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5
這是七年級峨眉山月歌四首,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能解釋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
插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1、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你會背哪些?(讓學生說作者)你們知道的詩人可真不少,可你們知道哪位詩人被稱為詩仙嗎?
2、學生介紹對李白的了解,背誦以前讀過的`李白的詩,如《早發白帝城》《贈汪倫》《靜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詩。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學生要有目的地讀。(讀準,找出地名)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學生自主交流對生字的學習體會,互相提醒易讀錯、寫錯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讀準。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5、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結合插圖)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君:作者的友人,讀中指月亮。下:從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8、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9、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2 小題。
3、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課題)
2。解題。
《峨眉山月歌》
(1)簡介“蛾眉山”。
(2)簡介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3.初讀課文。
(1)范讀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半輪 影 流 夜發 向 思 君 下
③讀通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學生根據上述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②指名說說有關詞語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詞和句。
4.精讀課文。
(1)疏通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輪:(看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夜里出發。向:駛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①出示圖畫,看懂圖意。
②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他的表情會是什么樣兒。
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范讀、指名讀。
6.指導背誦。
朗讀背誦
語文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
這樣,就為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
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
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后感,觀后感、周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并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為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并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并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流動的平羌江上,倒映著晶亮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
半輪秋:謂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個車輪。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東北。源出寶興縣北,東南流經雅安、洪雅、夾江等地,到樂山匯大渡河,入岷江。
發:出發。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省犍為縣,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樂山縣志》謂當指四川省樂山縣之嘉州小三峽: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清溪在黎頭峽之上游。一說指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即今重慶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