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這是雨的四季教學設計優秀教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積累本課生字詞;
2、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語言之美,并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
3、理解內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情感。
2、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自然萬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感情朗讀課文,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體會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能力,領悟作者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2、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提高自主鑒賞文章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法,朗讀法。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作者的的相關資料及雨的相關詩文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想:
寫景抒情散文單元的鑒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雨的四季》面向的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還不具備完全獨立的閱讀分析能力,對生命與生活有一定的認識,不能夠自主的去發現美,賞析美,因此,老師要做引導分析,教授賞析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動態雨景,同時配以輕微的雨聲,營造一種美妙的雨境。
同學們,雨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溝通天地的精靈。雨是大海的女兒,是天使的眼淚,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寵兒。古人有很多寫雨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里,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走進雨的世界。(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的主要學習任務是(亮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理解并積累本課生字詞;
2、感情朗讀課文,賞析語言特色,體會語言之美,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
3、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點,體會作者對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二、作者簡介
劉湛【zhàn】秋(1935——),安徽蕪湖人,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文字。
三、掌握字詞
首先請同學們自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或不認識的字用筆標記,可以問同桌,也可以查字典。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靜謐(mì)蒞臨(lì)吝嗇(lìnsè)花苞(bāo)嬌媚(mèi)
咄咄逼人(duō)粗獷(guǎng)干澀(sè)棱鏡(léng)淅瀝(xīlì)草垛(duò)高邈(miǎo)冷冽(liè)池畦(qí)睫毛(jié)
2解釋下面詞語的意思:
靜謐:安靜。謐,安寧、平靜。
蒞臨:來到、來臨(多指貴賓)。
吝嗇:過分愛惜財物,不舍得給別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瀝瀝: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音樂起】教師范讀第1、2段,請同學們朗讀其余段落。
朗讀指導:雄壯、強健、慷慨、有力——強而渾厚
哀怨、纏綿、委婉、纖細——弱而緩
廣大、空曠、迂緩——長而舒緩
急促、激動、狹窄——短而急促
優美、歡樂、活潑、輕松、清秀——清亮、圓潤、飽滿
2、理清思路,回答問題:
(1)文章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么?
明確:
1、我喜歡雨,以及喜歡雨的原因。
2、春雨
3、夏雨
4、秋雨
5、冬雨
6、7、贊美雨
(2)根據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將文章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一、(1)總寫我喜歡雨。(喜雨)
二、(2——5)四季的雨。(繪雨)
三、(6——7)抒發對雨的喜愛、贊美之情。(贊雨)
(3)根據分段,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什么結構布局的嗎?
總——分——總
(小結:全文采用總分總的寫作結構,文章條理清晰。先總寫對雨的感受,再具體描繪不同季節雨的特點,最后抒發對雨的愛戀之情。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2——5自然段依次描寫了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冬天的雨。)
(4)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凈化。
四、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四季的雨各具有怎樣的特點?可從文中找出體現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詞語。
(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組更快更準確!)
2、文章第2段沒有直接描寫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后的情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3、文章的第3段“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句中“別有一番風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4、凄冷的秋雨為什么能純凈人們的靈魂呢?
5、第5段中這種“特殊的溫暖”,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6、學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思考: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這一段改稱“你”?
7、第7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8.能否用“四季的雨”來替換原本的.篇名?原先的標題妙在何處?
