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6
這是相見歡李煜停頓劃分,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知人論詩法、意象助讀法、畫面描述法、比較賞讀法來把握詞境。
2、體會作者的愁苦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意象助讀法、比較賞讀法2、體會詞作中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背詩導課。
下面我們來一次背詞比賽,請放開聲音讀這首詞。(檢查背誦情況:齊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詞,有一個人從詞里走出來,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愁)
2、讀出情感。[知人論世法]
①師:從詞中我們讀出一個充滿愁緒的李煜,誰能講講歷史中的李煜?
明確: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他25歲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茍安生活。975年南唐為宋滅之后,39歲的他被俘到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讀指導,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語氣來讀詞。
師:聯系作者生平,走近詞人理解詞意,這叫知人論世法(板書)。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讀這首詞呢?
明確:這是深重的亡國之痛,而非輕煙似的閑愁。該用哀痛低沉的語氣來讀。慢些,再慢些。
③配樂(《二泉映月》讀。(薦讀1人,齊讀1次。)
3、個性化品讀,借助經典意象來理解詞意。【意象助讀法]
過渡語: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幻示),那么李煜他選擇哪些景(板書)向我們傳達出他的愁?請選擇最有能觸動你的一個景,說出它與詞人的“愁”如何對上號?(板書→)
明確: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板書)。
品讀方向:
(1)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幻示)
①以下3個詩句均寫到“西樓”,你認為西樓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總是和人什么樣的情聯在一起?
第一句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唐』李益《寫情》)
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唐』許渾《謝停送別》)
明確:第一句是“遙望愛人的傷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憂傷的傷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樓呢,他為什么要上“西樓”?(“遙望故國的傷心地”)。
師補充:以上詩句均含有“西樓”,它已是古人登高抒發悲懷的“樓”,一處傷心地,一處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樓”。就像我們在《望江南》中的“腸斷白蘋洲”,白蘋洲專指情人離別之地。西樓又會使人聯想到颯颯西風、夕陽西下,這些景象都是人產生悲情愁緒。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會怎樣獨上西樓?想象李煜登樓時的步履和神情。
(2)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生分說,點到即可)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②這里是殘月。換成“月如盤”,行嗎?
明確:殘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國家,也沒有家人團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虛、痛苦。就像那月亮,一個人孤零零地掛在天上。而滿月是代表團圓的,不符合這里的意境。
(3)梧桐——隱含家國之悲。詳
①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物象。齊讀(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第四句“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
②換成“楊柳”,怎么樣?(傷春悲秋,楊柳常與春天有關,有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用在此處,顯然與詩境不吻合。梧桐與悲秋常連在一起,一葉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樓,見到的梧桐樹該是什么模樣?(指生描述)
(4)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這該是怎樣的庭院?它會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圍墻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上闋四種景物所構成的意境,愛畫畫的可以簡筆勾勒。
①在紙上寫和畫,薦生在黑板上畫。(限字50-100字)[畫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樓上,天空中那鉤殘月冷冷地散著清輝,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院中梧桐的葉子早就掉盡了,和我一樣被鎖在這小樓深院里。我想說說話,沒有人,想回到從前,又不可能。苦啊--)
師:你的描述再現了詩中情景,表達了層層推進的愁苦。漂亮!是呀,遠山似黛,殘月如鉤,秋蟲呢喃。深深庭院里,落葉滿地,高大的梧桐樹上,搖曳著最后一片顫栗的黃葉,西樓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國君王步履蹣跚,神情凝重,東望故園,心中充滿著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②齊讀上片。
4、用比較賞讀法來進入詞人的心境[比較賞讀法]
(1)師:齊讀下片,比較與上片寫愁的最大不同?
