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3
這是伯牙鼓琴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簡介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2.理解詞句意思,能結合“資料袋”,通過小組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耳畔回想著孔夫子的余音,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一起去讀《伯牙鼓琴》。(板書課題)
二、初知題意
這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們補學了部編版教材的三篇文言文,還記得學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嗎?(留、換、刪、補、調)
運用你學到的方法說說課題的意思。
鼓的意思是:彈。(方法指導:可以借助注釋理解文言詞)(板書:借助注釋)
伯牙,何許人也?(學生介紹)相傳體現信息搜集的準確性。
三、出示目標
(讀學習目標)
四、設問導讀
(出示設問導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難讀的地方畫下來,然后和小組成員進行交流。
2.為什么“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結合課后的“資料袋”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進行匯報。
溫馨提示:小組遇到困難可以舉手示意。
五、展示點撥
1.朗讀課文
小組1:“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讀句子,說意思。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注意“之”字,這里指什么?代詞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們要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書:聯系上下文)
小組2:第二句
強調重點字:方,志,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樣的字:善。哉,相當于現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語氣詞,翻譯時可以去掉。
小組3:第三句
重點詞,少選,湯湯乎。讀到湯湯乎,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展開想象,有助于我們理解文言文(板書:展開想象)你又會想到哪些詞?哪些詩句?波濤滾滾,這就是(湯湯乎)請你讀出來。
小組4:第四句
重點字,以為,足,復,說說意思。注意停頓,節奏。
小組5:連起來說說這篇文章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再讀,相信我們會讀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樂)師生一人一句不同字體顯示,體會句式特點:一個伯牙,一個子期,一個彈,一個聽,一個傾訴,一個評論。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讀。
2.展示2
小組回答:因為伯牙認為沒有人再能成為他的知音了。
師引導體會,為什么說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從文章哪些句子能讀出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充分展開想象,說說如果伯牙志在清風,鍾子期會說:(),如果伯牙志在明月,鍾子期會說:(),如果伯牙志在(),鍾子期會說()所以說,伯牙所彈,鍾子期都能聽懂,都能說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僅僅聽懂琴聲就能說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了嗎?伯牙為什么志在高山?為什么志在流水?所以,透過這高山流水,鍾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懂的更是伯牙的心聲啊。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作為著名的琴師,無數人聽過,贊嘆過,然而懂他的只有鍾子期,伯牙遇到鍾子期,心情會怎么樣?
然而,天意弄人。他們約定一年后再會。斗轉星移,一年后,伯牙滿懷期待,如期赴約,可他看到的卻是一座孤墳!
是啊,伯牙悲痛欲絕,吟詩一首:(詩句)你看到伯牙的表情了嗎?(痛苦),看到他的動作了嗎?你聽到他對子期說的話了嗎?(破琴絕弦)破琴絕弦感嘆再無知音(板書:破琴絕弦祭知音)想著這樣的表情,我們一起讀文字。
六、鞏固練習
讀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感動,心痛。正是這相知相遇又痛失知音,才使故事跌宕起伏,蕩氣回腸。這就是文章的魅力。現在,讓我們起立,懷著最虔誠的心,齊讀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動人故事。(齊讀)
總結結束:古人說好的音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相信好的文章也會讓你念念不忘,唇齒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下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節奏美,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讀懂本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伯牙、鐘子期的純真友情,了解中華“知音”文化。
教學重點:
1.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 受伯牙、鐘子期的純真友情,了解中國的“知音”文化。
教學過程:
一、借助圖文導新課
1.板書: 知音,提問:這個詞聽說過嗎?知道它的意思嗎?
2.(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
人們為什么把了解很深的朋友叫作知音呢?
讓我們穿越歷史,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去尋找它的來歷。看這幅“伯牙鼓琴圖”,圖中這位入神彈琴的,他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板書);這位凝神聽琴的,他是楚國的一個打柴的樵夫——鍾子期(板書)。“鍾”是個繁體字,現在已經簡化成時鐘的鐘,它僅在姓氏、人名中保留繁體字的寫法。如鍾子期,齊讀。
3.這兩個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人竟然成了知音,接下來我們就來讀讀他倆的知音故事,題目叫——(師板書課題)書空。
鼓,在這里指的是——彈。琴,古琴,古代樂器。齊讀。
二、抑揚頓挫讀正確
讀:
1.這是一篇文言文。請同學們打開課本98頁,自由朗讀課文2遍,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完了舉手示意。
2.要把文言文讀好,首先要讀正確。(指名讀,相機糾錯)
如全部正確,提問:有沒有哪些字的讀音提醒大家需要注意?