小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小組討論結果
教師明確:
1、春雨:美麗、嬌媚
夏雨:熱烈、粗獷
秋雨:沉靜、端莊
冬雨:自然、平靜
2、這段文字寫了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是間接描寫,展現了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間接抒發了對春雨的愛戀之情。
3、夏天的雨沒有預告,說下就下;光頭澆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飾地敞開,花朵、樹葉、雜革爭先恐后地成長;暑氣被吸收;雨聲、蟬聲、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響曲。
4、秋天的雨,端莊而又沉靜。在人們勞累了一個春夏,收獲的時節,給人安靜與深思,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所以說可以純凈人的靈魂。
5、冬雨給人以清冷和柔和的,萬物經過冬天的洗滌,使人感覺到濕潤、明亮與溫暖,讓人忘記冷冽的寒風,干澀而苦的氣息,忘記了嚴冬。
6、使用第二人稱,能夠更加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如同和別人對話,顯得更加親切。作者將“雨”擬人化,使之可親可感。人稱的變化使雨的形象親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實,直接抒發對“雨”的愛戀之情。
7、總結全文,與開頭照應,結構嚴謹。點明并深化主旨,抒發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
8.不能替換。“雨的四季”將雨人格化了,變得鮮活。同時這也是一段歷程,一段經歷了春秋而逐漸豐盈完滿的生命歷程。因此,可以說,作者愛戀四季的雨,更是愛戀四季的生命。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一個“雨”字顯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五、研讀課文,賞析語言
你認為文中哪些句子寫得好,好在哪里?(提示:可以從感官、修辭、情感等角度來談)
(或:這四副美圖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請談談你的看法。【提示:可以從修辭運用、語言表達、感情意境等任一方面暢所欲言】)
例1、“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蘇醒過來,樹干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例2、“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了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而那萌發的葉子,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
將樹擬人化,賦予了樹人的神態和動作。把萌發的葉子比作綠茵茵的波浪。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的運用,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
例3、“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水珠寫活了,人格化了。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形象生動寫出春雨的無比嬌媚,表現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和憐惜之情。
例4、“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潤下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例5、“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這時,整個大地是美麗的,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發出一種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在誘惑著鼻子和嘴唇。”
這三句分別從視覺、聽覺和嗅覺的角度描寫雨后的世界,牽動著美妙的聯想和想像,給我們全方位的感受。
例6、“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
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雨“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特點。
(學生尋找自己喜歡的一句話或一幅圖加以賞析描述,教師點評。)
總結歸納:作者抓住多種景物及特征,調動多種感官,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為我們展現了四幅美麗的畫面,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雨深深的喜愛之情。
六、課堂小結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筆下沒有生命的樹生機盎然,沒有情感的花意態嬌羞,沒有聲音的成長沙沙作響,沒有味道的空氣四溢芳香。這種美源于自然,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秀美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雨的四季。它們被作者飽含溫情乃至熱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來之筆點染了四季,一支升花之筆寫活了萬物。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樣也會發現“美”就在我們身邊!
1、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之情。感情真摯而濃烈。
2、文章條理清晰。先總寫對雨的感受,再具體描繪不同季節雨的特點,最后抒發對雨的愛戀之情。
3、抓住景物特點,多角度,多修辭手法寫景。
七、布置作業:
1、抄寫所學字詞各三遍,熟記“讀讀寫寫”中的字詞音義。
2、完成練習冊的練習
3、預習第4課
板書設計:
喜雨
春雨:美麗嬌媚由衷喜愛
雨的四季繪雨夏雨:熱烈粗獷
秋雨:端莊沉靜熱情贊美
冬雨:平靜自然
贊雨
教學反思:
謝大鋒
一、自讀教學準備:
新教材中在自讀課文的要求上出現了與以往教材很大的不同,不僅在旁邊的批注以啟發式提問為主,課后的練習也被閱讀提示取代。這說明在新教材中,真正要求老師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那么,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成為什么樣的角色呢?記得多年前,曾經流行過師生翻轉課堂,讓學生當老師給同學們上課。不過,就我聽課的感受而言,學生雖然準備得很認真,但畢竟囿于知識與思考的局限,只能做到把文章介紹一下,其中的值得品讀之處幾乎無法涉及。也有的學生能夠說到幾點,但是因為不懂得方法,顯得支離破碎。因此,這種上課的形式最后都流于形式。近年來,也看見有的公開課上,老師試圖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自己充當指導者的形象,但是因為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導,結果一堂課上學生反復地讀成了主要內容,老師的講解到成為了點綴。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實質上也沒有什么作用。
那么,什么樣的自讀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我們區的何欣老師在上學期開設了一堂公開課,內容是初二的新教材《帶上她的眼睛》。何欣老師的教學步驟如下:
0-3分鐘,討論閱讀一篇文章需要掌握的要點。
3-5分鐘,補充科幻小說的要點。
6-15分鐘,對照要點,學生第一遍自讀小說。
16-20分鐘,小組討論梳理需要掌握的要點,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疑難問題。
21-22分鐘,確認各小組均已完成要點梳理。
23-30分鐘,布置第二次自讀任務,尋找小說中暫時不能理解的內容(提供范例:為什么以“帶上她的眼睛”為題?那只懸浮在空中的筆為什么在文中反復出現?)
