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7
這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歸納重點實詞的詞義、詞類活用和句式。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教法設想]
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
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借助工具書查明后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后一起糾正。
如:
1、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三、三讀課文,品味賞析。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于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贊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贊美,鄒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后,并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于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四、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說)
4、能謗譏于市朝 (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后置句)
3、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聯想
妻私我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內有求于王
一、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職高語文第二冊第八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屬于必學課文。由于這是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有助于學生鞏固語言文字基礎,提高寫作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根據《大綱》的要求,文言文的閱讀,主要是誦讀和理解。:其中,一些淺顯的優秀文學作品也可拿來欣賞。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較淺顯,故事性較強,閱讀難度不大,但語言比較豐富。可讓學生借助課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識自行解決,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歸納整理。同時,鄒忌的說話藝術也是本文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因此,我確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 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并作歸納,如“朝、孰與、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學習設喻說理和類比的方法。
(4)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詞類活用,而這篇課文語言又較豐富,所以詞匯的歸納整理顯得比較重要。學生以前很少接觸設喻說理和類比的方法,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及學法
1、教法:講授法。
2、學法:比較法、討論法
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讓他們完全自學字詞和理解課文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就占了很大比例。就課文來說,鄒忌三次詢問、三次類比;齊威王納諫后三個階段、三個變化,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更好地理解、欣賞課文。而鄒忌和齊威王都是作者贊揚的人物,他們身上的品質是值得探討的。
三、教學程序
(一)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掃除生字詞障礙,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有一個初步了解,解決字詞關,帶著學生自己對課文的了解和疑問,進入課堂學習,將對課堂效果起到較大影響,符合教育學上的主動學習原則和學問質疑的學習方法。
(二)導入新課
我國有句名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然而古代忠臣直接進言的,命運往往凄慘。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馬遷受宮刑,都是千古奇冤。那么,我們能不能找到順耳的忠言呢?戰國的鄒忌已經做到了。(板書寫題)
設計意圖:導語設計一方面引歷史事實激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為課文講解作鋪墊,引導學生思考。
(三)預習檢查
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教師隨機指點學生有關本課的字詞音義。重點提示:yi麗 朝
孰與 誠 方 善 美 私 間 諷等。
設計意圖:這一步朗讀有兩個目的,一是為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落實教學目標中的字詞教學要求,掃除字詞障礙。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為后面文章意蘊理解分析打下基礎。
(四)課文分析
1、介紹《戰國策》:又稱《國策》,原為戰國未期和秦漢間人編纂,后經西漢未年劉向編訂成書,全書共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策士謀臣的言論和謀略,其體列為國別體。許多成語出自此處,如,畫蛇添足 狡兔三窟 南轅北轍 鷸蚌相爭 狐假虎威等。讓學生留意課文中是否有成語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戰國策》有所了解,明確它的體例。
2、教師范讀,請學生整理歸納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服(穿戴,名詞作動詞)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 面(名詞作狀語,當面) 聞(使動用法,使┉┉聽到)
古今異義:、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鄒忌諷齊王納諫。(委婉勸說)/ 能謗譏于市朝(公開指出)
特殊句式: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與坐談(省略句)
/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設計意圖:這是教學重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中的詞句特殊現象,加強詞語的積累與鞏固。
3、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下面問題。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么?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并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贊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贊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贊美,鄒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怎樣把家事、國事進行類比諷諫的?
鄒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應,步步推進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論而出。
(教師分析,鄒忌的推理方法叫類比推理,即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它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從說理方法角度說,象這種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復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的說理方法就叫做“設喻說理”。)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諫言,立即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諫。從“初下君臣進諫,門庭若市”到“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直到“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齊威王完全采納了群臣吏民的意見,大家已無以可諫,無怪乎“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
(6)鄒忌為什么可以進諫成功?
明確:引導學生從進諫者,鄒忌及納諫者齊威王兩方面去思考,為了幫助理解,可插 入淳于 諫齊威王的小故事以說明齊王是勇于接受別人的意思,從諫如流的。在說明鄒忌這方面的成功時,著重說明是比關關事他親身所經歷的以及生活小事這兩點。(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設計意圖:本文是一篇淺顯且很有現實意義的文章,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玩味這篇課文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說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說明的。引導過程抓住了課文標題中的“諷”問題設計,以此為中心,探究“諷諫”的前后過程,從而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把握主旨。同時,為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
(五)課文小結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接受。同學們也可以學學這種說話方式。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四、五
設計意圖:鞏固課堂知識,強化記憶。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分享: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于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著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敘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敘“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后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復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后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只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設喻說理】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敘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并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