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領域的實施PPT課件這個PPT共3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發展歷程,課程選擇,階段目標,方法原則,存在問題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社會領域”的實施
“社會領域”的實施及策略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1951年7月
《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 1956年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1981年10月
《幼兒園工作規程》1989年試行,1996年實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001年7月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暫行教學綱要(草案)》1951年7月
新中國成立初期幼兒園德育的目標更多地體現了一些政治色彩,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德育要求涉及較少 。
第一個條件是培養幼兒的集體主義精神,讓幼兒很好地過集體生活、遵守規則、敬愛父母、尊長,團結同學,彼此互助。
第二個條件是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思想,讓幼兒愛國旗、國歌、首都、人民領袖、人民解放軍和志愿軍、兄弟民族等。
第三個條件是培養幼兒以勞動為中心的愛勞動、愛人民、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的國民公德。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 1956年
對德育的任務做了一些調整,明確提出幼兒園“培養兒童有組織的行為是全部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基礎”,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幼兒互助友好的關系、熱愛勞動的意識以及熱愛祖國的品質,其中“熱愛祖國”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中心環節。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1981年10月
《綱要》在分析了幼兒的情感、意志、個性等方面的特點之后,提出了德育的具體任務:“向幼兒進行初步的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培養他們團結、友愛、誠實、勇敢、克服困難、有禮貌、守紀律等優良品德、文明行為和活潑開朗的性格。”同時,《綱要》還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班的特點把這一總目標進行了具體化。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工作規程》1989年試行,1996年實行
《規程》確定了德育的總體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一、發展歷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001年7月
新《綱要》提出社會領域的目標是:“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一、發展歷程
新《綱要》將潛移默化作為社會教育的首要特點,進一
步強化了社會教育與其他領域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的區別。
新《綱要》特別強調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滲
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還要創設
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同時
把幼兒與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為其社會性發展
的重要資源。新《綱要》充分認識到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
復雜性和長期性,要求實現幼兒園、家庭、社區的協調與
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
國幼教工作者對社會領域課程認識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二、課程選擇
為什么要選擇“社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
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的范圍?
社會領域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
二、課程選擇
為什么要選擇“社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的環境,另一類是“人”的環境。“物”的環境稱為“自然”,“人”的環境稱為“社會”。
認識“物”——自然領域
認識“人”——社會領域
二、課程選擇
選擇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的范圍?
歷史、倫理、地理、經濟、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
1.社會學的知識:如社會機構、社會角色、人際關系,社區、社會變遷,民族、社會制度等。
2.倫理學的知識:如基本的倫理關系,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等。
3.地理學的知識:如行政區劃、國家、世界等。
4.經濟學的知識:如商品、貨幣,價格、買賣,勞動與利益等。
5.文化學的知識:如風俗習慣、民間文化、藝術樣式等。
6.心理學的知識:如對自我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各種態度及情感、人的行為等。
7.歷史學的知識:如人類生活的演進,民族、國家的發展,社區的發展等。
二、課程選擇
社會領域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
1.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的目標(5條)
2.社會
社會現實是選擇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內容的基礎依據。
社會的發展、變化也是課程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
有害的垃圾
3.幼兒的發展