31-35分鐘,小組討論交流疑難。
36-40分鐘,各小組板書推薦全班討論的問題。
41-44分鐘,小組分享最受關注的疑難問題。
45分鐘,推薦閱讀《帶上她的眼睛》原文(8600字)、《地球大炮》(20000余字)、發布課后討論二維碼及網址。
因為沒有到現場聽課,無法準確批判何老師的課。但是,他所采用的教學思路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那就是將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依照方法梳理文本。這一思路雖然簡單,但卻是自讀學習最基本的要求。歸納出什么樣的方法,如何依照這些方法來梳理文字,恰恰是老師指導的關鍵所在。同時,基本于劉慈欣作品的熟悉,他能夠在課上準確地指導并提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這同樣是課堂的一個亮點。這說明,自讀課文老師并非不要備課,而是要對文本有著更深的理解,從而才能夠熟練地駕馭學生思考的方向。
可見,教學自讀課文可有兩種方法:一是將相關的方法教授給學生,讓學生依方法自讀,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啟發他們圍繞文中的要點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二是讓學生經過討論后提問,給學生明確提問的范圍及方向,然后老師在幫助學生回答問題時,幫助他們有條理地梳理文本并能夠歸納出學習的方法。當然,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第一種方法按部就班,還是比較扎實的。
再來看本文,經過《春》《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學生應當明確學習此類文章,應當從文章的結構、描寫(主要是修辭及語言)入手進行賞析,課文旁邊的批注問題也大都圍繞這兩點。當然,如果要進一步延伸,還包括如何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體現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在設計結構與構思描寫時如何將各部分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等內容,這就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來幫助學生理解了。
二、教學目標:
通過自讀文本,賞析文章語句,感受作者情感。
三、自讀過程:
(一)歸納方法:學習了兩篇經典的寫景散文之后,大家可以總結出哪些學習此類文章的方法?
學生自由歸納,但總結時要突出描寫(包括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者情感的表達)及結構(理清基本結構,開頭、結尾及描寫時不同內容及形象之間如何呼應、對照)兩個方面。
(二)整體把握文本、理清結構(朗讀全文,將文章的結構理清,并明確感情基調)
1(1)喜歡雨
2(2-5)描繪四季的雨
3(6-7)愛戀雨、呼喚雨
(三)品析文本:
1、分組討論,在文中找出可以概括這個季節雨的特點的詞語,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寫這一特征的語句,指出其修辭手法并圍繞這些手法提出問題。
2、品析字句(學生概括相關特征,除春之外,文中均有兩個詞語概括。學生講解時可以不必過于拘泥于兩個詞語的區別,能夠講通并且說明修辭手法就可以。此時提示學生,文中描寫時,如何一一對應,由此讓學生去關注文中如此描寫的目的。)
春:
美麗:樹葉開始閃出黃青——那種顏色和神態是難以想象的——起伏著綠茵茵的波浪——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從冬天的昏黃中折射出絢麗的色彩)
滋潤: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樹枝的手臂也頓時柔軟了——小草似乎像復蘇的蚯蚓一樣翻動——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通過春雨的滋潤,世界改變了)
描寫手法:比喻、擬人、對比結合使用,并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全方位感受到了雨給世界帶來了變化,雨的美麗與動人。
夏:
熱烈而粗獷:
可光頭澆,洗個雨澡更有滋味——大地就以自己的豐滿而展示它全部的誘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飾地敞開了——怒放、鼓著、爭先恐后地成長、迫切地等待(世界以飽滿的熱情來迎接夏天的雨)
描寫手法:以擬人為主,先寫人的感受,再寫大地的等待,以視覺為主,結合聽覺,表現夏雨的熱烈,以及對即將到來的更加熱烈生命的期待。
秋:
端莊而沉靜
沉靜:這時候,雨不大出門——是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卻閃著光;田野是靜的,但雨在傾訴著——雨變得更輕,也更深情了
端莊(端正莊重):你會產生一脈悠遠的情思——多么需要安靜和沉思啊——你只會感到更高邈、深遠,并讓凄冷的雨滴,去純凈你的靈魂(端莊的雨讓人平靜,純凈)
描寫手法:主要以人的感受來寫雨,運用排比等手法表現雨對人的啟迪。
冬:
自然、平靜:
自然:似乎又降臨了一種特殊的溫暖——那種清冷是柔和的——像一幅干凈利落的木刻——甚至忘記了嚴冬(在冬季中帶給人們嚴寒之外的溫柔)