明確:上片是借助意象來寫愁,下片是直接寫愁。
(2)比較下片直接寫愁有兩句,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更好?并說出理由。
(3)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①離愁本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確:以絲喻愁,新穎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用“剪”和“理”兩字來讓大家體會“離愁”的特點,那就是多且亂,繁且雜。
②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比較與李煜寫愁的異和同。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愁多而可視。(幻示)
師:他們的愁是個人壯志難酬之愁,是感嘆身世悲涼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輕煙,綿綿不絕的閑愁。比起他們來,李煜的愁要濃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三千里山河”,“雕欄玉砌”的懷念;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悔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昔日春光熔融,鶯歌燕舞的追憶;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彷徨……(幻示齊讀)
(4)賞析“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①“一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別是一番滋味”?換成“亡國之痛在心頭”好不好?
明確:不好。他沒人可以說。他也不能說,他不敢說。他無話可說。
②如果可以讓他說,他會說什么?
明確: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
師:欲哭無淚,欲言又止,大悲無言,當你某一種情緒到達極點時,你會發覺語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無語也許最好的表達。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這種難以說破、又無法說破的情感正說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無怪乎明代人沈際飛說道:“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句妙絕。”(幻示)
5、拓展閱讀
師:李煜無法說,語言太蒼白了,李煜無法說,說了會惹禍上身。這留白藝術的處理非常到位。引導我們去思索那36個字背后所隱藏著無限的悲愴。可后來,他還是忍不住說了,說在詞作《虞美人》中。
(幻示詩《虞美人》和賜死資料)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哪一句?劃線處。),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后,賜酒將他毒死。時年42歲。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這個悲劇詞帝的萬古流傳。
6、欣賞歌曲《相見歡》
師:詩歌,詩歌,是詩就可以歌唱,讓我們一起聆聽一位現代歌手演繹的一曲《相見歡》,再次感受后主那份濃重的離愁。
李煜其人可以說是個失敗的政治家,但這并不妨礙他在詞這片天地中揮灑他的才情、綻放他的光芒。也許正因為他政治上的無能,令他淪陷囹圄,從而激發他深藏的吶喊與情感;也許后主詞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也未預料到的。在他的后半生,詞可能只是他排遣寂寞、悲苦的唯一手段,而就他這不經意間,讓他得以在漫長歷史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諸作……”(王國維語),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他的憂,他的傷,他的恨與無奈,仍歷久彌新,依舊是那么清晰,而且,這些飽含他血淚的憂,傷,恨與無奈將會到達更為遙遠的前方!(幻示結課語)
7、作業:默寫《相見歡》
板書
相見歡
李煜
西樓知人論世
殘月絲(思)意象助讀
梧桐景→愁滋味畫面描述
深院比較賞讀
(意象)(比喻)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流行于()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和“()”,后來也稱作“()”。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如“()”就()。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和()。宋代詞壇上形成了()和()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文本體式特征:
詞二首《相見歡》《浣溪沙》教案設計范文
這是兩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對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兩首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學情分析:
初三的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詩詞,有一定的學習體驗,但是由于自身知識結構、人生閱歷以及對生活認識的深度比較有限,在體會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詞中所表達的對人生的思考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掌握景中寓情,感情真切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難點:
1.品味語言,體會詩的意境。
2.理解詞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最喜歡作詩的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隋煬帝,愛詩愛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個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歷史上最有才華,最能作詩寫詞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時南唐國主李煜。課前請同學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請同學們來介紹一下作者李煜。
明確:五代詞人,南唐國君 ,世稱李后主。宋兵破金陵,袒肉出降,被封為“違命侯”。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子小樓,過著日夕以眼淚洗面的凄涼寂寞的日子。太平興國三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藥將他毒死。
李煜在政治上無能 ,卻具有藝術才能。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詞的成就尤高。前期作品大都描寫宮中享樂生活,風格清麗,后期則書寫對昔日生活的懷念,吟懷身世,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
這首《相見歡》就是寫這種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解題 見書下注釋①
二、朗讀賞析
1.教師范讀。讀前教師要進行朗讀指導。
《相見歡》描寫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發的是極其沉痛的愁苦之情。
朗讀時,節奏要緩慢,調子要低沉,要讀出壓抑感、悲痛感。
2.學生朗讀,讀出情感。
3、教師: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把這種離愁融入所描寫的景物中,大家找找詞中有哪些景物?這些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明確:景物 板書
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
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
梧桐——隱含內心愁苦
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凄清寂寞
4、補充分析:
A “西樓”是怎樣的一座樓呢?
