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方法之測量PPT課件這個PPT共66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溫度,溫度的測量工具,測量,信息交流,科學游戲,早期科學閱讀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五節 測量
一、測量的涵義
測量是指用量具或儀器來測定物體的尺寸、角度、幾何形狀或表面相互位置的過程的總稱,也包括用儀表來測定各種物理量的過程。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測量是指通過觀察或運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初級的測定。
包括:長度測量、重量測量、體積測量。
具體說,測量包括測量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粗細、輕重等內容。
測量的結構成分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測量的客體,即被測量的量;
測量的物質手段,它既可以是人為設計制作的儀器和工具,也可以是自然給出的對象和過程;
實驗者或認識的主題,他進行著帶有確定目的的測量。
測量的方式和方法,它是借助于測量儀器完成的實際動作與操作的總和,同時也包含著一定的邏輯和計算程序;
測量的結果,它是借助于相應的名稱或符合所表達的被命名的數。
二、測量的類型
(一)觀察測量
指通過眼睛、手等感官的觀察來測量物體。
如,目測物體的大小、粗細、長短等;用手來測量水的溫度;用手掂量物體的輕重等。
這種直觀感知的測量一般用于特征比較明顯的認識對象,如幼兒憑觀察就可得出哪個物體大、哪個小的結論。
所以,如兩個物體的特征不明顯,就無法用觀察測量,如兩盆溫度差異不大的水,幼兒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
(二)非正式量具測量
也稱自然測量,指不采用通用、標準的量具,而是運用一些自然物,如木棍、積木、繩子、手指、手臂、步長等作為量具,對物體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
幼兒階段,由于幼兒年齡小,對掌握標準的計量單位有困難,所以多用非正式量具進行測量。如,讓幼兒用手指量一量小樹長高了多少等。
可以使幼兒在避免測量單位帶來困難的前提下,掌握測量的基本知識。
在測量長度時,要將測量工具與被測物體對齊、放平;而若用不同的量具測量,結果會不一樣。
(三)正式測量
指以通用的標準量具對物體進行測量。
適合幼兒使用的測量工具主要有尺、天平、溫度計、鐘表、秤等。
通過對正式測量工具的操作和使用,可以使幼兒懂得這些量具的作用,初步了解時空等概念性較強的知識。
如,讓幼兒用溫度計測量三盆不同溫度的熱水,若用觀察測量很難測出,使用溫度計,即使幼兒讀不懂溫度計的數字,觀察水銀柱升高降低,也可知道三盤水之間的水溫差異啦!
三、測量活動的指導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測量包括:
測量物體的長度、高低、粗細、厚薄、寬窄;
測量物體的輕重;
測量物體的溫度等。
(一)進行測量活動,重在培養幼兒的測量意識
例,兩小兒比賽誰跳的遠,但究竟誰更遠,沒有測量,便不曾知曉。但這證明幼兒已開始建構測量概念。
所以,要讓幼兒從小樹立應有的測量意識,特別是培養幼兒用量具對物體進行測量的意識,它是讓幼兒更精確細致的認識事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幫助幼兒學習運用非正式量具進行測量的方法
皮亞杰認為,量和數具有同構性,但是兒童對量的認識要晚于對數的認識。測量的技能要到8—11歲才完全發展。
中班以前兒童的測量只是通過感知來比較量的差異,中班以后,兒童才有可能學習用工具測量(非正式量具)。
幼兒運用測量的方法晚于分類。
幼兒學習測量,首先從直接比較兩個并列的物體入手,然后讓他們按照有刻度的標準單位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大致到了5歲半時,可用天平。
(三)用正式量具測量時,量具要精確
教師不可以幼兒年齡尚小,還不完全識別計量單位為借口,而讓幼兒使用不精確的量具。
幼兒用的量具要經常進行校正,才能保證它的標準性,如天平秤等。
第六節 信息交流
一、信息交流的涵義
二、信息交流的類型
三、信息交流活動的指導
一、信息交流的涵義
信息交流是指幼兒將所獲得的有關周圍環境的信息,以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形式來進行表達和交換。
在幼兒學科學的活動中,幼兒通過各種方法,獲得了大量的有關客觀世界的豐富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感受,需要以各種方式(手勢、動作、語言和圖像)向老師、同伴、家長表達、傳遞自己的感受,告知觀察周圍世界的過程和結果,提出疑問,抒發愉悅、驚奇等情緒,和同伴分享,評價別人的科學探索的結果等。
信息交流對幼兒的作用:
