程還算是比較細致。
另外,我個人認為自己誦讀指導比較得法,在點撥以后,讓學生個人誦讀、并且對每次誦讀都能做出點評,表揚優(yōu)點,指出不足,最后全班誦讀,趁熱打鐵,加以鞏固,促使學生盡快掌握誦讀要領(lǐng)。
導入新課拓展的詩歌不在多,而在精,應(yīng)該盡量給學生介紹與夲詩主旨相同或相似的詩歌,我感覺自己導入的比較繁瑣冗雜,雖然對詩歌作了簡要分析,但所引用的這些詩歌,其主旨也呈現(xiàn)多樣化。有的與本詩相去甚遠。
我認為應(yīng)該把“研討與練習”第3題放在【當堂討論】部分來進行,因為這道題是對詩歌主旨的深化和強調(diào),應(yīng)作為本次指導鑒賞的重頭戲來進行。下來與同事座談,大家也有同感。
反思本次的指導鑒賞活動,我收獲很多。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最后一首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之前詩歌鑒賞的延伸和提高,對后邊的宋詞鑒賞起示范作用。《登高》是一首達到了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高度統(tǒng)一的一首七言律詩,詩歌飽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身世遭際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lǐng)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掌握古詩鑒賞方法,為提高高考古詩鑒賞作好鋪墊。
為了客觀地檢驗學生的領(lǐng)悟力,我課前沒有布置學生預(yù)習。高一學生在初中學過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有一定的古詩鑒賞基礎(chǔ),但對詩的了解較浮淺,除背誦、記憶外,并不專注于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使其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把握詩歌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其受到熏陶而有所感悟。
1、總體上看,情境導入,投影畫面,配樂欣賞,引導是成功的,基本切合學生的實際。整個過程從容自然,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能敞開胸懷,踴躍表達意見。學生真實的傳達自己的感受,因而能夠較為清晰的觀察到學生領(lǐng)悟文本的過程。
2、在指導朗讀《登高》時,我先給學生展示幾幅蕭索的秋景圖,然后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哪些字該重讀,哪些字該輕讀,哪些字須短暫有力,哪些字該綿延婉轉(zhuǎn),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chǔ)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同學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是個當中那股撲面而來的悲愁的深深的熏陶,對學生感悟詩人沉郁刻骨的悲情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俺是作用。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3、我這堂課的最大失誤就是沒能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fù)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詩中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千古名句,那么這兩句創(chuàng)設(shè)了怎樣的情景,傳遞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展現(xiàn)了只有的藝術(shù)之美?我們必須先引導學生想象圖景,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啟迪學生。
4、最后強調(diào)的一點是,在一位教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教師本人很容易受到某種思維慣性的制約。他的工作年限越久,這種制約力越大。對于我們來說,最難的是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因為這不僅需要堅持,還需要勇氣。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古典詩歌。《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廣為流傳。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把自己憂國憂民的滿腔赤誠寫進詩歌,使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歷史的盛衰起伏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具有很深的審美意義和社會意義。對于現(xiàn)在高中的學生對于詩歌情感是抒發(fā)方法的學習及詩人情感的體驗有很好的益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掌握詩中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詞。
2.簡略了解杜甫前后時期詩風的變化。
3.理解杜甫在詩中表現(xiàn)出的“時令之悲、身世之悲、國運之悲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意境,掌握杜甫詩歌情景交融、氣勢宏偉的特點。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抓住詩文中的亮點、關(guān)鍵字句等,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給學生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分析詩歌意象,感受杜詩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的特點,體會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意象為本詩奠定了沉郁悲涼的基調(diào)。
2.分析詩歌意象,感受杜詩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的特點,體會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課前準備
課前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本課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已步入高中,學生懂得一些鑒賞詩歌
的門路,但是對于杜甫的詩歌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詩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來感知杜詩上述的這些特點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需要課前教師的補充教導,引導學生進行辨證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lǐng)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fā)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某某,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jīng)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jīng)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jīng)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jīng)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xiāng)11年,生活只能靠朋
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1.聽教者朗讀2.自由朗讀3.個別學生朗讀4.聽錄音朗讀5.集體朗讀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已經(jīng)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yīng)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lián)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三、朗讀1.聽教者朗讀2.自由朗讀3.個別學生朗讀4.聽錄音朗讀5.集體朗讀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已經(jīng)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yīng)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lián)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xiāng),年老了卻沒有回鄉(xiāng),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lián)相互照應(yīng)(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lián)!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lián)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xiāng)(區(qū)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jīng)常漂泊他鄉(xiāng),多年漂泊他鄉(xiāng)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fā)達,詩人的潦倒處境)“悲秋”:季節(jié)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jīng)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某某等都已經(jīng)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guān)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nèi)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發(fā)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XXXXXXXXXX增多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某某! )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yīng)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齊某某!
(五)整體小結(jié)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fā)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三層:季節(jié)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jié)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lián)都對仗,句句照應(yīng),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xiāng)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qū)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杜甫的《登高》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一節(jié)課,學生大多都已經(jīng)會背誦這篇文章。上課似乎也因此沒有什么充分的思考和準備,導致課堂上學生有沒有動起來,課堂熱不熱鬧。有多少東西次之。說得有理,課堂的精簡和學生的活躍確實很重要。前半節(jié)學生思維活躍,互動較好,后半節(jié)就明顯感到學生講得太少,氣氛不夠熱烈。這跟教師安排的內(nèi)容太多,學生思考時間不夠有必然的聯(lián)系。
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懂得取舍,把重點拿過來,理解深透就行了。千萬不要面面俱到,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就是這個道理。還有就是,課堂要緊湊,不能散,要用幾個層層遞進的大問題串起來,問題不要多,要整體。其中的內(nèi)容,讓學生去體會發(fā)言,教師適當做一點引導。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