空蕩蕩的樓 孤獨冷清的樓
請聯系李后主的身世變化,用排比把這個“空”寫得生動形象些。
例:不見……。不見美酒佳肴、不見山呼萬歲、不見前呼后擁、不見愛妃宮娥。
由以上同學們的描寫,可見李后主孤獨之甚、哀愁之甚。
西樓,或指曾經聚會之所,或指孤獨寂寞的居所,或指排遣憂傷,遙望故國、親人、友人的處所。“西樓”在古詩詞中也是相思愁緒的代名詞,就如古詩詞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別之情一樣。
B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
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著思故鄉”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輪明月引起對故鄉親人的思念,那面對著如鉤的殘月,作者會想到些什么呢?人事的缺憾
C 梧桐 深院
“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寫景的佳句。元人徐再思:“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
秋天又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李后主已由君主淪為囚徒,所居之地卻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可想而知!
5、思考:面對此景,詞人抒發了什么樣的情?
情: 愁 板書
古代表達離愁的詩句很多,詞人的愁與別人的一樣嗎,為什么?
不一樣,別是一般滋味
身份不一樣,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6、“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提示:找出能體現這種滋味的關鍵詞并聯系李煜的身世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明確:“無言”、“獨”、“寂寞”、“鎖”
A 為什么會“無言”?用排比句寫出原因。
無話無說、無人可伴 無人相隨 無人相對
B “無言”、“獨”——因為是獨上、自然無人共語,但更表現了后主內心的情緒、他的痛苦無人與說,也不愿與人說,說了又有何用?又有誰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從“無言”、“獨”可看出后主那孤獨、寂寞的身影。
C “寂寞”、“鎖”——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鎖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鎖深院中的人,悲愁無盡,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對,怎會不感到寂寞。“鎖”字一語雙關,字面上是院門緊鎖,暗點了作者被囚禁的遭遇。詞人表達了孤獨寂寞之情。
孤獨寂寞
7、“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國之君的孤獨寂寞 囚禁生活的愁苦 備受屈辱的悲哀 過去生活的悔恨 亡國哀思
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他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8、愁是一種抽象的思緒,但詞人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非常形象的表達出來了。你能說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一句的精妙所在嗎?
明確:離愁別恨像千絲萬縷糾纏在一起,以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體化。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以絲縷比喻離愁, 形象的寫出了愁思的繁多和難解,表達了作者心頭無法解脫的亡國哀思。
9、這滋味難以言說,我們卻可以讀出強烈的哀愁和悲痛,下面我們一起帶著對情感的把握讀這首詞。
10、了解詩詞鑒賞的步驟:
(1)注意作者選取的景物
(2)抓住與表達主旨相關的字詞,
(3)聯系作者身世,領會主旨。
板書設計:
相見歡
景:西樓 殘月梧桐 深院 孤寂凄清
情:愁 孤獨寂寞 亡國哀思
過渡: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下面我們一起來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晏殊的《浣溪沙》,領略他的愁思。
一、了解作者
1、生讀書下注釋,畫出重要信息。
2、補充介紹: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詞人。14歲以神童招試,賜同進士出身。當時名臣范仲淹、歐陽修等均出其門下。他工詩文,尤善詞。其詞擅長小令,多寫春花秋月,友人離別的閑愁。意境清新,語言工巧凝練,善鑄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說是志得意滿,無憂無慮。但是,錦衣玉食的物質生活,填補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虛。他的詞作,在雍容華貴的氣象之中,也時時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首《浣溪沙》所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感情。全詞所寫,就是這種惜春懷舊的思想情緒。
二、指導朗讀
1、聽錄音
2、指導朗讀:這首詞首句敘事,要用較輕松的敘述語調讀出來。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緩緩讀出。第三句用疑問語氣把留戀期盼之情傳達出來。第四句用懷疑思考的語氣來讀。第六句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讀。
3、學生試讀,齊讀
三、賞析詩歌
1、這首詩融敘事、寫景、抒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為。
敘事:飲酒 寫詞 徘徊 孤獨惆悵 板書
2、在香徑上徘徊之時,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景物?
