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驅遣我們的想象教案答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文重讀(6分)
驅遣我們的想象
葉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說。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他把這些所見所感寫出來,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體的描寫,不作刻板的記載,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③現在就讀者的方面說,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④如果不識文字,那自然不必說了。即使識了文字,如果僅能按照字面解釋,也接觸不到作者的所見所感。王維的一首詩中有這祥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家認為是佳句。如果單就字面解釋,大漠上一縷孤煙是筆直的,長河背后一輪落日是圓圓的,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假伙起了風,煙不就曲折了嗎?落日固然是圓的,難道朝陽就不圓嗎?這樣地提問,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領會不到這兩句詩的意思。要領會這兩句詩,得睜開眼睛來看。看到的只是十個文字呀。不錯,我該說得清楚一點兒: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就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
⑤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讀者也許是到過北方的,本來覺得北方的景物曠遠、荒涼、靜寂,使人悵然凝望。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宛如聽一個朋友說著自己也正要說的話,這是-種愉快。讀者也許不曾到過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樣的。現在讀到這兩句,領會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擴大了,并且想想這意境多美,這也是一種愉快。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⑥我們鑒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選自課文,有刪改)
16.最適合做本文論點的一項是( )(2分)
A.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
B.鑒賞文藝作品,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釋,就難以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驅遣想象,才能接觸作者的意境。
1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文章先論述作者、讀者及文字之間的關系,再以詩歌為例,深人淺出地闡述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結論。
B.“長河落日圓”的“圓”用得不恰當,這樣落日和朝陽并沒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獨特性。
C.作者要多觀察、思考,將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讀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隨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18.第④⑤段關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賞析的論證,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如果就大漠上炊煙的來由、風吹煙會曲折、落日圓的本來的樣子來研究、考察,就不能領會詩意了。這是反面論證。
B.如果想象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所構成的北方特有的曠遠荒涼而靜寂的畫面,就能領會詩歌的意境。這是正面論證。
C.讀者不曾到北方,卻能由這兩句詩想象大漠的曠遠、荒涼而靜寂之美,這樣擴大了眼界,獲得了審美愉悅。這是舉例論證。
D.文章主要運用舉例論證和反面論證來論證想象對于鑒賞文藝作品的重要作用。
答案:
三、現代文閱讀
16.B【解析】從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得出。
17.A【解析】B選項中“‘圓’字用得不恰當”錯誤;C選頂太絕對;D選項“隨便地”錯誤。
18.D【解析】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驅遣我們的想象”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夠憑借語言符號再造審美關照中的形象,是因為憑借了想象。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都要倒翻過去,那白紙上的黑字再依舊翻譯成具體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
對于文本,作者與讀者有什么異同呢?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作者的努力即是從旨趣到符號,讀者的努力自然是從符號到旨趣。”二者都同樣離不開想象思維。
閱讀,為什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呢?從理解文本意義上說,“文藝作品往往不是傾筐倒筴地說的,說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罷了,還有一部分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沒有說出來,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領會它。”而“那沒有說出來的一部分反而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葉圣陶語)
從審美鑒賞角度說,“驅遣我們的想象”是因為“想象是鑒賞的重要條件,想象力不發達,鑒賞力也無法使之發達的。”(葉圣陶語)怎樣引導學生“驅遣我們的想象”?
比如學習《黃河象》,有一段關于老象死因的精彩“想象”:
師: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合理嗎?為什么?
生:合理。因為那時氣候炎熱,老象疲勞干渴,就去河邊喝水,不慎落水而死。從老象化石的體態及挖掘地的地貌特征,科學家推想當時“太陽灸烤著大地”,“荒草叢似乎要燃燒起來”,“羚羊和駝鳥走來走去”,“幾棵櫟樹呆立不動”,這些自然環境都很合理。
師:你的理解很正確。
生:老象失足落水的原因不一定是喝水。
師:噢,那是什么?
生:老象可能碰上了兇猛的恐龍,它慌不擇路地逃命,不幸陷進了淤泥里。
生:你的想象真大膽,掌聲鼓勵!
