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2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小班主題活動吃火鍋嘍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設計意圖,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等內容,在“吃火鍋”的情境中感受活動的愉悅,初步辨識圓形、長方形、正方形,會沿針孔撕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適合幼兒園老師們上小班主題活動課,快來看看吃火鍋嘍教案吧。
設計意圖:
寒冷的冬天來到了,很多小朋友都跟著爸爸媽媽一起去吃了火鍋,日常活動中也常常能聽到他們相關的談論,成為了孩子們的一個興趣點。如果以“吃火鍋”的形式只是來做游戲、談話,那么在認知和能力方面就沒有提升的空間,于是,我以“吃火鍋”為切入點,設計了小班綜合活動,將撕紙活動、辨識形狀融進情境游戲中,使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加集體活動,在“吃火鍋”的情境中感受活動的愉悅。
⒉初步辨識圓形、長方形、正方形,會沿針孔撕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⒊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⒋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探索與實驗,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活動準備:
⒈自制“火鍋”6個、用彩紙自制的一些“火鍋配料”(青菜、蘑菇、蝦、粉條等)分別裝在6個小籃中,廢紙盒每組一個。
⒉人手一份操作材料:上面用縫紉機鉆出圓形、長方形、正方形(連續(xù)的小孔)的彩紙各一張,小碗一個。
⒊幼兒有吃火鍋的經驗。
活動過程:
㈠回憶吃火鍋時的情景:
師:“你吃過火鍋嗎?好吃嗎?”
(幼:吃過,好吃!)
師:“你吃到了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幼A:我吃到了青菜,綠綠的。)
(幼B:我吃到了蝦,彎彎的,很鮮。)
(幼C:我吃到的是貢丸,圓圓的。)
師:“吃了火鍋身上感覺怎么樣?”
(幼:很暖和。)
[評析: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談話氛圍,利用幼兒比較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初步的交流,通過簡單的互動,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并為后面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奠定基礎。]
㈡學習制作火鍋配料的方法:(初步認識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學習撕的方法)
師:“今天呀,我們豆豆班的小朋友也要來吃火鍋啦!”“不過,想吃火鍋可要請你先來做一做哦!”
⒈出示鉆有“○”的彩紙,師:“看,紙上有什么?”
(幼:有很多小洞洞。)
師:“這些小洞洞連在一起變成了什么形狀呀?”
(幼:圓形。)
師:“圓形象我們在火鍋里吃到的什么東西?”
(幼:貢丸、魚丸)
師:“那我們就先來做個貢丸吧!”“怎么樣把這個貢丸拿下來呢?”
教師示范:“先要把它撕開,撕到有小洞洞的地方停下來,再沿著小洞洞的方向慢慢地將圓形撕下!一只貢丸就做好了!”
“貢丸味道怎么樣?好吃嗎?”
展示撕下的圓形,師:“看,貢丸是什么形狀的呀?”
(幼:“圓形”)
行為習慣教育:“這些用剩的材料放在哪兒呢?”(廢紙盒內)
⒉出示鉆有“ ” 的彩紙,師:“還有蟹肉棒呢!誰來做一做呢?”
請兩名幼兒來嘗試撕一撕,師:“想一想,先做什么,才能把蟹肉棒那下來?”邊與下面的幼兒互動:“蟹肉棒好吃嗎?有什么味道在里面?”
(幼:有螃蟹的鮮味。)
展示兩名幼兒撕下的長方形:“看,蟹肉棒是什么形狀的?”
(部分幼兒:長方形)
(部分幼兒:長長的)
教師總結:哦,原來蟹肉棒是長方形的。
師:“那么,哪根蟹肉棒做得好一些呢?為什么?”
(幼:佳佳做得好,因為沒有撕壞,天天做得不好,因為撕壞了!)
“怎么撕才不會撕壞?”
(幼:慢慢撕。)
教師強調:要沿著邊慢慢地撕下來。
⒊出示鉆有“□”的彩紙,師:“凍豆腐也是小朋友們都喜歡吃的,誰來做一下?”