亭臺——歡聚之地或離別之愁
夕陽——失落凄涼
落花——惜春、傷時 人事無常的感慨
燕子 ——表現春光的美好 板書 凄涼感傷
補充:
A 亭臺————舊,去年———對過去歡聚時光的回憶
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樣的場景?
B 古人看到夕陽西下,暮色蒼茫,常常會流露出哀傷之情,在我們已經學過的古代詩詞中,你還記得另外的例子嗎?《評價》p130
夕陽(包括斜陽、殘陽等)多給人以失落凄涼、漂泊滄桑之感。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C 花落去———— 人事無常的感慨
你從花落去中讀到了怎樣的信息?
春意衰殘,時光流逝 舊友離別 人事無常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時光流逝的惆悵。詩人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D 燕子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渲染離愁,或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在這樣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時在想什么?(抓住詞中能體現主旨的關鍵詞思考)
幾時回 感傷年華流逝
無可奈何 慨嘆人事無常 板書 抒情
過渡:通過對詞的分析,我們已經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傳達出的愁思,其中特別能體現作者感情的一句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
4、賞析名句
A 介紹傳說
關于此句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后,發現晏殊善于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后,又一同到池邊游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墻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
B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花落去”、“燕歸來”,去來之中,作者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感傷 花落去 ———人事無常 時光流逝
人雖未歸,好在春燕歸來,似乎給人已失而復得的補償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欣慰
C 這兩句常被人引用來說明某種道理,這兩句包含了怎樣的道理?
明確賞析: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將自然現象與人的感受巧妙結合,表達了作者對人事無常的惆悵和對年華流逝的慨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5、歸納中心:作者在詞中追憶了昔日的歡聚,表達了對人事無常的惆悵和對時光流逝的慨嘆。還包含著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
四、再讀兩首詞,試背。
五、當堂檢測
《學習與評價》p129—130
教后反思:
寫景抒情類詞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感情濃烈,給人以藝術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淺入深逐步地理解、鑒賞詞?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運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由景入情”就是透過詩詞里自然景物的選用,進而把握作品的情韻美的一種閱讀鑒賞方法。運用這種方法,去理解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主觀感情融注于筆下的客觀景物中,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作者所選用的自然景物也被稱作“意象”,是詩詞中寄予作者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或景物,它滲透著詞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間的思想和感情。詩中一個一個的意象又構成了詩人表情達意的畫面。正因為詞人情感的表達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組成的意境,那么把握詞的意象進入詞人創設的意境才能領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著重于引導學生把握意象,展開聯想進入詞人所創造的獨特意境,理解詞人在詞中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授李煜的《相見歡》時,我就充分聯系其他詩詞,探究一項中所蘊含的情感,幫助學生深入感受美好意境,體會作者的亡國哀思。
把握意象主要靠聯想和想象。詞的教學就要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還原詩詞所呈現的景象,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境,并從中揣摩作者的情感。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引領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盡力使學生對詞的意境產生深刻的體會。如講授李煜的《相見歡》時,我引導學生去想象上闕那孤寂凄涼的圖景。引導學生去還原那幅畫面: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特征?結合作者的心境,你會選擇哪些詞語進行修飾?這時學生的腦海里就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殘月如鉤,清冷的月光照著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門深鎖。接著就可使學生在此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