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的能力,制約著幼園社會領域
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幼兒的經驗和發展,不是籠統的,而是具體的,具有一定
結構的,在選擇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內容時,應考慮到這種結構,考慮到幼兒教育和發展的不同側面。
托班-名字
三、階段目標
領域總目標:
一、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
同情心。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四、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
責任感。
五、愛父母長輩、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三、階段目標
每個年齡段課程目標根據《綱要》總目標歸為四大類
1.自信心培養
2.人際交往
3.行為規則
4.民俗文化
三、階段目標
小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的性別,年齡和姓名,知道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
2.不好哭,不怕生,保持愉快的情緒;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尋求幫助。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幫助或告訴別人。
二、人際交往
1.知道班級中同伴的姓名、性別,會辨別生人。
2.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戲;在許多客人面前仍能愉快地游戲、玩耍、交談。我愛打滑梯
3.遇到糾紛時,不打人、不罵人,試圖講道理;體驗與老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
三、行為規則
1.了解集體生活中的基本規則,知道一日生活中主要環節的要求。
2.不受冷、熱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堅持天天上幼兒園。金真慧
3.愿意和他人分享游戲材料,不干擾妨礙別人游戲活動;游戲開始結束時,能按要求擺放和收拾玩具材料。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幼兒園、家庭、社會周圍環境,喜歡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2.了解為自己服務和幫助自己的人,尊重他們的勞動。
三、階段目標
小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愿意表現對游戲、活動選擇的喜好。如何整理玩具
2.樂意在吃飯、睡覺、做操、學習等方面表現自己,愿意做自己會做的事自己吃飯。
二、人際交往
1.會運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禮貌用語,主動問候、招呼小朋友。
2.能聽懂成人的指令性語言,并按指令行動。
3.知道做客的要求,不亂翻別人家的東西。
三、行為規則
1.愿意按“三輕”的要求游戲、活動,知道不妨礙別人。
2.理解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教師發出的規則性信號,并按要求執行。
四、民俗文化
1.在過新年、慶六一等活動中,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鞓妨?br />三、階段目標
中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和自己完全一樣,喜歡自己的長相。愿意用自己的特殊才能為大家服務。
2.知道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需要以及情感。
3.感受與了解周圍環境的變化,并能很快適應。打針
二、人際交往
1.喜歡和同伴共同游戲。
2.主動與認識的人打招呼,愿意與人聊天、交談。
3.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語言提示、商量等)表達自己的需要與想法。
三、行為規則
1.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交談,不隨意插嘴。
2.知道不能把集體的或他人的東西帶回家占為已有。
四、民俗文化
1.感知與了解自己的生活與他人勞動的關系,感激勞動者,尊重和愛戴他們。
2.認識并喜歡家鄉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環境,了解中國最著名的風景名勝,感受其中的美。
3.認識并尊敬國旗,參加幼兒園的升旗活動。
三、階段目標
中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愿意動腦筋想辦法,自己嘗試解決。
2.對勞動有興趣,愿意為同伴和集體服務,能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參加各種活動,對完成任務有信心。我來幫助你
二、人際交往
1.關心弱小同伴和有困難的人,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2.愿意與父母或成人交談,與人交往不膽怯,樂意參加參觀、散步等活動。
三、行為規則
1.了解簡單的公共規則,并自覺遵守。
2.在繪畫、閱讀活動中,努力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
3.努力遵守集體活動的各項規則。
四、民俗文化
1.在主要的節日活動中,體驗節日的歡樂氣氛,能用繪畫、制作等表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家鄉獨特的傳統民俗和民間工藝、特產,有求知和學習的愿望。
三、階段目標
大班上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與別人相同和不同之處,對自己
的優點和進步感到自豪和光榮。
2.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改正的愿望和行動。
3.不害怕環境的變化,在新環境中能自己照顧自己。
二、人際交往
1.主動準確使用禮貌用語。
2.有禮貌的與周圍熟悉的人打招呼、談話。李卓森交接圖書
3.知道接待客人的方法,主動與客人聊天。
三、行為規則
1.愿意聽從成人和同伴勸告,不做危險的事。
2.熟悉有關安全、交通、環保的標記,愿意按標記的提示行動。
3.會一同輪流、合作、交換、等待等方法與同伴游戲。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感激他們的勞動付出,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2.關注家鄉的新成就,為家鄉的變化而自豪。
3.知道中國的首都是北京,認識并尊重國徽,會唱國歌,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三、階段目標
大班下學期
一、自信心培養
1.熱愛勞動,有責任心,在勞動過程中有始有終的做完每件事。