平靜:特殊的溫暖——柔軟的雪被(雨把特殊的蜜情帶給人們,讓人們在嚴寒中感受到了雨的情意)
描寫手法:以比喻為主,結合對比、擬人,表現雨讓人們在這個嚴寒的季節感受到的不一樣的溫情。
(每品析一段,便開始朗讀,引導學生弄清停連,節奏以什么為主)
3、學生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季節的雨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改變,給“我”帶來了什么改變)
春——生命(給原本還沉浸在“冬天的昏黃”中的世界渲染上一層綠色,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復蘇)
夏——熱情(人們、大地上的一切都充滿熱情,等待著雨水透徹的澆灌,以便綻放出更加熱烈的生命)
秋——思考(當生命經過了熱情的洗禮時,人們需要冷靜地思考,不被眼前的財富迷惑,才能收獲真正的幸福)
冬——蜜意(在冬日的嚴寒中感受溫暖,感受到四季不再那么嚴酷)
“我”——活躍、滋潤、流動(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并且去追求活力)
描寫手法:作者直接與雨對話,更加強烈地表現自己對雨的愛戀,這種以第二人稱來稱呼描寫對象,突出情感的修辭方法稱為“呼告”。
(朗讀,注意不同季節之間節奏的變化,以及作者對于雨的情感如何在最后部分體現)
4、總結:作者描寫雨,在四個季節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在改變著世界。其實,作者是借助雨來描寫生命,表現對生命的贊美——生命需要改變,需要沉思,需要溫暖。
四、教后記:
學生第一次進行自讀學習,必須有明確的任務與目標,因此開頭讓他們進行歸納反思,再通過這些方法來學習。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于前兩課的學習還是非常清楚的,他們的歸納基本上都圍繞主題、結構、修辭等方面進行,并且都強調了如何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征。
在學生討論階段,我也有意地介入了學生的討論,引導他們去思考這些描寫之間的聯系,描寫的對象的特征是如何突出的。在這里,我特別指出,散文中的每一個段落都是圍繞主題的,我們可以先從每一個段落入手,再來看不同段落之間的關系,就能夠發現他們與主題之間的聯系。其實,任何修辭手法都是為了主題服務,唯有確立這一意識,方能真正地用好它們。
在品析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問題是可以引導的。學生往往只注重枝葉,例如一處描寫,老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去關注與之相關的描寫,從而將視野展開,并能夠發現描寫的主旨所在。例如,學生在講述春雨時,舉出了陽光的彩棱鏡這一比喻,說這個比喻將雨中大地的絢麗寫了出來。我提示他們,彩棱鏡可以把單一的色彩折射出許多顏色,那么雨又折射出哪些顏色,或者說帶來了哪些顏色呢?他們開始在段落的前面去尋找,從而發現了雨給大地帶來的美麗。此外,也可以從學生的提問中延伸出一些問題來。例如,學生在講述冬雨時,說雨帶給人們“異常的蜜情”,因為它讓人們在冬天感受到了嚴寒之外的溫柔。我進一步指出,文中說蜜情“是它送給人們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禮物”,那么在前三個季節中,它又把什么禮物給給人們呢?學生開始思考不同季節的雨除了自身的特點之外,還帶給了這個世界什么,從而開始思考段落的中心,進而去把握全文的主題。
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當然與前面的課一樣,我盡量把朗讀的技巧減化——讓他們思考節奏的快慢、語調的高低而已。前面所說的停連重讀,讓學生將自己的品析與之聯系就可以了。例如,他們分析出的可以相互聯系的印象是需要突出的,語調與語氣也是需要一致的。技巧不宜過多,能夠讀出變化就可以了。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品味語言。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3.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為“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
雨是文人的寵兒,對雨的情感,隨文人的情感而各有不同,對雨的描寫亦隨作者的風格而有所不同。在劉湛秋先生筆下,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寫出了怎樣的形象,讓我們一起走進《雨的四季》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著重號標出散文寫作的對象,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文眼等,用序號標出意義段,用波浪線標出抒情或議論的文字。分別找出描寫不同季節的雨的特征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閱讀體會,列出不懂之處。
在閱讀過程中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本文有怎樣的行文線索?
