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會戲曲PPT課件這個PPT共2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了解京劇行當的分類以及表演特點,欣賞《生旦凈丑薈精粹》,進一步準確把握各行當演唱特點。京劇 (中國戲劇藝術(國粹的典型代表))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藝術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
,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于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于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于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并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征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后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3]
演繹道具編輯
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8]
舞臺道具
傳統戲曲舞臺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臺、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劇目介紹
《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
《霸王別姬》
黃梅戲
源于民間歌舞
山野村夫的勞動之歌,婦孺皆知的里巷歌謠,燈會社火之中的歡歌勁舞,是黃梅戲活潑的源頭
1.花腔的藝術特點
花腔的藝術特點體現在調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達意的質樸化、節奏律動的舞蹈化、旋律線條的口語化、唱詞結構的襯字(詞)化等方面。
二、語言
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北方方言語系的江淮官話。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服飾
黃梅戲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延續,不過是唐宋明時期的為多。 較之京劇戲服,少了濃墨重彩、華麗妖冶,多了清雅秀麗、自然雋永,自成一段風流。
妝容
黃梅戲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華麗的假面,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講究神韻,類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質樸,小生眉眼上揚,眉峰微聚,風神俊秀,清俊佳絕;花旦眉目含情,顧盼之間,自然一段瀲滟風流。不同于其他劇類力求色彩艷麗旖旎,黃梅戲更像一汪氤氳山嵐,繚繞纏綿、繾綣萬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滲透出萬紫千紅。
樂器
黃梅戲最初只有打擊樂器伴奏,即所謂“三打七唱”。抗日戰爭時期,曾嘗試用京胡托腔;后又試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廣。到建國初期,才逐漸確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樂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樂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揚琴、嗩吶、司鼓等)為主;西洋樂器(電子琴、單簧管、口琴等)為輔的混合樂隊,以增強音樂表現力。[4]
伴奏鑼鼓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被稱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擊樂器并參加幫腔、7人演唱。以后執堂鼓者又兼奏竹根節和鈸,3名伴奏者分別坐在上場門內外側和草臺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劇影響,逐漸移至下場的臺側。傳統的鑼鼓點質樸、洗練,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鑼”)、蛤蟆跳缺、鳳點頭、三條箭、推公車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鑼鼓、十三槌半、七字鑼、叫鑼等。建國后,又陸續吸收京劇技藝,編創了一些新鑼點,以適應表演和聲腔伴奏的需要。[4]
優秀劇目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12]
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于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1]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代表作《花木蘭》
服飾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后,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后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3]
妝容
豫劇“濃墨重彩”的妝容,不論生旦凈末丑何種角色,他們一律都用油彩上妝,而且畫得很濃很濃。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線快挑到了耳根;櫻桃嘴,都是那么一點點。生角畫的各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臉譜更是五花八門,惟妙惟肖。
表演
豫劇的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鉆;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和閨門旦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豫劇劇目
《紅娘》、《花木蘭》、《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破洪州》、《五世請纓》、《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樁》、《劉墉下南京》(即《劉公案》)、《五女拜壽》、《冥夢淚》、《大登殿》、《白蛇傳》、《程嬰救孤》、《清風亭》、(《玉簪記》又名《必正與妙常》)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