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56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科學領域的內容,科學領域常用方法與途徑,科學領域教學活動設計,數學活動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知識結構
第一部分 科學活動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
1.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指南》科學部分的目標
目標1 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目標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目標3 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三個目標的關系
三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探究過程的不同方面。不能分別學習或單獨訓練。
特別是目標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一定是在有意義的情境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發現的。
科學探究
目標1 親近自然,喜歡探究
——首要/前提性目標
目標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重要/關鍵性目標
目標3 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
——載體/產物性目標
二、科學領域的內容
三、科學領域常用方法與途徑
方法:
環境創設
觀察
科學實驗
科學游戲
早期科學閱讀
測量
統計
社會實踐……
途徑:
生活活動
活動區活動
集體教學活動
戶外體育活動……
案例講解
《神奇的磁鐵》
實驗探究類活動設計
一、興趣導入
二、觀察發現問題、現象……
三、幼兒猜測,填寫記錄
四、動手實驗,交流討論,填寫實驗結論
五、師生共同驗證結論
六、總結收獲
1.演示-操作式 如:物體怎樣下落(大班)
1)教師演示、幼兒觀察
2)幼兒按教師演示的方法實驗
3)進一步觀察、發現
2.自由-引導式 即“瞎忙---探究---領悟”
1)出示材料、幼兒自由探索
2)交流
3)教師引導有目的探索
4)交流總結
3.猜想-驗證式: 如:沉浮(大班)
1)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做記錄)
2)提供材料、操作驗證
3)交流總結
4)遷移方法、繼續探索
科技制作類活動設計
“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
“兒童的科學就在他們身邊”
第二部分 數學活動
幼兒園里的兩個事例
例一:
5元錢買兩件“商品”,幼兒寫下“1+4=0”的算式。
例二:某大班初期的幼兒對于10以內的加減運算已經對答如流。
在一次測查中,研究者詢問該兒童:‘3+4=7’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他除了回答“表示3加上4就是7”之外,任憑怎樣提示,也不能舉出一件能夠用這個算式來表示的具體事情。
事例一中的幼兒理解了具體的數學關系,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卻不能將其歸納為一個抽象的數學問題,用抽象化的符號來表示具體的事情;
事例二中的幼兒能熟練的解答數學問題,卻不能將其還原為具體的問題——他不懂得抽象符號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結論:兩個幼兒都不能算是掌握了數學。
恩格斯關于數學的解釋: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
數學與一般自然科學的區別就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具體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抽象關系,即數、量、形等等。
數學與具體事物既有距離,又有密切的關系。
《綱要》中數學的目標是: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數學教育總目標應包含以下內容:
1、對周圍環境中事物的數量、形狀、時間和空間等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和游戲。
2、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獲得有關數、形、量、時間和空間等感性經驗,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3、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操作和探索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4、會正確使用數學活動材料,能按規則進行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指南》中數學活動年齡段目標
目標1 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目標2 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
目標3 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
這三條目標的共同點在哪里?
數學認知共同點----感知
目標1. 學習的態度、情感體驗。
目標2.3.重點突出感知與理解,從認知發展的角度提出的。
目標1. 體現了數學的有用、有趣、生動、好玩的價值取向。
目標2.3.的學習是在目標1這樣的價值取向的引領指導下進行的。
幼兒數學學習的思維特點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數學認知突顯了---生活中數學的重要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梳理與分析
1.在實際生活和真實情境中,通過發現和解決問題進行科學探究和數學學習,能讓幼兒感到科學和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2.幼兒的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常常相互關聯。兩個方面盡管各有其知識體系,但常常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助益。
3.幼兒的數學學習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
幼兒的數學學習是通過對具體事物和事物之間關系的不斷抽象概括來實現的。
結合生活經驗的數學活動能夠讓幼兒感到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4.幼兒的探究經驗和數學認知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幼兒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水平,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每一個活動后幼兒所獲得的發展不同。
數學認知領域目標的價值取向
強調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數學好玩有趣。
強調幼兒在真實情境中感知、理解和應用數學的能力的發展;
強調日常生活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和技能的同時注重幼兒的學習
品質的培養。
“學”與“教”的方式: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
《指南》科學領域的組成
二、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
1.集合概念的教育
2.數概念的教育
3.認識幾何形體
4.度量教學
5.認識時間、空間方位
集合概念的教育
1.分類
2.排序
3.區別“1”和“許多”
4.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數概念的教育
認識基數
認識序數
單雙數、相鄰數
10以內數的分解與組成
加減運算
(一)認識基數
小班:手口一致點數5以內的物體并說出總數;能按數目取5個以內的物體。
中班:點數10以內物體,按數取物并說出總數。學習數的守恒,認識數字,理解意義。
大班:初步認識量的守恒,能不受外形,擺放位置的干擾,基本保持量的守恒。
序數:表示集合元素次序的數,用“第幾”表示。
學會從不同方向(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確定物體的排列順序。
正確運用序數詞(第一只、第二只……第一排、第二排……)。
量的教育
1、內容是常見的、淺易的、生活中常接觸的。如大小、長短、輕重等。
2、幼兒用目測、身體感受、借助測量工具等方法獲得量的概念。如測量面積、長短等。
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臂長、小繩子、瓶子等)來測量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輕重等,或者用目測大小,步測遠近等。
認識幾何形體
小班: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中班:認識長方形、梯形、橢圓形。
大班:認識形體、球體。如正方體、圓柱體、長方體。
認識時間和空間方位
(一)時間
小班:知道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中班:昨天、今天、明天
大班:認識日歷,知道一星期有7天,今天星期幾,明天星期幾,昨天星期幾。
認識鐘表,學看半點、整點。
三、數學領域常用方法和實施途徑
(一)常用方法
操作法、游戲法、
比較法、尋找法、
講解演示法
(二)數學活動實施途徑
1.一日生活
2.區域活動
3.集體教學活動
4.其他領域教學活動
幼兒數學的學習開始于動作
四、數學活動教學設計
建議基本流程——難度逐漸加深、層次遞進
(1)導入
(2)示范引導游戲(操作)規則(教師示范、個別幼兒示范)
(3)集體練習操作材料(集體、小組、個別操作)
(4)游戲方式復習鞏固
幼兒園數學操作活動六要素——
1.目標:適宜、具體
2.材料:充分、三層次、多樣化
3.規則:體現教學要求、幼兒理解、靈活
4.形式:個別、小組、集體
5.指導:介紹、提出要求
6.評價:幼兒直接行為表現、活動結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