2.愿意接受有難度的任務,嘗試新活動
3.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氣餒,敢于不斷嘗
二、人際交往
1.主動帶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戲,體驗大帶小的快樂。
2.愿意與眾多的同伴合作游戲,有一定的堅持性。
3.能友善的對待外國友人,禮貌地與他們交流。
三、行為規則
1.會根據需要自己制定區域游戲的規則,并制作相應的提醒標記。
2.有環境保護的意識,當發現不當的行為舉止時,敢于勸阻。
環境主題
四、民俗文化
1.了解傳統民間節日的由來和慶賀方式,喜歡民俗習慣。
2.了解江蘇著名的民間工藝,萌發對民間工藝的興趣。
3.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尊重少數民族。
三、階段目標
社會教育具體活動目標確定的注意事項
1.要參照總目標,特別是年齡階段目標制定具體活動目標;
2.每個活動應包含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等三個內容的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但對幼兒來講,重點是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一方面社會行為比較具體直觀,另一方面社會行為是指最終的目標和結果,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性格,發展和諧的個性;
3.避免空洞的說教,目標應具體到具體的行為。
四、指導方法和原則
社會領域指導方法
一般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育方法: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
(二)以直接知覺為主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
(四)以行為評價為主的教育方法
特殊方法:
(一)榜樣示范法
(二)角色扮演法
(三)移情訓練
四、指導方法和原則
正面教育的原則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則,其核心是在尊重
的前提下對幼兒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對幼兒的行為作出
補充和修正,在維護幼兒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滲透課
程的要求。
1.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
2.積極的環境。
3.縱向比較而不是橫向比較。
4.行動和言語相互強化。
四、指導方法和原則
生活教育的原則
社會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
活,并且為了日常生活而進行的。
于細節處著緊用力
長期一貫的堅持
五、存在問題
1.過于知識化
社會領域的培養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然而,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則過于注重知識的教育而忽視行為的養成。
一方面,教給孩子們許多道德品質方面的知識,孩子們也能繪聲繪色地講解許 多包含行為規范、為人處事道理的故事,
而另一方面,孩子們在行為中則多表現出任性、自私、爭搶、不懂禮 貌、不分是非等不良習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只講知識,忽視操行,以知識代替行為養成。
活動一 :無聲的愛(大班)
活動目標:
1.了解聾啞人的交流方式,學習簡單的手語。
2.引導幼兒平等地看待聾啞人,激發幼兒關愛殘疾人的情感。
活動過程:
1.游戲:教師做手語,請幼兒猜。
2.引導幼兒嘗試用手勢來表達(請個別幼兒展示)。
3.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什么
人主要依靠手語來和別人交流?
4.觀看聾啞學生學習的課件。
活動二: 愛心手語(大班)
活動目標
1.了解聾啞殘疾人的困難,樂于去關愛聾啞人。
2.通過手的不同動作表達多種情感,感知聾啞人的非語言交往和表達方式。
3.初步學習簡單的手語,并嘗試用手語與聾啞人交流。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故事,引出活動。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聾啞人會遇到的困難及手語的作用并提問:
(1)聾啞人在生活中會遇到什么困難?他們是怎樣進行交流的呢?
(2)手語有什么用?(使幼兒明白:聾啞人打手語,就和我們說話一樣,能表達自己的意思,能互相交流)
五、存在問題
2.要選擇適宜貼切的內容。
其一,與目標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內容必須刪除;
其二,所選內容應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內,既以幼兒的心
理水平為基礎,又有發展性;
其三,所選內容要有啟發性,能鍛煉幼兒的思維、
啟迪幼兒的心靈。
五、存在問題
3.以適宜幼兒的發展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
在教育中抓住一切社會教育的契機是對幼兒園教
師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現實生活, 在生活事件、生
活活動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讓幼兒練習、實
踐, 只有這種結合現實生活的社會教育才能真正取得
成效。社會教育強調幼兒在做中學, 通過真實的體驗
來學習”。
社會教育設計、評價、組織與實施的注意事項
1.設計的目標要突出具體性的教育與養成;
2.設計的進程要具體可行,便于觀察、討論,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便于幼兒學習掌握;
3.設計的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符合幼兒的生活實際,符合幼兒的要求,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調動幼兒的興趣;
4.組織實施的方法要以游戲活動為主,注意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兒童的綜合素質培養;
5.組織實施要把教學活動和自由活動相結合,社會教育應以自由活動為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情感和行為,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6.社會教育的效果要看幼兒長遠發展,所以評價時要慎重,要考慮常規的評價標準,更要考慮活動的設計、組織與實施能否為幼兒理解接受,能否真正深入內心;是否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