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7
這是青山不老學情分析,是優秀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們班學習了《青山不老》這一課。在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而老師則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并用最恰當的話修改錯誤,有些同學甚至因為老師叫其他同學回答問題,而不叫他回答問題而生氣呢!在這堂課上,就連不愛回答問題的我也勇敢的舉起了手,只是老師沒有看見。
課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尤其是回顧了說明方法,如: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和打比方。我還更深一步的學會了寫作方法——對比,在課文中就有不少相互對比的句子,“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這兩句話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大壞境的險惡和小環境的樸實。
學完課文后,我知道了老人的大愛和堅持不懈;學習到了老人的無私奉獻;更體會到了老人行得奇跡背后的辛酸。年紀81歲的老人,持守著這一片土地,這樣的青山怎么會老!
六年級:蘭寒
【寫作指導:怎樣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題,也有人稱為中心或主旨。寫文章時確立中心思想的過程就叫做“立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過記人、敘事、寫景、狀物所表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贊成、或反對、或歌頌、或批評。
在一篇記敘文中,確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鼐說過:“詩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中心思想確立得好,寫出的文章才能有神。
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須做到鮮明和集中。鮮明,指文章的褒貶必須明確,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將所有的材料有機地組織起來,集中表現一個中心思想。
一篇好的記敘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鮮明、集中之外,還要做到新穎深刻。文章,特別是考場作文,最忌千篇一律。這樣的作文,容易是閱卷老師感到乏味,甚至于厭倦,是不會得到太高的分數的。反之,如果在“一律千篇”之中突現一篇立意新穎深刻的文章,即使其他方面不是上等水平,也會得到優良的成績的。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81歲的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他從65歲開始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1、教學目標:
基礎字詞:能認讀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歸宿、盤踞”等詞語。
2、課文理解:理解本課重點句子,能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到老人的精神。
3、主題把握。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精神,掌握青山不老的含義。
教學重點:本課句子分析。領悟本課主題。
教學難點:理解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
教具準備:小黑板
一.導人新課
師:同學們,《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對土地那份深深的眷戀之情令我們感動。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齊讀課題
通過預習,如果叫你給課題叫不標點,怎樣加,為什么?
生:加問號,表示疑問,為什么說青山不老。
師:這也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生:加感嘆號,表示贊揚。
師:帶著贊揚的語氣讀讀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
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位山野老農為了守住水土,植樹造林十五年,創造一片青山的事跡。
二:講授新課
文中哪些語句是老人辛苦十五年,取得的成績,創造的奇跡,用“——”勾出來讀讀。
一.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kà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師:請用一、兩句話來描述這美的畫面。
生:這是一片樹的海洋,充滿生機、漫山遍野一片蔥綠……(板書:綠意盎然)
師:這是一幅美的畫面。我們一起甜美讀讀。
二、3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3700畝究竟有多大?一畝是667平方米,教室一般有50平方米,3700畝大約5萬個教室這么大。
師:所以作者由衷的發自內心的贊嘆:(引讀)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奇跡)
三、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想象假如沒有老人種的樹,會怎樣?
生:泥土會被雨水沖走……
師:泥土沖走,山只露出光禿禿的石頭,這山就成了荒山,所以文中一句話說(引讀: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土和樹之間是那樣密不可分,相依相成,看著這來之不易的2米厚的淤泥老人說(引讀: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師:視土如寶的老人看著這來之不易的淤泥飽含深情地說(引讀:這樹下的淤(yū)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
三|過渡
師:這樣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見,能稱之為“了不起的奇跡”嗎?為什么?
輕聲讀課文,說說老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創造這片綠洲的`,用“﹏﹏”勾畫出來,并寫寫你的體會。
(1)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
)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
)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2]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師:這段文字少了什么詞語?去掉這些詞語行嗎?為什么?
生:少了肆虐、盤踞(jù),不行,因為這兩個次更能體現風沙大,環境惡劣……
師: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什么意思?
學生解釋
師:這只是沙塵暴,在加上霜凍,干旱,使這里的植物難以生存。有水來說說你了解到的晉西北情況。找你認為最重要的說。
學生談
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想栽活一棵樹也是非常不易,更何況老人栽了3700畝樹,確實是個奇跡(板書:環境惡劣
問號改成嘆號)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已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里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學生談感受
師:可看得出(條件艱苦)。板書
師:老人這樣堅定,是因為他認為
生: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師:什么意思?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
師:老人栽了15年的樹失去了什么?
生:享清福、娛樂
師:他為誰失去的這些?
生:為大家、為子孫后代
師:他得到了什么?
生:大家的贊揚、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片土地,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時作者不由得想到
生:(3)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已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學生談
師:老農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嗎?那是什么?
學生談
師:老人面對困難迎難而上,堅持不懈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
師:與老人的接觸,文章用的短短幾個字結束。(引讀)青山是不會老的。什么意思?
生:老人偉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懷感動著大家,大家會接過老人的接力棒,接著改造山林,綠化環境。也就是說以后這里不僅僅是一片青山,而是一片片青山。是的,青山是不會老的,永遠不會。
四、教師總結
師: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中的老人名叫馬永順,馬永順老人已于2000年2月10日心臟病突發離開了我們,可他的音容笑貌猶在,他那響亮的勞動號子仍回蕩在白山黑水之間,他雖然去了,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人們為大山添綠衣,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
五、板書設計
環境惡劣
條件艱苦
青山不老
偉大奇跡!
綠意盎然
取得成績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從這位老農身上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祖國的堅定決心。
2. 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激情導入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4.那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青山不老》,請大家與老師一同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開書68頁,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好,請讀書吧!
2.老師先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認識。誰來認讀生字詞語。強調:“肆虐,盤踞”等詞的讀音,你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嗎?(看課件理解一些難的詞語)“肆虐”這個詞不容易記住,我們起來寫寫吧。
3.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呢?請大家試著用老師出示重點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吧!
山野、肆虐、山溝、奇跡、創造、綠洲、價值、造福。
小結:這種方法叫重點詞概括法,我們以后可以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抓“奇跡”:
1.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書:
奇跡
2.快速默讀全文,看看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⑴先用筆畫下來,在感動你的地方寫你的上感受。
⑵寫完了嗎?四人小組內匯報感受。
3.指名學生匯報:
⑴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載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呀?3700畝林網有多大的面積我們學校大約有40畝,相當于幾個我們學校那么大?(100個)。可見有多大啊!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師:這么浩大的工程是誰創造的?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板書:山溝。多么令人敬佩啊!帶這種感情齊讀。
⑵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老人創造這一奇跡的呢找出來進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課文的句子。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這景色美嗎?請輕輕地讀讀這句子,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么美的山林是誰創造的?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啊。)
指導朗讀: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情去讀?(贊美,滿腔的欣喜。)
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來嗎?試試看,能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吧。你一個人能背嗎?請試試看。
抓“環境”: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⑴讓學生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看課件
⑵出示:“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理解意思。
⑶如果當時你在這情景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想象。
⑷這真是讓人感到恐懼。老師與大家齊讀這段好嗎?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⑸這位瘦小的老頭,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板書:綠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阿!我們再來齊讀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面對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3.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是怎樣的?(學習第3自然段)
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這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是什么支撐老人在這里植樹造林,守候一生。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抓“看法”:
1.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中找出來,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讀:(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3.“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