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6
這是自相矛盾教學設計理念,是優秀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掌握重點詞語在意思。
3.流利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過程和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多樣方式的朗讀,熟讀課文。
2、通過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自相矛盾》讓學生明白脫離實際地夸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笑話的道理。
2、《畫蛇添足》告訴我們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適當。
二、教學過程
(一)、看圖猜成語,激發興趣。
1、同學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中,成語是其中的瑰寶。相信你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語,其中有些來自于神話故事,有些來自于歷史故事,還有些來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據下列圖片猜出分別是什么成語嗎?
2、這些成語都出自寓言故事,誰來說說什么是寓言嗎?
3、板書課題,認識“矛”和“盾”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明確學習目標,回顧學法。
1、課件出示學習目標。
2、回顧學法,誰來說一說怎樣學習文言文寓言效果會好一些呢? 1、讀。讀正確,讀流利; ○2、譯。結合注釋,讀懂文本意 思; ○3、悟。明白文中道理; ○4、背。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
(三)、指導朗讀課文
1、 全體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
2、課件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請學生邊聽邊劃出節奏,標出重讀之處。
3、課件出示朗讀提示,指名讀課文
4、范讀課文,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5、齊讀課文,小結朗讀情況。
(四)、再讀課文,嘗試翻譯文言文。
1、學生結合注釋,嘗試翻譯文言文。
2、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翻譯文言文
3、逐句翻譯文言文(課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說說全文的意思。
5、課件出示譯文,學生齊讀。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樣夸矛和盾的?請用書中的話說一說。楚人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他說的話應該是怎樣的語氣?
2、聽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說的呢?
3、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呢?
4、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結果會怎樣?1、戳不穿——說明 盾堅固矛不鋒利 ○2、戳得穿——說明 矛鋒利盾不堅固 ○(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這也是他的可笑之處。)
5、請說說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過學習這個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我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三、誦讀背誦,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1、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 況嗎?舉個例子說說。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廣場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紅旗。 (3)、昨夜,校園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 (4)、我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沒有的奇跡。 (5)、我的家庭作業全都做完了,只剩下兩道數學題沒有做。
2、請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紹:《韓非子》書名。集先秦法家學說大成的代表作。韓非是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遺著,并加入他人論述韓非學說的文章編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主張。重要的有《孤憤》、《解老》、《喻老》、《難勢》、《問田》、《定法》、《五蠹》、《顯學》等篇。有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啟雄《韓非子淺釋》等注解本。
4、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五、作業: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與家人分享。
2、課外閱讀二至三個文言版寓言成語故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詞,能聯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讀正確、流利通順,能用自己的概括講述小故事。
3.能讀懂《自相矛盾》,認識故事情節設計時的“突轉”技巧。
4.產生閱讀成語故事的興趣。
【課前閱讀五分鐘】:
1.三字成語:緊箍咒、一溜煙、鐵公雞。
2.四字成語:濫竽充數 自相矛盾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3.五字成語:桃李滿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風知勁草。
4.六字成語:過五關斬六將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賠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7.九字成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初識“成語”
1.剛才我們讀的都是成語,你有什么發現嗎?
2.成語是相對固定的詞組或句子,有的來源于:
①歷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話或其他傳說。
④古典文學作品。
我們再來讀幾個四字成語,圖文結合看看他們的來源。
(1)望梅止渴
(2)畫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學而不厭
3.翻開書,看看我們今天要學的三個成語,都是來源于……我們學過《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個特點,一般會用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正因為有這些相同點,這三個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課當中——《成語故事》。
二、初讀故事,感知內容。
1.認認真真讀故事,把故事讀得正確、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詞可以做個記號。讀完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故事,讀給你的同桌聽。同桌裁判一定要認真聽哦。
2.讀后學習詞語。
3.故事,故事,是以“事”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喜歡的那個故事嗎?
4.看,我們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讀得更“小”了,還認識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讀正確嗎?
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將了軍。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騙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畫家張僧繇,墻壁畫龍身,逼真少神韻,點睛龍入云。
讀完你發現了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課生字,還……
三、讀懂故事,把握情節。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節的,故事適合于口頭講述,也許沒有細膩的心理描寫、沒有繁復的景色描寫,但它一定有流暢的情節。即使它是來自寓言的成語故事,也有變化突轉的情節,靠著突轉變化的情節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先來看《自相矛盾》這個故事,用心默讀,用文中的關鍵詞【提示:這個故事是從()開始講的,因為()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終()。】
2.組織交流,深入認識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國人的話語中哪些詞是過分擴大夸張了?
指導朗讀。
圍觀的人“問”了什么?師生對話,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國人的話語。
四、講故事,明道理。
1.講好這個故事關鍵在于把握情節。回想情節。
2.如果把這個故事講給比你大的學長聽,你覺得跟誰講這個故事比較好。
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個低年級的學弟學妹聽,你覺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1.剛才我們一起讀出了故事情節的起點和突轉,讀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讀讀《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找找故事情節,想想其中的道理嗎?
2.寫話。【格式:某某同學,我講給你講講《自相矛盾》的故事,因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詞,理解“夸口”“啞口無言”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4.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
教學重、難點: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通過發現,了解什么叫“寓言”,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
2.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3.指名讀文,進行反饋。
4.學習生字詞。
(1) 讀詞:矛、盾、銳利、堅固、拿、賣、啞口無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這個字。
② 讓學生把“矛、盾”兩個字和“銳利、堅固”連起來說說,進行詞語搭配的訓練,鼓勵學生求異表達。
③ 用上“矛、盾、銳利、堅固、拿、賣”這些生字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進行連詞成句的句子訓練。
④ 通過選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請一個人讀故事,其他同學說說他是用什么語氣來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夸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3.分角色讀故事,然后說說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看這個人。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通過文本對話,揭示寓意。
一個人拿矛和盾的圖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銳利 堅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過表演,深化對寓意的理解。
1.創設情景,指導學生分角色全員參與表演。
2.有層次的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練習。
1.鼓勵學生根據本課內容提出問題,用“寓言百寶箱”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寓言的興趣。
2.根據學生的興趣,老師做重點知識的講解。同時,把知識卡送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后自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