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PPT課件這個PPT共5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結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內容,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確定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 科學教育的目標
提問:什么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
【概念】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存在著的科學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要取得的效果,是對科學教育效果的期望和要求。
幼兒科學教育目標的重要性
1.目標是教師實施科學教育的方向
(1)根據預定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2)圍繞目標營造環境氣氛
(3)依據目標選擇恰當的內容
(4)根據目標設計教學方法
2.目標是科學教育評價的標準
首先,評價一個活動是否促進了幼兒發展,需要評價該活動結束時,是否達到活動之前設定的目標。
其次,評價一個教師的活動組織是否有效,需要觀察教師是否圍繞目標開展活動。
本章概覽
第一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結構
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層級結構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層次結構,也可以稱之為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
(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也可以稱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領域目標,是學前階段科學教育總的任務要求,它原則性地指出在學前階段進行科學教育的范圍和方向,是科學教育所期望的最終結果,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相對的獨立性。
總目標的一般特征是極具概括性、抽象性,需要在整個學前教育階段中,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來實現。
(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年齡階段目標:是指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確立的、按學前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的中、短期發展目標。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學前兒童在幼兒園三到四年中在科學領域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則是小、中、大三個年齡班的一年性的目標。
科學教育的各年齡階段目標之間是具有連續性的。
(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單元目標:是指一個單元的教育目標。在科學教育中,這種“單元”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是“時間單元”,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所要達到的科學教育目標。另一種是“主題活動單元”,是在一組有關聯的科學教育活動全部結束后所要達到的目標。
(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一般是指一次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
活動目標的制定,必須根據科學教育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或單元目標的內容,并且結合具體活動內容的特點,以及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進行制定。
科學教育活動目標是微觀的、具體的、可操作的目標。
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分類結構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分類目標可以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學知識教育目標:是人類在了解自然科學時,希望獲得的有關事實的信息和理論的信息。依據反映層次的系統性,知識可以分為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包括通過科學教育使學前兒童獲取周圍世界廣泛的科學經驗,或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初級的概念等兩個層次。
(二)科學能力、方法教育目標:是指學習探索周圍世界和學科學的方法,如觀察、分類、測量、思考、表達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方法,以及發展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動手能力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方法是“人們獲得科學認識所采用的規則和手段系統”,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
(三)科學情感、態度教育目標:是指對科學活動興趣愛好的培養,是否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等等,特別強調好奇進取、負責合作、客觀、虛心、細心、耐心、信心、自動自發、喜歡創造、思考等態度、情感的培養。
在科學教育中,科學情感、態度的培養,是整個科學教育目標體系的核心內容。
第二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內容
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總目標
我國教育部于2001年7月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了“科學”、“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等五大領域,并提出了相應的領域目標。歸類為三個方面,即科學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目標、科學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和科學知識方面的目標。
《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運用各種感覺,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一)科學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目標
1.發展學前兒童的好奇心、興趣和求知欲
2.培養學前兒童關愛環境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3.培養學前兒童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4.尊重他人,樂于合作、分享與交流
(二)科學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標
科學方法的實質在于探究問題。掌握科學方法的核心是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即知道如何探究和解決問題。
1.能夠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1)觀察
(2)分類和測量
(3)思考
(4)操作
2.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三)科學知識方面的教育目標
1.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
2.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初級科學概念。
為什么幼兒園階段不直接提“知識目標”?
科學知識方面的教育目標
引導兒童獲取周圍物質世界的廣泛的科學、技術經驗。并在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表象水平的初級科學概念。
科學經驗&初級科學概念
1、科學經驗
定義:是指學前兒童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通過他們親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周圍世界所獲取的具體事實和第一手經驗,包括兒童對事物形狀特征的認識、對科學現象的理解等。
經驗與概念的比較
內涵上:
科學經驗是和具體的事物、現象聯系在一起的;科學概念則是對事物的本質的、抽象的認識,是對具體事物的概括。
具體來說,如水——液體,瓶子——容器。
科學經驗對于兒童學科學的意義
科學經驗是建構科學概念的基礎,兒童對任何事物的抽象認識都建立在對具體事務的概括的基礎之上。
科學經驗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直接經驗和可供概括的感性材料。
經驗性的科學知識作為學前兒童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還在于適合于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和思維特點——直覺性、具體性、形象性等。
兒童的科學經驗
可能是不正確、不全面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特別對年幼的兒童來說,由于其生活經驗的局限,他們對事物的了解難免具有片面性。
可能是孤立、零散,缺乏聯系和組織。
固然會有很多的經驗產生,但他們很難自發地把本質上相同或相似的經驗聯系起來思考。
2、初級科學概念
初級科學概念:指的是兒童在感知和經驗的表象的基礎上,對同類事物的外在的、明顯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是一種概括化的表象,它既區別于具體的經驗,也區別于真正的抽象概念。
學前兒童獲得的概念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概念,只能是“初級科學概念”。
獲得途徑&概括水平
初級科學概念對于兒童的意義
能幫助兒童講具體、豐富但零散、孤立的科學經驗轉化為概念化的認識結構,便于兒童記憶舊知識、同化新知識,同時也便于兒童認識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為將來學習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概念、科學定律和原理打下基礎。
教師需要怎么做?
