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4
這是那個星期天導入語,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那個星期天》是第三單元第二篇,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那個星期天》寫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通過動作、環境等描寫了“我”等候時的情景,表現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展示了“我”細膩、敏感、豐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曾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散文《秋天的懷念》,散文、隨筆集《病隙碎筆》《我與地壇》,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
我會寫:
媚:嫵媚 明媚 獻媚 千嬌百媚
磚:磚瓦 磚頭 磚坯 地磚 瓷磚
蟻:雌蟻 工蟻 螞蟻 雄蟻
叨:叨叨 叨嘮 念叨
絆:絆倒 絆腳石 絆馬索 絆手絆腳
諒:諒解 體諒 原諒
耽:耽誤 耽擱 虎視眈眈
揉:揉搓 揉動 揉面 揉一揉
綻:破綻 綻放 綻開 皮開肉綻
搓:搓板 搓洗 搓衣服 搓手頓腳
惶:驚惶 惶恐 惶惑 人心惶惶
吻:親吻 吻別 吻合 唇吻
偎:偎傍 依偎 偎貼 偎守
逝:消逝 病逝 去逝 流逝
多音字:
應:yìng反應 yīng應該
嚇:xià驚嚇 hè恐嚇
提:tí提醒 dī提防
綠:lǜ綠色 lù綠林好漢
近義詞:
盼望——渴望 答應——答允
想象——幻想 耽擱——耽誤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消逝——消失 荒涼——冷清
反義詞:
答應——拒絕 明媚——昏暗
簡單——復雜 縹緲——清晰
漫長——短暫 急遽——緩慢
理解詞語:
【惆悵】傷感,失意。
【耽擱】停留;拖延;耽誤
【盼望】殷切地期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眼睛)明亮動人。
【停頓】(事情)中止或暫停;說話時語音上稍做間歇。
【原諒】對人的疏忽、過失或錯誤寬恕諒解,不加責備或懲罰。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消逝】消失。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念念叨叨】因惦記或想念而在談話中提到。
【嚇唬】使害怕,恐嚇。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課內詞語:
明媚 撥弄 草叢 畫報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頓 晃動 耽擱 沉郁 漫長 休止
時光 驚惶 親吻 依侵 挽回 荒涼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寫“我”從滿懷希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待,卻終于徹底絕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敘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課文主題:
這篇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盼著母親兌現在星期天帶他出去玩的承諾,表現了小男孩由開始時的興奮期待,到后來由于母親的一拖再拖而產生的焦急無奈,到最后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過程,同時也表現了母親的無奈以及對孩子的愛。
每課一題:
說說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答: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經歷了從等待開始時的萬分期待、心懷歡喜,到繼續等待時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時的焦急萬分,直到最后等待結束、期盼落空的過程。
《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匆匆》和《那個星期天》的情感抒發都真切、自然。
不同點:《匆匆》運用了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用詩意的語言將抽象的事物表現出來,既表達了朱自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那個星期天》從孩童的視角觀察世界,所描寫的行為舉止均充滿濃濃的孩童氣息。這稚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作者看似隨意而絮叨的語言表達出來后,更能夠讓人深受感染。
句子賞析: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這是寫我在那個星期天中經歷了“期盼—愉快—耐心等待”后,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心里漸漸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我”“蹲”“看著”“一聲不吭”的動作,都說明“我”盼著母親快點洗好衣服,好帶我出去。通過“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的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盼望母親快點洗好衣服,好帶我出去的心理。
2、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這是母親發覺我在失望、絕望后流淚、傷心時的表現。母親的驚惶表明她并不是一個不疼愛、不體諒孩子的母親,她太沉浸于自己的勞作中,以致暫時忽視了“我”。
從這些動作和語言中,表現出母親對自己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自責、不安,試圖來安慰我。看出她對我的憐愛。可以感受到母親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計只能不停地勞作。她帶著憐愛、悲傷和悔恨抱住“我”,讓“我” 感受到那一直不曾離開過的母愛,“我”也為這次期盼的落空而更加委屈。也正是因為“我”與母親心意相通,所以能夠感受到母親在那一刻的驚惶。動作、語言描寫表達情感。
寫法提示:心理描寫是指在文章中,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寫是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當然,心理描寫還可以細膩、生動、真實地展示人物的心路歷程,從而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讓文章更生動,有新意,并且能寫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讓文章更充實。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運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寫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寫能夠直接敘寫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奧秘,把單靠外部形象難以表現的內心感受揭示出來,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體化,從而顯得更為完整和真實。動作、心理描寫表達情感。
問題歸納:
1、“我”的心情經歷了什么變化?
興奮期待、愉快、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絕望……
2、“我”是怎樣等母親買菜回來的?表現了“我”怎樣的心理?
