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幼兒園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任務指導原則PPT課件下載,主要包含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對象,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等,歡迎點擊下載。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 任務和指導原則
第一節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工具論——里德
里德對藝術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藝術看成是適應社會的人的個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認為人類的不幸主要溯源于個人自發創造力受到壓制,人格自然的生長受到阻撓。教育唯有運用藝術,才能擺脫這種狀況,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是說,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兒童自發創造力與人格自然地成長。
羅恩菲爾德把兒童的創作看作是他們感情、智慧、生理、知覺、社會性、美感及創造性的反映。從兒童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成長情況。
羅恩菲爾德強調創作過程,忽視創作結果,明確指出“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制作過程而非完成品。”
工具論
理論基礎: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和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
杜威曾經指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和兒童的成長,就是理想教育之所在。對于兒童的生長來說,一切科目知識都只處于從屬地位,它們是工具,它們所以服務于生長的各種要素,不是知識和傳聞的知識,而是兒童的自我實現。”
特點:強調美術教育的教育價值,將美術教育視為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手段,美術教育應與其它的教育手段和途徑相輔相成,以達成教育的一般目的。
本質論
觀點:美術教學應具有學科性、順序性,主張系統化的課程設計與指導方法,并且以學科的標準來評量兒童的學習成果。
代表人物:艾斯納和古力
理論基礎: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育理論
特點:強調學科為中心,倡導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 主張實現美術學科自身的價值,即強調美術教育本質性價值。
本質論——艾斯納
艾斯納強調美術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對個人經驗的獨特貢獻;美術能力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學習和教育的結果。
美術教學的領域應包括三方面:美術創作、美術批評和美術史。要有系統化的連續性課程設計。
DBAE可以“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具有美術和制作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對美術品和其他物體中的美有所反應。”
美術技法論
特點:以師帶徒、技法世代相傳,重美術技法的掌握和發展,此外無其它追求。
發展:學校美術教育普及之前,美術技法論流行并占主導。
19世紀,特別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
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影響。幼兒的作業課
利弊:技能學習不可忽視;狹隘與單一
感官教育論
特點:以圖畫和手工訓練幼兒感覺和肌肉運動,通過讓幼兒畫物體的形狀、用泥捏物體模型對幼兒實施感官教育。
代表人物:比利時的德克羅利和意大利的蒙臺梭利,后者
甚至反對兒童自由繪畫,認為“教繪畫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讓兒童完全自由,而是通過訓練手,為他提供自然發展的工具。”
利弊:美術活動確實可以促進兒童感官功能的發展;狹隘
社會本位論
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對造型藝術提出了各種要求,并且使造型藝術受到深刻的影響。
圖畫的內容和思想是圖畫教學的中心問題。
反對未來派,提倡寫生和寫實,要求把握最主要和最典型的東西。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及目的
教育就是培養人的活動。對0-6歲的兒童所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活動,就是學前兒童教育。
教育包含了不同的育人內容、途徑,它可以各種內容領域的教育來實現,例如:科學教育、藝術教育、語言教育、健康教育等。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是其中一個分支,是借助美術這一學科來實現培養目的的。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及目的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可以有兩種情況:
1、對單純的、自然地兒童美術活動進行認識、指導,使之成為能夠促進學前兒童健康和諧發展的活動。
案例:
孩子們在畫草地的時候,雖然有感性認識,也有一些想法,當往往不知道該怎么畫才好,這時教師就指導孩子裝飾草地,把大塊的白紙用彩筆一筆一筆地畫上草,少留空白,畫滿小草。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及目的
2、從學前兒童教育需要出發,以美術為平臺、手段,促進學前兒童健康和諧發展的活動。
案例:
為了讓小朋友學會蓋被子,老師設計了”我給娃娃蓋被子“的主題美術活動。活動的開始是老師利用毛絨玩具小鴨子引出的——小鴨子這幾天沒到幼兒園來,是因為沒有蓋好被子著涼、發燒了,為了早日來幼兒園,想讓小朋友教它怎么蓋被子。老師想知道我們班所有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會自己蓋被子,但是沒有那么多的玩具,怎么辦?引導孩子們想辦法。孩子們想出自己畫娃娃,剪下來,并用小手絹當被子給小娃娃蓋上。
三、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任務
(一)使學前兒童喜愛美術活動,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能促使兒童積極主動地投身美術活動,這樣的活動才會對兒童產生影響,從而促進兒童發展。
美術教育能夠達到讓孩子們喜愛美術活動是最為基本的要求。
孩子們對什么美術活動感興趣呢?