科學經驗和初級科學概念的關系
(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三方面目標的關系
1. 就科學知識、科學技能和方法、科學情感個態度的發展來說,并沒有先后主次之分。
2.這三者目標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而且相互依賴,不能截然分開,任何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3.從三者在科學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看,科學經驗、概念是科學學習的載體,離開了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探究也就成為不可能;科學情感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系統,它推動著學前兒童積極的學習;而科學方法則是探究活動中的核心,也是學前兒童終身學習的武器。
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年齡階段目標
年齡階段目標是根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來制定的,既體現學前兒童各個不同年齡之間的差異性,又體現了各個年齡之間的連續性。
幼兒園各年齡班科學教育的目標
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單元目標
(一)以時間為單元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
(二)以主題活動為單元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
1.以季節為主線建構主題活動單元的目標
2.以自然物或自然科學現象為主線建構主題活動單元的目標
3.以人的活動為主線建構主題活動的目標
四、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一般是指一次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在具體的科學教育活動中,目標是根據具體活動的情況來確定的,而且一般并不限于科學教育單個領域的教育目標。
第三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確定
理解:
(1)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依據
(2)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原則
一、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依據
要科學地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就必須研究兒童、研究社會、研究學科特點,從三方面的綜合信息中來確定。
(一)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心理學依據。
(二)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社會依據。
(三)確定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學科依據。
(一)心理依據——學前兒童認知特點的把握
(1)觀察能力的發展
(2)知覺發展的特點
(3)記憶發展的特點
(4)思維發展的特點
新兒童觀的具體內容
1、 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是稚嫩的個體,身心尚不完善
兒童觀
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兒童發展的需要是整體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必須促進兒童的全面、整體發展。科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兒童的認知發展,也要關注其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要以培養兒童真善美的完善人格為最終目的。
兒童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兒童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必須有年齡的層次性,即對不同年齡兒童提出不同層次的目標。
兒童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2 、兒童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擁有極強的無意識的學習能力。
給孩子一個支點,也許他將撬動世界!
3、兒童有兒童的心靈世界、興趣、需要、獨特的人格,有他們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4、兒童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5、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生命實體,有著獨特的身心結構,他們都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的影響而出現發展速度的不同和水平上的差異
6、兒童也是生成性的存在,兒童的一切都是成長中的、生成中的、面向未來的,對兒童的認識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不斷建構的過程
(二)社會依據
當代社會發展的特點:
信息時代已經到來。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培養適應現代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如何體現社會需要?
不應讓兒童被動地接受知識,而要激發兒童主動求知的欲望;不應片面追求兒童獲取知識的數量多少,而應該培養兒童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知識的能力。
應該面向全體兒童,以科技素養的早期培養為宗旨,以形成兒童對科學技術的基本的、積極的態度,重視發展兒童的適應能力、創造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等能力,引導兒童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注意力。
應培養兒童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的意識,以幫助兒童形成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初步的責任感。
(三)學科依據
學前兒童科學活動的特性:
1.教育內容的生成性
2.教育過程的探究性
3.教育組織方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4.學前兒童獲得廣泛的科學經驗
自然科學的學科特點:
知識的嚴密性
內容的廣泛性
方法的科學性
所謂科學的方法指的是實證的方法,自然科學強調實證的方法,強調通過實證和邏輯推理獲得新知識。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如何體現自然科學?
對科學含義的全面理解,即把科學知識、科學技能和方法、科學情感和態度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
對科學知識方面的目標,既要立足于讓兒童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體現科學活動的廣泛性,同時也要引導兒童注意知識間的連續性,為將來形成科學概念和構建科學知識體系打下基礎。
不僅注重兒童科學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兒童學科學的過程,以及在學科學過程中學習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對科學的情感、態度。
二、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表述
(一)教育目標表述的形式
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的表述形式多種多樣。若從主體看,主要有兩種方式:表述教師的行為和 表述幼兒的行為。
前者從教師的行為出發,說明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做什么,如“為幼兒提供……”“示范……的操作方法”。
后者從幼兒的角度,表述幼兒的行為變化,而表述幼兒的行為又分為: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以兒童具體的、可被觀察的行為變化的結果來設計目標,它指向的是通過教育活動兒童所發生的行為變化,目標設計中關注的是可觀察到的行為結果。
表現性目標
表現性目標不是事先規定兒童在完成某一學習活動后應該獲得的行為,而是指向每一個兒童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所具有的個性化的表現。
這種個性化的表現教師是無法準確預知的,但是它對兒童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展示又是有益的。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目標表述的要求
1. 具有可操作性,避免過于籠統、概括和抽象
從幼兒園目標體系來看,從低到高,各層次目標是越來越抽象、概括、籠統,作為最具體、最底層的教育活動目標,其特點就是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具體指導、調控教師的教學過程。
2. 要清晰、準確、可檢測,不能用活動的過程或方法來取代。
比較:科學活動“汽車滴滴滴”的目標:
在觀察、游戲的過程中你,幼兒把對汽車的興趣轉化為對汽車的好奇心。
通過觀察、游戲,幼兒能用比較的方法,根據大小、用途、顏色等標準對汽車分類。
3. 從統一的角度表述目標
在表述活動目標時,我們既可以從教師的角度確定活動目標,表述教師期望通過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取得的學習結果;也可以幼兒的學為出發點,指出幼兒的行為表現。
案例
中班科學活動“可愛的小雞”
1. 知道小雞是從蛋里孵化出來的;
2. 指導幼兒從頭到腳觀察小雞;
3. 畫出小雞的各種動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