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7
這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81歲的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他從65歲開始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1、教學目標:
基礎字詞:能認讀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歸宿、盤踞”等詞語。
2、課文理解:理解本課重點句子,能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到老人的精神。
3、主題把握。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精神,掌握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重點:本課句子分析。領悟本課主題。
教學難點:理解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
教具準備:小黑板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對土地那份深深的眷戀之情令我們感動。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齊讀課題
通過預習,如果叫你給課題叫不標點,怎樣加,為什么?
生:加問號,表示疑問,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師: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生:加感嘆號,表示贊揚。
師:帶著贊揚的語氣讀讀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
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位山野老農為了守住水土,植樹造林十五年,創造一片青山的事跡。
二:講授新課
文中哪些語句是老人辛苦十五年,取得的成績,創造的奇跡,用“——”勾出來讀讀。
一.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師:請用一、兩句話來描述這美的畫面。
生:這是一片樹的海洋,充滿生機、漫山遍野一片蔥綠……(板書:綠意盎然)
師:這是一幅美的畫面。我們一起甜美讀讀。
二、3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3700畝究竟有多大?一畝是667平方米,教室一般有50平方米,3700畝大約5萬個教室這么大。
師:所以作者由衷的發自內心的贊嘆:(引讀)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奇跡)
三、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想象假如沒有老人種的樹,會怎樣?
生:泥土會被雨水沖走……
師:泥土沖走,山只露出光禿禿的石頭,這山就成了荒山,所以文中一句話說(引讀: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土和樹之間是那樣密不可分,相依相成,看著這來之不易的2米厚的淤泥老人說(引讀: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師:視土如寶的老人看著這來之不易的淤泥飽含深情地說(引讀: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三|過渡
師:這樣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見,能稱之為“了不起的奇跡”嗎?為什么?
輕聲讀課文,說說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這片綠洲的`,用“﹏﹏”勾畫出來,并寫寫你的體會。
(1)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
)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
)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2]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師:這段文字少了什么詞語?去掉這些詞語行嗎?為什么?
生:少了肆虐、盤踞(jù),不行,因為這兩個次更能體現風沙大,環境惡劣……
師: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什么意思?
學生解釋
師:這只是沙塵暴,在加上霜凍,干旱,使這里的植物難以生存。有水來說說你了解到的晉西北情況。找你認為最重要的說。
學生談
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想栽活一棵樹也是非常不易,更何況老人栽了3700畝樹,確實是個奇跡(板書:環境惡劣
問號改成嘆號)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已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學生談感受
師:可看得出(條件艱苦)。板書
師:老人這樣堅定,是因為他認為
生: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什么意思?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師:老人栽了15年的樹失去了什么?
生:享清福、娛樂
師:他為誰失去的這些?
生:為大家、為子孫后代
師:他得到了什么?
生:大家的贊揚、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片土地,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
生:(3)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已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學生談
師:老農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是什么?
學生談
師:老人面對困難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
師:與老人的接觸,文章用的短短幾個字結束。(引讀)青山是不會老的。什么意思?
生:老人偉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懷感動著大家,大家會接過老人的接力棒,接著改造山林,綠化環境。也就是說以后這里不僅僅是一片青山,而是一片片青山。是的,青山是不會老的,永遠不會。
四、教師總結
師: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中的老人名叫馬永順,馬永順老人已于2000年2月10日心臟病突發離開了我們,可他的音容笑貌猶在,他那響亮的勞動號子仍回蕩在白山黑水之間,他雖然去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們為大山添綠衣,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五、板書設計
環境惡劣
條件艱苦
青山不老
偉大奇跡!
綠意盎然
取得成績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讀課文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⑴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⑵這片土地在沒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⑶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⑷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2、為什么老人說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3、青山是不會老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句話的?
四、寫一寫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五、作業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學習目標:
1、 我能掌握“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 我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 我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從中受到啟發。
學習重難點:我會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從中受到啟發。
知識宮閱讀闖關探新知
闖關一:初讀 ,掃清字詞障礙
大聲朗讀一遍課文,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肆虐 盤踞 風雨同舟 三番五次 歸宿 勁挺 淤泥 蕩漾 領悟 不緊不慢
闖關二:再讀,知大意、理脈絡
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思考:
本文通過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對自然條件的( )和生活條件的(),義無反顧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地區奇跡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贊揚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懷。
闖關三:三讀,細品味
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情景交融、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進青山,欣賞風光美
我能用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概括青山的總體印象:
空氣( )、天空( )、草原( )。
1、 我發現作者是通過這些景物依次描寫出了青山的美麗風光: 等。我能用紅色筆畫出最喜歡的句子,用藍筆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體會體會。
3、這些句子寫得這么美,我要多讀幾遍,把它們背誦下來。
闖關四:四讀,有提升(默讀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 “青山是不會老的”的意思?
通關卡:(檢測)
同學們,讓我們來展示本節課的收獲吧!(達標,時間為5分鐘)
聽寫詞語
知識宮闖關須知:
1、自學闖四關,闖過一關,畫一個笑臉。
2、沒有完成任務先與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闖過四關的
同學幫助沒有完成導學案的同學闖關;同桌不能解決的,組內解決;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寫到小黑板上。
4、過關小組組長報到得分。
反思欄:
我的不會、易錯點是:
已解決:
待解決:
歡迎來到演練場大顯身手,相信你的大膽展示會給小組帶來榮譽,給課堂帶來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練場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練一:畫出本課的知識樹。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演練二:
1、朗讀PK秀。我能找出描寫景色美的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樣:小組比賽,還可以發起挑戰)
2、背誦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優美的句子、段落積累背誦下來。
演練三:讀后抒懷
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演練四: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檢測:同學們,讓我們來展示本節課的收獲吧!(分層達標,時間為5分鐘)
《青山不老》優秀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