幼兒通過信息交流,使感知周圍世界的第一印象在腦中形成的表象,又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可使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更清晰,也有助于幼兒語言的發展;
既促進了幼兒和幼兒之間的交往,也使師生之間得到溝通;
也使教師及時了解了幼兒的學習情況,使教學及時得到了反饋。
二、信息交流的類型
幼兒年齡尚小,雖處在語言迅速發展的時期,但,面對豐富的自然界,卻難以完全用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
所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信息交流的類型,除了運用語言的方式以外,還運用手勢、動作、表情及圖像記錄等非語言方式進行。
(一)語言的方式
信息交流中語言的方式包括描述和討論:
描述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用語言向同伴或成人講述自己在科學探索中的發現、疑問等。
討論是指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成人之間通過口頭語言,表達、交流自己在科學探索中的發現。
幼兒通過語言的描述與討論,既可以向同伴、教師表達自己的各種發現、疑問、想法,還可以交流自己使用了什么方法進行科學探索、科學探索的過程,以及從中感受的情緒體驗等。
如“你猜為什么”“我看到了~”“我喜歡~”
(二)非語言的方式
圖像記錄
是指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后,用各種不同方式,如數字、表格、繪畫等方式記下他們的發現、認識及感受與體驗。
圖像記錄包括:
對探究內容的記錄,如,動植物特征、生長記錄、四季特征記錄、氣象記錄 、參觀旅行記錄;
觀察實驗過程、結果的記錄;
觀察、實驗等探究方法、探究工具的記錄。如用放大鏡觀察昆蟲時記錄了放大鏡等。
在以圖像記錄進行信息交流的方法中,還有一種,即指導幼兒采用各種自然材料(如秫秸、麥稈、果核、貝殼、樹葉、羽毛、石頭、瓜子殼等)以及一些廢舊材料(如木塊、包裝紙、破乒乓球、廢塑料盒等)制作一些簡單的科學玩具或自然界物體的形象,如,青椒青蛙,螺螄殼小雞、塑料盒卡車、乒乓球熊貓等。
通過圖像記錄進行信息交流,可培養幼兒觀察周圍的興趣,使幼兒獲得清晰的、深刻的印象,提高幼兒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觀察的能力,也為教師總結科學教育經驗、開展幼兒科學學教育研究提供依據和材料。
2、手勢、動作、表情
當幼兒在科學探索中遇到一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物體或現象,或情緒特別好或者驚異等情況時,常常用手勢、動作、表情來進行交流。
如,一幼兒說:“幼兒園中的南瓜有這么大(用手勢表示)。”
又如,幼兒嘗到酸味后,臉上露出的尷尬表情。
三、信息交流活動的指導
(一)語言方式的指導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應關注三類語言的發展:
接收性語言指聽到的可理解的詞語;
表達性語言指用于交流詞語的語言;
語義性語言指不僅理解了詞的意義,而且能恰當的使用這個詞。
首先,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描述、討論的機會,及時鼓勵幼兒用語言表達所獲信息。
其次,指導幼兒學習用簡單明確的語言表達、描述有關科學的發現。培養幼兒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正確的運用詞語;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正確的發音。
(二)圖像記錄方式的指導
1、要在幼兒獲得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
2、圖像記錄的形式可多樣
3、圖像記錄方法的適用性
讓幼兒在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時,用各種不同方式記錄下他們的探究過程、發現,以及感受和體驗,是幼兒得出探究的結論、分享和交流的基礎。
從記錄內容的連續性來看,可做連續性的觀察記錄,如“種子發芽”;也可做單獨的、個別性的觀察記錄,如“秋天的樹林”。
圖像的記錄方式還可用表格、數字、符號、形象、曲線等方式記錄幼兒的發現于認識。
幼兒做記錄后,應讓幼兒自己說明記錄的內容,教師也可在幼兒的記錄上做簡短的說明,以使記錄更明白易懂,并具保存價值。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圖像記錄的條件,如紙張、畫筆等,給予幼兒一定的機會和時間進行記錄。
因為圖像記錄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技能,因此,宜在中、大班進行。
圖像記錄中經常運用曲線、圖表、符號等方式,究竟如何選擇,來源于經驗的積累。
第七節 科學游戲
一、科學游戲的涵義
二、科學游戲的類型
三、科學游戲的選編與指導