另請一幼兒來撕一撕,邊互動:“凍豆腐好吃嗎?咬上去是什么感覺?”
展示撕下的正方形:“看,凍豆腐是什么形狀的?”
⒋提出要求:
每個小朋友都要自己動手來做一做哦!
看誰做得認真,作品光滑、完整!
等我們全部做完后再一起來吃火鍋吧!
[評析:根據三種不同的形狀,選擇了三樣幼兒熟悉的比較有代表性的火鍋配料,以此來激發(fā)幼兒的操作熱情。在引導幼兒學習制作方法的時候,沒有刻意地提出“撕”和辨認形狀的要求,而是通過“制作火鍋配料”的簡單的情境,讓幼兒在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說一說的過程中主動地習得。同時,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得比較細致,娓娓道來,逐步深入,使幼兒更專注地投入到活動中。]
㈢幼兒嘗試制作火鍋配料:(練習沿針孔撕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幼兒動手開始撕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教師隨機指導:“你在做什么?是什么形狀的?”
[由于前面共同總結出了撕紙的方法,大部分幼兒都能順利完成,使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㈣“吃火鍋”:(辨識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請保育員將“火鍋”放到桌上,將廢紙盒拿走。)
⒈引導幼兒按形狀分別放入火鍋配料(用食指和中指當做筷子),幫助幼兒正確辨認圓形、長方形、正方形:
師:“吃火鍋可不能著急,要等湯燒開,再把好吃的東西一樣一樣放進去!”“先來放個貢丸吧!想一想是什么形狀的?”
(幼:圓形)
幼兒夾起圓形放入“鍋”內
“再放凍豆腐!凍豆腐是什么形狀的呢?”
“最后放蟹肉棒!蟹肉棒是什么形狀的呀?”
⒉引導幼兒按形狀將放入“火鍋”內的東西夾起來,再次感知形狀:
師:“哎呀,凍豆腐這么快就好了,快撈起來吃吧!好吃嗎!”“是什么形狀的,可別撈錯了!”
“蟹肉棒也好啦!”“貢丸終于煮熟啦!”
(幼兒都夾到嘴邊“吧咋吧咋”地做好吃狀。)
教師邊引導上述情境時邊檢查幼兒的操作情況。
⒊“火鍋好吃嗎?”“在寒冷的冬天一起吃火鍋感覺怎么樣?”
(幼A:真溫暖呀!)
(幼B:好開心呀!呵呵呵!)
“剛才我們只吃了三樣東西,吃飽了嗎?”“還想吃嗎?”
出示另外的一些火鍋配料:青菜、蘑菇、蝦等。
“來,再選一些自己喜歡的!”
“冬天吃火鍋真溫暖呀!”
整個活動在情境游戲中快樂地結束。
[評析““吃火鍋”的情境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幼兒表現得比較興奮,不過還是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地完成。該環(huán)節(jié)不但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游戲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更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鞏固了對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㈤延伸:
角投放:
⒈火鍋食品加工廠(練習繼續(xù)撕紙——增加三角形、半圓形等)
⒉娃娃家:吃火鍋(將本次活動的作品塑封后使用)
活動反思:
⒈走近幼兒,尋找契機
該老師能夠細心地觀察生活,及時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并抓住可利用的話題——吃火鍋,有目的地與主題教學活動有機聯系,非常富有創(chuàng)意地把一次比較枯燥的撕紙活動變成了一次生動的“吃火鍋”的游戲,并整合了對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辨識,使幼兒都能主動投入、大膽嘗試、快樂學習。
⒉寓教于樂,層次清晰
從回憶吃火鍋的情景,到學做“火鍋配料”,再到一起“吃火鍋”,脈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幼兒在形象、愉悅的游戲氛圍中,不知不覺就主動地認識了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并習得了撕紙的技能。
⒊理念先進,機制靈活
在觀摩該教學活動時,找不到一絲“教”的成份,只有形象化的引導和游戲化的語言,教師完全把自己也融入到了活動情境中,在與幼兒“玩” 的過程中走近幼兒、引導幼兒、理解幼兒,使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