3.連起來,把課文再讀一讀,同桌幫忙聽一聽,看看是否正確。4.再請人來讀一讀。
三、理解文意品節奏
解:
1.把文言文讀好,除了要讀正確,還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來。剛才讀的過程,覺得文言文好讀嗎?難讀,是因為不理解。
2.結合以前我們學習的古詩詞的經驗,你有哪些理解文意的好方法,給大家介紹介紹.(①根據注釋、工具書;②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③根據上下文理解、判斷。④根據經驗)
3.下面我們就來用這些方法先來理解文意。
4.點擊,誰來讀一讀學習要求?
小組內合作完成。
咱們先來交流交流,你讀懂了哪些句子。相機提問關鍵詞的意思。
5.連起來說說這篇文章的意思。
再讀:
1.理解了意思后,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這次不僅要讀正確,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
自己先試試。
2.誰先來?其他人認真聽,在你認為他哪些停頓的地方是不對,作出記號。
3.要讀出文言文是注意它的節奏和韻味,要注意適當的停頓,停而不斷。聽老師讀一讀。想想老師為什么在這里停頓。
4.自由試讀,指名讀。齊讀。
四、賞樂品文解“知音”
1.為了表揚大家的精彩表現,老師獎勵大家放松片刻,一起來欣賞兩段音樂
(高山流水 節選)
2.談談你聽后的感受。
3.孩子們,剛才我們聽的這兩段音樂,就是《高山流水》的片斷。傳說有一次,伯牙在宮廷演奏的,但是達官貴族喝得零丁大醉,連連搖手:“這是什么曲子?換換換……”伯牙黯然傷心,傷心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竟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一個鄉野之間,望著高山流水,他思緒萬千,再次將自己的心意傾注到琴上。這次的琴聲被誰聽到了?——鐘子期。
4.鐘子期聽懂了嗎?你從哪里知道的。指名回答(課件出示此段)
5.孩子們,聽了子期的話,咱們再聽聽,這兩段音樂哪是高山,哪是流水。
6. 我們是聽了子期的話才懂的,可子期剛剛一聽到琴聲,就明白了,誰來讀第一句?
7.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女生齊讀)
8.伯牙撥動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男生齊讀。
9.伯牙是個技藝高超的琴師,他的琴聲不僅能表現巍峨太山,湯湯流水,他的琴志或許還會演奏皎皎明月、徐徐清風……
這時候,子期又會發出怎樣贊嘆呢?
10.對伯牙來說,在宮庭里演奏時,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沒想到,在這荒郊野外,一個打柴的樵夫竟然聽懂了,不但聽懂了,還對他的琴聲大加贊賞,此時此刻,伯牙心情如何?他會怎么說?
11.帶著得遇知音的這種喜悅,我們再次來感受他們之間的心有靈犀一點通。
女生讀前半句,男生讀后句、
從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12.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分別在即,這對知音約定,第二年老地方再見。怎奈世事難料,約定之日到來伯牙滿心期待、歡喜、得來的卻是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看到的卻是子期冰冷的墳墓。此時此刻,伯牙心情如何?
13.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這時,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絕弦)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4.悼念好友的方式有千萬種,他為什么要用“破琴絕弦”這種方式呢!
15.知音不再,留琴何用?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友情,琴斷音絕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
16.心傷則詞悲, “乃-破-琴-絕-弦”,這樣的決心,這樣的痛心,是一個字一個字數著讀出來的。誰來讀?