一、科學游戲的涵義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游戲,即科學游戲,是指運用自然物質材料和有關的圖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進行帶有游戲性質的操作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自然材料包括水、石、沙、土、竹、木、樹葉、貝殼、果實等。
科學游戲或寓科學內容于游戲之中,或將自然材料作為玩具,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豐富科學經驗,還可以復習鞏固已獲得的知識,更可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和欲望,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等。
二、科學游戲的類型
(一)根據科學游戲利用的材料分
1、利用實物進行的游戲
這是一種利用自然物等實物進行的游戲,通過對自然物的接觸,了解自然物的特性。
如,“水果、蔬菜分類”游戲;
又如,“影子游戲”,可做手影游戲,也可做“踩影子”游戲。
2、利用圖片進行的游戲
是一種利用反應科學內容的小圖片進行的游戲。
是在幼兒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利用圖片幫助幼兒交流鞏固,也幫其了解事物的一些主要特征。
(1)配對游戲
(2)接龍游戲
(3)拼圖游戲
(4)看圖識物游戲
(5)看圖辨物游戲
配對游戲是將繪有科學內容的各種小圖片分發給幼兒,游戲雙方(或多方)的圖片內容都有一定的聯系。
由一人先出示一張圖片,另一人與之內容相關的“對子”對上。
如,“給小動物找耳朵”
配對的范圍包括:事物的名稱、特征、功用習性等。
接龍游戲有兩種:
一種是把一張狹長的卡片折成對等的兩部分,在兩部分上各繪制一種物體的一半,另一半繪制在另一張卡片上。每個幼兒拿著若干張這樣的卡片,要求幼兒找到物體的另一半接上,如此,可形成一條“長龍”。P104
另一種是可按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接成長龍。如,在卡片上分別繪上卵-蝌蚪長后腿-長前腿-尾巴消失-青蛙,讓幼兒按順序接上。也可按動物的事物習性配對接龍,如熊貓吃竹、貓吃魚等。或按歸類接龍,如從許多物體中分成文具類、餐具類等。
拼圖游戲是把繪有科學內容的整幅圖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游戲時將部分拼成整體。
小班可將一幅圖片分割成兩部分拼上即可
中班可將一幅圖片分成多部分,畫面也可復雜些
大班,可將兩副以上的圖片按同樣的規則分割,然后混在一起讓幼兒拼起來。如,將春、夏兩幅景色圖片混在一起,讓幼兒分別拼好。
看圖識物游戲只要有圖畫即可,進行時簡單方便,形式也可多樣。
如“找相同”游戲,是在一幅畫著許多形似物體的畫面上,讓幼兒找出兩個或幾個完全相同的物體。
也可在重疊的畫面上找出所有的動植物、生活用品等。
還可只畫出物體的局部,讓幼兒通過局部來判斷整體,如“什么部位可以吃”的游戲。
看圖辨物游戲也成找錯改錯游戲,是指有意在一幅畫面上出現若干違反科學性的錯誤,讓幼兒通過觀察、辨認,找出錯誤所在,并用語言加以糾正。
如在冬季的畫面上,池塘里游著小蝌蚪;又如,電視機有畫面,卻未插上電源插頭。
根據幼兒的年齡,考慮難易程度。
3、利用科技玩具進行的游戲
這一類游戲是幼兒利用電控、聲控、慣性、磁控等科技玩具進行的游戲,指玩與探索自然科學結合起來,以獲取科學經驗,培養能力與興趣。
科技玩具主要有如下幾種:
(1)發條(機械玩具)玩具:如發條小汽車、小飛機等。
(2)慣性玩具:如慣性小汽車、小鵝等。
(3)電動玩具:如會拍照的小熊碰碰船等。
(4)聲控玩具:如音樂盒發出優美的樂曲,小電話發出鈴聲和音樂聲等。
(5)光控玩具:如電光沖鋒槍、警車、救火車等。
(6)遙控玩具:如遙控小汽車
(7)電子玩具:如電子游戲機,微電腦玩具機器人、變形金剛等。
4、口頭游戲
口頭游戲是在幼兒具有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脫離實物和圖片,運用口頭語言進行的游戲。
如“誰在水中游”“季節問答”“開水果店”(玩具店、家具店…)等;
5、情境游戲
情境游戲是由教師提出某個科學方面的問題,并以圖畫、玩具等替代物及音樂等各種手段設計出特定的場景,讓幼兒設想身臨其境時的正確做法。
如,火災的情境,旁邊有水、毛巾、棉被、門、窗等多種替代物,怎樣保護自己。
6、多媒體互動游戲
多媒體互動游戲是利用多媒體軟件進行學習科學活動的一種游戲。
這種游戲可讓幼兒通過操作軟件,借助軟件中展現的畫面內容來學習科學。
如,在一個活動室內,有小羊、小猴、小兔、小鹿、小狗等動物,大家在地上發現了一塊香蕉皮,于是就是開始找是誰丟的。幼兒通過用鼠標點觸畫面相應的內容,找出答案。
此游戲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并能自己一個人玩。
(二)根據科學游戲的作用分
1、感知游戲
指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要以實物或自然物為材料開展的游戲。
如,“聽聽誰在叫”“摸箱”。
小中班運用較多
2、分類游戲
指幼兒根據物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區別分類的游戲。
