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7
這是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元日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三單元
本單元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選編了《古詩三首》《紙的發明》《趙州橋》和一篇略讀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從傳統節日、古代發明、建筑、繪畫等幾方面來突顯傳統文化。本單元還安排了“綜合性學習”和“語文園地”,其中“語文園地”包括“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和“日積月累”。學習本單元課文,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課本走進生活,了解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課題 內容簡說
古詩三首 本課由三首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組成。《元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通過對春節放鞭炮、喝屠蘇酒、貼春聯等傳統風俗習慣的描述,表達了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的前兩句寫清明時節,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悶,后兩句通過一問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轉化為繼續前行的奮斗心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寫下的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借重陽佳節表達自己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紙的發明 本文是篇說明文,按時間的先后順序介紹了紙的發明過程,贊揚了古人的聰明才智。
趙州橋 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精巧的設計風格和美麗的外觀,贊美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揚
中外的畫 本文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和對畫面內容的描繪,體現了這幅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贊揚之情。
1.認識50個生字,會寫37個生字,正確讀寫“造紙術、偉大、石匠、設計、創舉”等詞語。
2.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文理解詞語,學會運用詞語。
3.理解背誦古詩,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4.收集中國傳統的發明、建筑、繪畫等方面的圖片資料,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1.學會本單元的生字及新詞,讀懂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相關傳統文化知識。
3.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9.古詩三首……………………2~3課時
10.紙的發明……………………………………2~3課時
11.趙州橋…………………………………………2~3課時
12*.一幅名揚中外的畫…………………………………1~2課時
綜合性學習•語文園地………………………………3~4課時
1.學生自讀自悟、借助多媒體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增強民族自豪感。
9.古詩三首
課題 古詩三首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說明 《元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所作,通過對春節放鞭炮、喝屠蘇酒、貼對聯等場景描述,表達了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
《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詩的前兩句寫清明時節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悶,后兩句通過一問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轉化為繼續前行的奮斗心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寫下的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詩人借重陽佳節表達了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教學古詩,首先是熟讀古詩,再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意,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學前準備 1.自讀古詩,認讀生字詞。(學生)
2.收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和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師生)
3.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了解過年的風俗習慣。
學習重點 1.認讀生字,正確、有節奏地朗讀古詩。
2.理解《元日》的詩意,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的氛圍。
學前準備 1.預習生字,自讀古詩。(學生)
2.收集關于春節的風俗習慣的資料。(師生)
3.《元日》相關課件。(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談話導入。(用時:5分鐘) 1.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每個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2.板書詩題:元日。 1.學生討論交流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2.重點說說春節的風俗習慣。 1.寫出下面傳統節日的時間。
中秋節()
清明節()
元宵節()
春節()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用時:15分鐘)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自讀三首古詩,讀準字音。
2.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生字。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4.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古詩。 1.先跟隨老師讀古詩,圈出詩中的生字,讀準字音。
2.學習生字,正確讀寫生字。
3.讀寫字詞,同桌互相訂正。
4.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可以采取同桌互讀、齊讀等方式來讀。 2.給下列字注音。
屠()蘇()
欲()魂()
牧()異()
三、精讀古詩,感悟詩情。(用時:15分鐘) 1.教師簡單介紹作者。
2.課件出示前兩句詩,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這兩句詩描繪了什么景象?
3.齊讀后兩句詩,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春節的哪些習俗?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4.課件出示春節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讀前兩句詩,想象詩中描繪的熱鬧景象。小組交流討論問題。
3.齊讀后兩句詩,思考并回答問題。
4.結合圖片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進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釋帶點的字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詩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誦讀感悟。(用時:5分鐘) 1.組織學生交流:現在春節的習俗與古代春節的習俗有什么異同?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背誦古詩。 1.學生自由討論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學,我希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從學詩題、理解詩意使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學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細讀《清明》。(用時:15分鐘) 1.學生自讀古詩,互相交流清明節的習俗。
2.課件出示第一、二句詩,思考:路上行人為什么“欲斷魂”?他們的心情如何?
3.課件出示第三、四句詩,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對話,理解“遙”的妙用。
4.用自己的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1.學生交流清明節的相關風俗。
2.小組交流討論問題,再進行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3.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4.發揮想象,寫出路人和牧童的對話。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細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用時:15分鐘) 1.自讀古詩,交流對作者的了解。
2.課件出示重陽節的相關圖片,說說重陽節的習俗。
3.逐句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描寫的場景。
4.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交流作者。
2.交流重陽節的風俗。
3.理解第二句詩中的“異”和“倍”。
4.小組討論:如果你是詩人的兄弟,登上山頂后你會說什么?
5.自由發言說整首詩的詩意。 5.選擇“異”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異,特別;③另外的;④奇怪。
驚異()
異口同聲()
異鄉()
異香()
三、再讀悟情。(用時:8分鐘) 1.教師帶領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想象詩中描寫的場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自讀古詩,回顧兩首古詩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3.背誦古詩。 6.默寫古詩《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業,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收集關于節日的古詩,了解傳統節日。 課后收集古詩,了解我國其他的傳統節日。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知作者—讀詩句—理詩意—悟詩情,本次教學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解詩意,在讀、悟、品中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片段
◆品讀詩句,了解詩意。(教學重點)
師:請大家認真讀一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說說這首詩中哪些字用得好。(學生讀古詩)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表現了詩人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和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表達出了詩人在他鄉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
生3:“倍”字用得好,中國人有節日團聚的習俗,在重陽節,詩人的這種思念之情比平時更加強烈。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那么,詩中哪一句最能表達詩人的這種思鄉之情呢?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的,這句詩流傳千古,成了思鄉的佳句,現在有許多的海外游子也借這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句的意思呢?