明確:一條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寫為線索,一條是對雨的情感為線索。即:喜歡(美)愛戀(活力、滋潤、流動)
2.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①):我喜歡四季的雨
春雨: 美麗、嬌媚
第二部分(②~⑤)四季的雨的特征 夏雨: 熱烈、粗獷
秋雨: 端莊、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靜
第三部分(⑥)四季的雨對我的影響。
總結固趣:
作者用詩化的語言、抓住各季節雨的特征繪出如畫的四季雨景,在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并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手法。
2.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其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并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就是要體會他的行文的風格,領悟他在文中所表現的意趣。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
一、朗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喜歡四季之雨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四季之雨給他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
2.一場春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讓樹枝變柔軟了,萌發的樹葉簡直就起伏著一層綠茵茵的波浪;讓整個大地變美麗了。小草復蘇,發出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
3.請找出最能表現春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春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
特征:美麗、嬌媚。
二、朗讀第三自然段,然后探究
1.“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這句話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總領下文內容,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夏雨給大地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大地就以自己的豐滿而展示它全部的誘惑:花朵怒放著,樹葉鼓著漿汁,數不清的雜草爭先恐后地成長;暑氣被降低了,雨打荷爾蒙葉之聲與蟬聲蛙聲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響曲。
3.找出最能表現夏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夏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
特征:熱烈、粗獷。
三、朗讀第四自然段,然后探究
1.秋雨能對人產生怎樣的作用?
明確:使人靜謐,使人懷想,使人動情。
2.找出最能表現秋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秋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親,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
特征:端莊、沉思。
四、朗讀第五自然段,然后探究
1.冬雨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南國城市和田野帶來異常的謐靜。
2.找出最能表現冬雨特征的語句,并概括出冬雨的特征:
明確:語句:它既不傾盆瓢潑,又不綿綿如絲,或淅淅瀝瀝,它顯出一種自然、平靜。
特征:自然、平靜。
五、朗讀第六自然段,然后探究
1.一年四季的雨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給他的生命帶來活力,給他的感情帶來滋潤,給他的思想帶來流動。
2.“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們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把你請回我們的生活之中。”這幾句話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對北方少雨感到遺憾,希望日益增多的綠色能改變北方少雨的現狀,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
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中心?
明確:作者通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寄托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進而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眾不同的見解?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啟示?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以《我生命中一場難以忘懷的雨》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注意借鑒劉湛秋在《雨的四季》中的寫作技巧。
拓展學習:
虞美人 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總結固趣
本文通過細致描寫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把雨表現得可感可觸,表現得親切可愛。文章用詩化的句子,增強了形象感和動作性的表達。體現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布置作業:
1.預習《秋天》,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2.課外閱讀有關雨的詩文,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等。
趣味教學資料
劉湛秋簡介
劉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余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并一度成為暢銷書。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如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意,俄,德,西等多種文字。
劉湛秋的寫作
近幾年劉湛秋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云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臺、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等多種文字。
著名作家劉湛秋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松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似如水明鏡。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1] 《雨的四季》、《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