物體的形狀、顏色、用途、材料、質地,事物的生長變化規律,生活習性,與人們的關系等都可作為分類的依據。如“新車出廠”。
在中大班運用較多。
三、科學游戲的選編與指導
應遵循一般游戲的要求,也有其特殊之處:
注意游戲的科學性、趣味性、活動性、規則性。
讓幼兒有充分活動的機會,師生共同游戲。
第八節 早期科學閱讀
一、早期科學閱讀的涵義
二、早期科學閱讀的類型
三、早期科學閱讀的選擇與指導
一、早期科學閱讀的涵義
早期閱讀是指為幼兒提供閱讀圖書的經驗,還包括早期識字和早期書寫的經驗。
早期科學閱讀是指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
有利于擴展和豐富幼兒的科學經驗,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幼兒學習科學,幫助幼兒理解科學概念;還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在已有的科學經驗的基礎上,產生豐富的科學幻想,從而提高幼兒的創造潛力。
二、早期兒科學閱讀的類型
(一)科學詩
(二)科學童話
(三)科學故事
(四)謎語
(五)科普畫冊
(六)錄像與CD-Roms
科學詩以向幼兒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是科學內容與詩歌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兒童的科學詩的種類繁多,有科學敘事詩、科學抒情詩、科學兒歌或科學歌謠等。
如,詩歌《云彩和風》P109
科學童話又稱知識童話、自然童話。它是用童話的藝術形式向幼兒傳授科學知識,達到童話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一種方法。
科學童話的內容較淺顯,情節結構安排也較單純、簡明。
擬人化手法是科學童話在藝術表現上常用的手法。
如,《蚯蚓的日記》,《魔法奶奶的電話》P109
科學故事是科學內容和故事形式相結合的產物。它把科學技術上的發現、發明及發展,常見自然現象的科學道理,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或其他物體的特征、性能等知識融于有人物、情節的故事之中。
科學故事主要有科學生活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科學家的故事等。
如,《少年伽利略》,《在上海》。P110
謎語是通過隱喻和暗示,提供某些根據和線索供人猜測的一種隱語。
科學教育中的謎語主要以具體的自然物體和某種現象為謎底,通過對該物體或現象特點的具體形象的描繪,影射謎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如,謎語《鵝》,《獅子》。P111
科普畫冊,通過簡單的有關科學內容的畫面,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科普畫冊因其圖文并茂而深受幼兒喜歡。
如,《幼兒知識百科》《大眼睛看世界》等。
無論是詩歌、科學童話,還是科學故事,都應配有彩色的圖畫頁面。
錄像和CD-Roms都是以動態的畫面向幼兒展示科學內容的一種方式。能比書本更生動的為幼兒提供大量的信息。
如,一個錄像能展現蝸牛移動的細節,也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展示一種動物或植物的生命周期現象。
三、早期科學閱讀的選擇與指導
(一)選擇適合的早期科學閱讀材料
首先考慮內容的針對性,應能結合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需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早期科學閱讀的作品應圍繞一個科學現象或概念展開其情節,避免內容松散,或內容龐雜,使幼兒能對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還要對圖書本身進行考察,包括紙張、畫面的形象、顏色、印刷質量等。供幼兒使用的,應是大畫面(最好是實物照片)、色彩鮮艷、文字少而淺顯的、主題突出、印刷及紙張質量好的。
(二)結合運用早期科學閱讀的內容
可結合主題活動,讓幼兒接觸一些與主題相關,但又超越主題要求之外的、非常廣泛的背景。如,在《物體的相同與不同》的主題活動中,提供了圖書《安·莫里斯的帽子、帽子、帽子》,書中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帽子,就可強化“物體是如何的相同與不同”
也可在“圖書角”“閱讀角”“科學閱讀區”等場所放置一些早期科學閱讀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和閱讀。
(三)師生共同閱讀
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法與幼兒一起閱讀圖書,熟悉理解圖書的大致內容。
在幼兒對內容有大致的把握后,教師可鼓勵幼兒將主要內容總結、歸納,結合圖書的難點進行必要的指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