1、學前兒童具有探索欲望,總會對新奇的美術工具、材料表現手法好奇,愿意嘗試。
三、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任務
2、美術活動還要有兒童表達、操作的空間。自由、寬松的環境是孩子們的最愛。
3、美術活動的生活化、游戲化也是孩子們能夠產生興趣的重要方面。
總之,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應該是能夠滿足兒童的好奇、好動、好自主等特點的綜合性活動。
(二)豐富學前兒童美術實踐經驗,建立初步的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簡單來講是一種審美價值觀,是審美的判斷與評價。對于學前兒童建立初步的審美意識,美術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三、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任務
例如,法國的美術教學大綱在幼兒園階段規定要有“為構造藝術作品所需要的各種實踐。引導兒童觀察、觸摸、制作并完成。
(三)發揮美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學前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美術活動可以幫助兒童個性情感獲得有序化釋放。
總之,要營造一個寬松、舒適、自由、開放的環境,讓兒童去創造、表現、探索、發揮,從而實現情感調節,進而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節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一、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對象
美育是教育的分支,美術教育自然也成為美育的組成部分。
美術教育既不是簡單的美術技巧的訓練,也不是審美知識的灌輸。具體來說,是在美術活動時盡量考慮教育因素,在教育兒童時一定要著眼于美術活動。
什么是美術活動中的教育性因素?
1、操作性因素
2、游戲因素
3、創造因素
一、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對象
4、生活因素
5、藝術因素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一)恰當適度地處理操作因素與藝術因素的關系
兒童喜歡美術活動中對工具的操作,那么,是不是說孩子們可以隨意操作而不講求方法呢?又應該怎么體現審美呢?
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肯定要注重操作的,但教師在操作方法上也應該給予適當的指導,為兒童今后的自由創作、表現奠定基礎。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只有經過指導的美術活動才具有審美性、藝術性、操作方法的指導對于兒童繪畫活動的展開十分重要。
結論:只有簡單的教育學,才會有豐富的藝術創造與表現。要有指導的開展美術活動,而且指導必須得當。
基本技法的學習還需要因人而異,切不可強迫孩子或者“一刀切”。
如果孩子不接受指導,那是指導出了問題,而不是孩子不需要。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二)突出游戲因素和生活因素的地位
沒有生活和游戲因素的美術活動,不能稱為真正的學前兒童美術活動。
單純依靠美術技巧的訓練是不能完成審美教育任務的,況且,生活和游戲也蘊藏著審美教育的因素,把生活與游戲融入到美術活動中,美術教育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由上述案例可知,作為美術教師,要善于從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提煉繪畫題材,再將美術的繪畫語言與之有機的結合。
因此,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活動必須是綜合的,融游戲、生活、美術為一體的。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三)強調創造因素的作用
兒童在美術活動中運用自己的符號系統來反映生活印象,表達思想認識,宣泄情感體驗。這些創造的背后隱藏著兒童認識、情感的發展,表面看是一幅圖畫,實際上畫里表現了兒童純真的內心。
案例: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
案例說明,美術活動可以增強兒童心理活動的有意性,他們的美術活動也是有一定目的追求的。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指導原則
作為教師應該了解美術活動的這種特性,注重透過兒童的作品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從而對兒童加以引導、啟發與鼓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