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8
這是赤壁賦教學過程,是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處在事業(yè)和人生的低谷,閑暇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內(nèi)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雖然采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fā)思想情感的復雜變化和最后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xiàn),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本以朗讀為依托,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閑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同一個創(chuàng)作個體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zhì),那么通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么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為源頭,到了荀況才有定名。它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夸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guī)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nèi)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2、設置問題,學生參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采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通過夜游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fā)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吊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①舉酒屬客 (屬-囑)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③山川相繆(繆-繚)④舉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②順流而東也 東:東去(名作動)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①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②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⑤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借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里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xiàn)的?(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fā)生逆轉,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為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nèi)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fā):
江山風物觸發(fā)蘇軾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為有著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干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yè)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現(xiàn)實的無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是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chǎn)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苦難面前,多數(shù)人選擇逃避,而蘇軾是如何面對的?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一起來了解一下他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
二、解題
師:這是一篇賦
Ppt出示:劉勰《文心雕龍》“鋪采摛文”一段話
師:賦還有另一個特點,不過我們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1.Ppt出示:字音正讀
2生讀(錯誤比較多,預習效果較差)
師:記住意思,字音就好記了
生齊讀
2.Ppt出示:理解詞語的意義
美人、舞、侶、友
生1解釋
3.Ppt出示:理解語句的意思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雖一毫而莫取
生翻譯
師強調(diào):翻譯的時候要結合上下文語境,比如單獨一個“紅”,你敢翻譯嗎?
師強調(diào):“且夫”什么意思?況且
4.師:請大家速讀文章,找出文中體現(xiàn)人物情感的語句
Ppt出示: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 理清感情脈絡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歡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師板書:愉快
師:這句是外在表現(xiàn)還是情感詞語的句子?
生沒回答(其他老師也一頭霧水,不知他問的是什么問題)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蘭槳……天一方”這句表現(xiàn)了作者被貶之后的失落
師板書:悲涼
生3:“客有吹洞簫者……嫠婦”這句借客人簫聲間接表達自己的心情,暗含作者心情由樂轉悲
生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較失落
生5:“肴核既盡……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師板書:喜
5.師:“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讀出來?
生6讀第一段
他生評價
Ppt出示:文本探究 讀第一段 體味人物情感
生7再讀第一段
師評價:“飄”了嗎?讓它飄起來
師范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你看,飄起來了吧
生8再讀喜歡的句子:我也喜歡“飄飄乎”(大家笑)
生8再讀“飄飄乎”
師: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讀一下
生8讀第一段(好幾處錯誤)
生齊正音糾錯:興、 斗牛
生9讀“徘徊于斗牛之間”
師指導:應該讀出高興,就像唱歌一樣音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
生9再讀“徘徊”句
師范讀此句
生10再讀“徘徊”句
師強調(diào):誦讀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讀了5分鐘)
6.師:在高興的場景里面,蘇子歌,客人和,客人吹起洞簫,但簫聲悲涼,以至于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何為其然也?請大家誦讀一下第2、3段,找一下客悲的原因
生自由小聲讀
生11: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想而不見,表示自己離君王太遠了,壯志未酬詩人其實是借客人說自己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梟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賦形式上的特點 主客問答 主客一體
Ppt出示:文本探究 研讀第四段 體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讀第四段 短暫思考
師:蘇子的內(nèi)心有悲涼,他如何將悲轉化為喜呢?大家自由朗讀一下,思考這個問題
生自由朗讀思考
3生回答
師小結:希望大家都能像蘇軾一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多用達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
【評述】
一、教師的指令比較模糊,導致有的問題學生難于回答
二、誦讀環(huán)節(jié),一個“徘徊”就“徘徊”了5分鐘,感覺老師在指導誦讀上應該再下點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體 主客問答”是“賦”形式上的特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值得商榷
四、老師講的'過多,導致拖堂
中語會闞老師評課
導向性評價
授課教師的優(yōu)點:
一、以學生為本
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自己體悟文本
教師只需恰當引導即可,讓學生自己悟讓學生充分展示,遇到新的課堂生成,先存疑,后解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評價,而不是老師做評價
二、重視誦讀
重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老師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文本初讀要有,深讀也要有誦讀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可以看出學生對語句的理解程度
三、言文并重
學生應該接受的是對語言的學習,對文學的鑒賞和人文熏陶
語言方面的學習,有注音、釋義、句式句子的理解,還有煉字、煉句等
鑒賞方面的學習,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四、重視教學預設(對教學的整體設計)
設計環(huán)節(jié)有層次,逐步推進,邏輯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存疑能提前考慮,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有的學生在寫作方面表現(xiàn)得相當精彩
五、重視積累
重視背誦所學的詩文,有的老師還注意對背誦思路的指導背誦教學還行該再強調(diào),新課標重視人文素養(yǎng)和文學,各地有忽略積累的現(xiàn)象,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六、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
作家、作品、文體特征方面的知識,應該注意
授課教師的缺點:
一、部分課沒突出對文本本身內(nèi)容的學習,或者突出不夠,而是擴展太多在文本周圍(接近文本,有聯(lián)系)耗時太多,精力太大,有的甚至好幾層次的擴展
古詩文理解本來就有難度,學生一般對文本理解不夠,不應擴展太多
二、部分課對文本學習不扎實沒能讓學生把文本語句理解透徹就急于分析,有走環(huán)節(jié)、趕進度之嫌
這個缺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正:
(1)對語句的學習要有充分的時間作保證。
(2)有相應環(huán)節(jié)落實對語句的理解考查,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省略每句話都應該讓學生理解,當然不是指逐句釋義,有的用自己的話說就可以。
三、有的教師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傾向
把古詩文當白話文講,問學生這,問學生那,不能讓其深入理解文本,應該聯(lián)系語句找答案(從哪一句看出來的?)。
四、教學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
每個老師都重視,但實現(xiàn)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設計應該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從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升華中間環(huán)節(jié)應該由易入深,由淺入深局部的設計也要好好考慮。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用語不能恰如其分
該對就對,該錯就錯,該極好就極好許多老師一律用夸張性評價:太好了,非常棒!——不夠平實。
六、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不夠
有些課堂,預設性太強,生成性不夠,老想把學生的思路拉到老師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課堂學習目標出示太快,還沒看清楚什么內(nèi)容就過去了,讀一讀是不錯的辦法。
許多問題的提出沒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師、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師又不能恰當引導,生硬拉到老師的思路上。
七、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巧的東西是雕蟲小技,老師應該自己鉆研教材重點難點,調(diào)控課堂。
還有的老師教學語言欠準確、精煉(太隨意),教態(tài)隨意,存在知識性偏差。
八、拖堂的問題
八個老師最長拖堂5分鐘,課堂倉促結束的約有10位老師。
九、課堂啟發(fā)誘導不夠
幾點建議:
一、自己對課文深入鉆研最好,不要離不開教參。
二、分析課文的性質(zhì),哪些內(nèi)容是必須的,哪些內(nèi)容是可有可無的,課堂留余35分鐘用來誦讀、背誦,沒有時間,刪掉一些問題也要讀一讀。
三、學習目標應該準確,不要太寬。
四、把課文資料提供給評委。
五、小組討論應該有價值,不要太濫,動不動就討論,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用討論了。
六、有激情不等于太煽情。
教學目標 :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注)
五、內(nèi)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jīng)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