(指幾名學生讀,教師或示范,或點評)
17.“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伯牙失去知音之痛——
五、瀏覽詩文知傳承
1.這結知音的故事打動你了嗎?是的,伯牙和子期,這知音的故事感動和溫暖著一代又一代渴望知音的中國人。古書《列子》、《呂氏春秋》記錄他們的故事,今天我們讀的這篇課文《呂氏春秋》,到了明代,人們又用小說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由此可見,知音的故事多么深入人心。
讓我們在《高山流水》的音樂中,再來讀一讀。
2.人們不僅記錄的故事,許多名家還把知音寫入詩中,從漢《樂府》到晉陶淵明,從唐代李白到從宋王安石,到元、明、清、知音已經成為人尋找知己的標準,成為一種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生齊讀)
3.不僅是古代,現代人也一直神往知音。
( 出示)有一本雜志叫《知音》有一部電影叫《知音》,有一首歌名叫《知音》
在今天,在這間教室里,我們六(3)班的同學又一次與知音相遇,這個故事也感動著我們的心。(根據提示背誦)
4.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開啟藝術之旅,要求學生能夠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講解重點在于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目標與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背誦《伯牙鼓琴》。
2.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文化藝術之美。
教學內容:
正確朗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感受藝術之美。
確定教學目標與內容的理據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開啟藝術之旅,要求學生能夠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所以確定教學目標為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背誦《伯牙鼓琴》。初步運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匯,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文化藝術之美。
教學具體環節 一、課本劇導入,整體感知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篇古文,講述的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首先讓我們跟隨一段課本劇表演,一起走進那戰亂紛爭卻人才輩出的春秋時期。請欣賞課本劇《生命如歌》。
說一說課本劇中的收獲。
二、諾亞自學,預習反饋
1、進入諾亞平臺課堂學習板塊,完成自學提示的問題。
2、登陸電子書包,完成字詞檢測試卷。教師指導易錯點。
三、課堂點撥,積累運用
(一)縱情吟誦識知音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扎扎實實讀好課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理解“復”“足”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4.小組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品味語言,了解知音
(1)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呢?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①讀著這個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②流水在古文里邊特指江河。我們會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2)理解“善”和“志”,體味古今異義的語言現象。
聚焦“善哉”,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①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比較寫法,感受“知音”。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
把贊美之詞放到前面,是發自內心的贊美,能更強烈地表達鍾子期對伯牙琴藝的贊美。把贊美之詞放到后面這種效果會減弱。
3.聯想升華,深悟“知音”。
①師:我們的課外資料里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里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風。
③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鍾子期真的都聽懂了,實在難得。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三)破琴絕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 這一文本留白處入手,體驗文本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補充。
出示:“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3.縱情朗讀。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四)朗朗誦歌懷知音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愿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
后人還根據這個典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四、高效閱讀,拓展延伸
利用平板完成《人琴俱亡》的閱讀練習。
這樣教的道理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要充分發揮范讀的重要性,教師范讀課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覷,范讀文言文更是重要,配樂范讀效果會更好。要注重指導文言文的讀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教學目標
1.積累實詞虛詞,夯實文言基礎。2.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理解人物間的情感。感受伯牙鐘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導學生體會古人重情重義的純樸情操。理解文中蘊涵的道理:知音難得、知己難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進而感悟“知音”并練筆。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與鐘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語文版七年級(下)第七單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則》其中的一篇。兩則短文所選內容都是傳說故事,《郢人》出自《莊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莊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學習這兩篇文章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道家學派的文字。從內容上看,兩文故事性較強,學生樂于學習,也是記敘性的文字,可以按記敘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經歷事件的過程或情節。兩文從主旨上看,都表達了“知音難得、知己難求”的主題,但又各有側重,《郢人》側重于信任配合與懷友,《伯牙》則側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賞。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學習,在學習第一則《郢人》的基礎上再深入理解伯牙與子期的交情。講授本文時,可以側重在比較中理解二人的真摯友誼。
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傳說故事,學生在以前的學習經歷中,廣泛接觸過此類作品,可引導學生將掌握的有關閱讀傳說故事的知識和技能做適當遷移,應用到文言文的傳說故事閱讀上,了解傳說故事的內容及其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對閱讀故事性較強文章比較感興趣。上學期七單元的兩則古文分別講的是“誠信”和“質疑”,本學期這兩則短文主題相近都是講“朋友”,這樣的主題可以加深孩子們對友誼的理解。在講授《郢人》這一節的時候,我適當做了拓展延伸,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兩個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誼,學生參與度較高。所以,對于《伯牙》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懷的文章,也應該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古代音樂背景,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激發其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學生分享“朋友”的詩句
教師分享“朋友”稱呼及來歷。還有一種朋友被稱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章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題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現過,意思是否一樣?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充分地誦讀了課文,回家也練習了朗讀。誰愿意為我們有感情地背誦課文呢?
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已經清楚了文中的兩個主人公,分別是是誰呢?各有什么特點?請用文中的兩個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聽?
鐘子期能夠從伯牙的音樂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們彼此通曉音律,憑靠音樂來傳遞情感,并由此成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那這樣的朋友稱之為?
從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
結合文中伯牙、子期的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和同學、朋友相處?
一年之后伯牙尋訪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絕弦。如果你是伯牙,寫出你想說的話,表達對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寫現代詩歌、也可寫文言詩文。100字左右。
圍繞這學期的教研主題“研學案的使用----目標分解下的作文教學”,使學生每課一得寫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單元也要堅持這樣的訓練,學完《陋室銘》學生仿寫銘文格式,給自己的臥室、文具盒等做了銘文。學完《愛蓮說》學生以“愛 說”為題仿寫文章。學習《郢人》讓學生仿寫文中極簡的描寫方法。本課的的拓展訓練,設置想象內容,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題“知音難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