生:老象失足落水還有別的原因。
師:請把你的想法說出來。
生:這是一頭生了重病的老象,它不得不離開群體,生病的動物都是這樣的。它獨自來到河邊想找水喝,由于老眼昏花,不慎踏進淤泥里,想拔腿又沒力氣,被淤泥吞沒了。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鼓掌歡迎!請同學們根據大象化石出土的情境展開想象翅膀大膽合理地想象吧!
學生品文“探意”,從感悟內容與體驗情感開始,經歷了書本語言向自我語言的轉換過程,建立了語言與事物之間的思維邏輯聯系;在探究性閱讀中,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和不平衡,產生出創新意識,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關系,理解文章主要觀點。
2.領會作者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方法,嘗試進行鑒賞實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都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賞析“朗潤”這個詞語的?
屏顯: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師小結:“朗潤”本意是明朗滋潤,這里用“朗潤”一詞,讓人似乎看到冬去春來山色逐漸明亮的畫面,春天生機勃勃之感油然而生。當我們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還要借助想象進入作品,去體會作品的意境。
二、溫故知新
1.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順序?
明確:一般是邏輯順序,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在結構上,一般是“總一分總”的形式。
2.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說理方法?
明確: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
三、自主閱讀
組織學生進行課文自讀,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來提升自讀學習的效率。
1.速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速讀時要求如下:
(1)本課約2400字,按照每分鐘閱讀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鐘左右讀完。(2)自讀過程中,尋找并勾畫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觀點的關鍵性詞句。
2.精讀課文,明確作者觀點。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文章圍繞“想象”還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
(2)葉圣陶先生是怎樣闡述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聯的?
(3)本文列舉了兩個實例,讀者是怎樣獲得審美體驗的?
3.研討交流。
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并推舉代表進行匯報。
教師小結:
葉圣陶先生認為,之所以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是因為我們鑒賞文藝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圍繞“想象”,文章還提到了文藝和文字,作者和讀者這些核心概念。對于文藝和文字,作者具體介紹了文藝的產生和發展、文字的橋梁作用,文藝先于文字,文字創作出來后,文藝便是文字的集合體等內容。
葉圣陶先生認為,作者是通過想象安排文字,表達所見所感,而讀者也是需要借助想象來鑒賞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在本文的兩個例子中,無論經歷或性格差異讀者都需要通過驅遣想象,來接觸作者的意境,獲得審美體驗。
四、品讀領悟
葉圣陶先生認為,想象在文藝鑒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文字進行想象呢?我們再細細地品讀文中的兩個實例。
1.閱讀第8自然段節選,思考以下問題。
屏顯:
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
(1)葉圣陶先生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他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從這兩句詩中,葉圣陶先生感受到了北方的曠遠荒涼和靜寂。他是通過想象,將這十個字構成一幅圖畫,尤其是抓住了“直”“圓”這兩個畫面感十足的字,進行精細地鑒賞,從而體會到王維詩中的意境。
2.閱讀第1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1)本例和前一個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2)葉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海燕》這個例子相比于王維的詩句,不僅內容更多,而且其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有明顯的對比特點。它不是一幅畫面,而是動態的情景葉圣陶先生是引領我們“生出一對翅膀”,跟著海燕經歷暴風雨,并通過各種形象的對比,讓讀者感受到了海燕不避“生活的戰斗”,“享受生活的戰斗的快樂”。
3.教師小結。借助想象,讀者可以通過文字與作者會面,葉圣陶先生提示我們可以通過將文字構成圖畫,在場景中想象遨游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意境。當然,葉圣陶先生也提出,并不是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還可以有其他途徑,例如“要認真閱讀”“訓練語感”“不妨聽聽別人的話”等,這些都在葉老的《藝作品的鑒賞》中,課后不妨找來閱讀。
五、鑒賞實踐
課堂訓練:
驅造想象,為詩句寫一段鑒賞文字
屏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學生可研討交流,通過閱讀詩句,展開想象,完成鑒賞。師生共同點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