母親出去買菜,剩“我”一人在家苦苦等待,只好跳房子、撥弄蟻穴、看畫報來打發時間。反映了“我”孤獨、寂寞、無奈的心理。
3、母親為什么沒有兌現承諾?
母親洗衣買菜,翻箱倒柜地忙,沒有一刻休息的時間,盡管一次次答應帶“我”出去,卻一次次耽擱了。
4、你如何評價“我”的母親?
這是一位真實感人的母親,她像大多數母親一樣,為生活而操勞,難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應了帶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瑣事牽絆,不能兌現對孩子 的承諾。但即使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沒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絕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而且對孩子滿懷歉意。她的無奈令人心酸,她對孩子的愛又令人感動。
課外拓展:
描寫母愛的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2、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3、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4、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5、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6、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描寫母愛的詩句: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2、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磚、蟻”等13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明媚、翻箱倒柜、念叨、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方法
1.“讀、思、議、導”結合法。
2.“讀、寫”結合法。
學生學習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等待去做某事或答應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好,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那個星期天他又有著怎樣的期盼的。
二、預習查評
1. 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 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1)朗讀課文,正字正音。
嚇唬(xià hu) 挨(āi) 絆(bàn)耽擱(dān ge) 揉(róu) 綻開(zhàn)沉郁(yù) 縹緲(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悵(chóu chàng) 驚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詞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空空落落:空曠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惆悵:傷感,失意。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地靠著,緊挨著。
消逝:消失。
3.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多年來他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另外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也獲得了很大影響。
三、初讀感悟
1.在朗讀的基礎上,講課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那個星期天記載著“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我”在母親一次次爽約下,希望逐漸落空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7):序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
(設計意圖:抓住文本,整體感知。在讀文中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讀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總之,在讀文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同時,隨文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四、重點研讀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設計意圖:再讀課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引導學生將“我”心情的變化與這一天里時間的推移結合起來體會,以便更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鞏固知識。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探究的興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請一位同學回顧一下,“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板書: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預設: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
(1)這里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焦急、執著)
(2)“看著”“我一聲不吭”,這個動作寫出“我”的心理是怎樣的?(想看看母親還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縹緲
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3.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沒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現在……那聲音無休無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師引導學生感受:用光線的變化和聲音,夸張和比喻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為什么光線“漫長而急遽”?漫長,時間長。急遽,雖然等待時間很漫長,但是“我”卻并不希望黑夜降臨,希望白天能更長一點。體現出“我”執著盼望的心情。
5.母親發現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現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
這里表現出他無比的悲傷、絕望的心情。聯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地悲傷,無以言表。
6.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內心的絕望,無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等待——執著——焦急——失望——絕望
相對應的時間也產生了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總結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設計意圖:緊扣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對文章寫作方法的理解和領悟上,在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更加關注表達。)
三、積累拓展,質疑問難。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2.全班交流。
3.預設問題。
(1)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這里有幾層含義?)
有兩層含義:表現了天色的變化,表明了傍晚的來臨,天色越來越暗了;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
(2)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句中的觀察點發生了轉換,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這樣寫讓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其實也表現了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景。
(3)我感覺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為什么“驚惶”?)
為了生計,母親不停地忙碌,最后還認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當要求”,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因而“驚惶”,連聲對“我”說對不起。
四、歸納總結,當堂練筆。
1. 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文章記敘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表現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過程,也表現了母親從早到晚操勞家務的辛勞。
2. 試歸納本文寫作上的特色。
(1)運用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應,行文自然。
3.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
五、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試著完成下面的學習單。
課文 表達方式 相同點 不同點
《匆匆》
《那個星期天》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組合作交流,結合課文中的關鍵語句談感受。
4.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一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散文、隨筆集《病隙碎筆》《我與地壇》,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等。
課文主題歸納:
本文記敘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卻未能如愿的經歷,記錄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我”細膩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寫“我”從滿懷希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待,卻終于徹底絕望的過程。
第三部分(7):敘寫“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近義詞:
盼望——渴望 答應——答允
想象——幻想 耽擱——耽誤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消逝——消失 荒涼——冷清
反義詞:
答應——拒絕 明媚——昏暗
簡單——復雜 縹緲——清晰
漫長——短暫 急遽——緩慢
每課一題:
說說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答:在那個星期天里,“我”經歷了從等待開始時的萬分期待、心懷歡喜,到繼續等待時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時的焦急萬分,直到最后等待結束、期盼落空的過程。
《 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匆匆》和《那個星期天》的情感抒發都真切、自然。
不同點:《匆匆》運用了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用詩意的語言將抽象的事物表現出來,既表達了朱自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那個星期天》從孩童的視角觀察世界,所描寫的行為舉止均充滿濃濃的孩童氣息。這稚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作者看似隨意而絮叨的語言表達出來后,更能夠讓人深受感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