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0
這是秋詞其一教案板書,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贊美之情,“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后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后,被貶官。后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并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后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凄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著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為什么“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凈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只鶴頑強奮斗,沖向云霄,才沖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贊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致,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為主。
四、背誦活動: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弟。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十九歲游學長安,上書朝廷。二十一歲,與柳宗元同榜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
后來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一度奉詔還京后,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里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杰作。
后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游賦詩,生活閑適。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劉禹錫寫的《陋室銘》,全文共81字,字字珠璣。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篇名作是劉禹錫一氣之下揮毫寫成的。
貞元九年(793),劉禹錫中進士后,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可謂官運亨通。后因他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德宗皇帝貶至安徽和州當通判。按當時地方官府的規定,他本應住衙門三間三廈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縣是個勢利之徒,他見劉禹錫貶官而來,便多般刁難。先是安排他住在縣城南門,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門,由原先的三間屋縮小到一間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狹小,一次比一次簡陋,全家老小根本無法安身。劉禹錫覺得這縣官欺人太甚,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一文,并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勒石,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斯時被貶為廣西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同榜進士,詩歌唱酬,友誼殊深。當他讀到《陋室銘》后,獲知劉禹錫遭受勢利小人冷遇時,憤懣不平,立即上書朝廷請求:“情愿以自己被遣之地柳州換和州,雖得重罪,死不恨。”雖未獲準,但足可見“患難識知己,文人更相親”的高貴品質。
人世滄桑,歲月如流。勢利小人早已化作黃土一,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光照歷史,留傳千古。元九年進士,登博學鴻詞科,授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變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稱“劉白”,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華,并多反映社會生活。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凄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后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云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斗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云上”所體現的奮斗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沖云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布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描摹畫面,畫面感知情感,將聲音、畫面、情感結合起來領悟意境美。
2.在反復誦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體味作者內心情感。
3.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學生鑒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鑒賞詩歌,描摹畫面,領悟意境美。
2.反復誦讀,品味詩歌,培養閱讀興趣,體味作者內心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以聲描畫,以畫意情”的引導性學習方法 教學準備:PPT、一人一馬圖 教學理念:
本文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是一篇抒情作品,除了最后一句,全是景語,卻又處處扣“情”,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還沒有完全適應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變,因而采用將聲音、畫面、情感結合起來的方式,帶領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 二、 整體感知
1.解題 2.初讀感知:引出“斷腸人” 三、深入研讀 (一) 繪制斷腸人所經之景:
1.枯藤老樹昏鴉:
①景中品情境:結合補充資料,進行意象、詞語、顏色、畫面、情感上的比較品析。
②話中繪丹青: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枯藤老樹昏鴉”畫面。
2.古道西風瘦馬 結合補充材料理解古道、西風兩個意象的含義,烘托悲涼、凄清氛圍。初步感知斷腸人的內心。
3.學生探討賞析 “夕陽西下”、“天涯”兩個詞語的含義,情景交融,感受意境。
4.筆下生意境:用自己的文字描繪腦海中的畫面。
(二)朗讀指導:通過聲音勾勒出圖畫悲涼的意境。
(三)體味“小橋流水人家”,明晰寫作手法。
1. 言語顯身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小橋流水人家”畫面。
2. 著色析情感:把這句話添加到畫里應該如何選擇顏色 3. 討論見真知:這句話與全文的悲涼色彩不矛盾 四、情感探究 結合作者簡介和時代背景,探究情感。
五、拓展延伸 劉禹錫《秋詞》和《天凈沙·秋思》比較閱讀。
六 、板書設計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
古
小橋 老
西
斷腸人
流水
天涯
昏
瘦
人家
夕陽西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