生:這句話是說每到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字,會寫5個字,其中重點認識“屠”字,重點指導書寫“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圍結構。并正確讀寫“屠蘇、瞳瞳”詞語,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邊是日字。
2.背誦課文
3.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這首詩寫了哪個傳統節日?寫出了什么樣的節日情景?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誦讀導入,重視積累
讓學生誦讀《元日》等詩。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寫春節的詩。
師: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嗎?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嗎?
師:對,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春節。(擴詞: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實語言基礎)
【設計意圖:自主朗讀、深思……每一名學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體會這首詩。只有這樣的多樣性才會使課堂更精彩,讓中年級感受領悟到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初讀古詩,解疑釋難
1.利用課件檢查生字新詞,要求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教師重點指導“屠”字。
師:請大家伸出手來,跟老師一起書空這個字。(一邊書寫一邊說明:半包圍結構)
2.師:學習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詩讀好。嘗試讀出詩的節奏。(指名學生讀古詩——范讀古詩——齊讀)
3.師:通過預習和初讀,我們知道詞語的意思,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嗎?(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指導并總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在學生與文本、教師和同學之間的對話交流中,學習古詩,完成理解、積累語言,并適時地內化到自己的語言圖式中,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交流。】
三、研讀古詩,理解詩意
1.師:學習古詩不僅要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根據詩句的意思展開豐富的想象。古詩的每一句話都描繪了一幅畫面。請同學們把對字詞的理解帶到詩句中,練習說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2.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句,同桌互相交流說說展現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樣的畫面呢。
在學生理解“歲”字時,教師補充“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詩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歲”的含義。)
3.交流、評議、完善。
師:如果說“爆竹……”讓我們感到了熱鬧、興奮,還有一句會讓我們感到溫暖、幸福,那就是——
4.練習說話。
師:你為什么從“屠蘇”感受到快樂呢?
在這萬家團圓的時刻,大家迎著和煦的春風,一邊喝酒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師:誰能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師:你能把這份快樂,這份溫暖讀出來嗎?
師:剛才我們一邊讀詩句,一邊想畫面。(多媒體出示)看,五彩繽紛的禮花在天空中綻放;聞,到處都飄散著爆竹的硝煙味;聽,到處都洋溢著歡聲笑語。置身在這樣的情景中,你的心情會如何?是啊!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多喜慶啊!下面請大家繼續用一邊讀詩句,一邊想畫面的方法讀后兩句。
我們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聲中“來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課件出示)這里的“新桃”和“舊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嗎?(桃符就是春聯)簡介“桃符”。
【設計意圖:走近歷史,才能走進詩句,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這一環節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了解王安石寫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讀古詩,體悟情感
1.師:默讀全詩,想一想全詩描寫了哪些場景。
2.師: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幾個典型的畫面,寥寥數語,就給我們勾畫出歡度新年的喜慶景象。時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這首《元日》。
3.師:孩子們,在詩人眼中換去的只是舊桃符嗎?他筆下僅僅是一幅其樂融融的春節圖嗎?
課件出示:當時的宋朝,百姓過著貧窮的生活。年輕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為人民造福。在49歲時,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積極進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國家繁榮富強。就在這一年春節,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元日》。
現在,你覺得王安石僅僅是在寫春節時熱鬧歡樂的場面嗎?他還期望什么呢?
用一個成語來表示(辭舊迎新、除舊革新)。請你再來讀讀這首詩,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4.指導朗讀。
五、補充詩句,拓展延伸
誦讀王安石的另一首詩《梅花》
板書設計: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蘇酒
新——舊
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自學朗讀古詩,提出疑問,理解詩句的意思。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人是怎樣通過對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情景的描寫,來寄托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情感的追求。
4、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以讀悟情,背誦古詩。
二、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自學提出疑問通過各種方式的以讀悟情。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提出疑問,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
四、 教學過程
(一)背詩導入,揭題,解題。
1、我們一起來背背王安石寫的《梅花》。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元日》。(板書課題)
3、說說帶有“元”字的組詞(幼兒園學習網www.52qj.com)
,如“元旦、元月、元年……”,理解 “元”是第一,點出“日”,“元日”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叫春節。 (解題)
(二)會讀古詩
1、 在這一天,你會做些什么?(交流)指名回答。
2、 那在近一千年前的古人又會做什么呢?同學們請自由朗讀古詩,不懂讀的字可以查字典,把古詩讀正確、流利,注意節奏。
3、指名說并相機板書。(“點爆竹 喝屠蘇酒 曈曈日 換舊符”,指導書寫“爆”字)
4、指名朗讀古詩,指導朗讀(節奏、輕重音)。分角色朗讀,分組朗讀。
(三)會理解古詩
1、再讀古詩,找出你不理解的詞語,自己想辦法弄明白。(可以查工具書、與同學交流、看課文插圖……)
2、指名說說詞語意思。(“爆竹、除、屠蘇、曈曈日、桃符”)
3、理解詩句意思。(用剛才的方法自學,弄明白詩句意思。)重點理解“千門萬戶曈曈日”。
4、體會詩的意境。這首詩中用一個字來寫出大家在春節的感受,是什么字呢?哪里可以體現出來?(“暖”,放鞭炮的熱鬧,春風送暖,屠蘇酒的力量,曈曈日,換舊符。)
(四)會背誦
指導背誦
(五)練習訓練
1、《元日》是 代詩人 的作品,他是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
2、“元日”指的是農歷 ,即春節。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元日這天看到的有趣風俗,如 、 和
。寫出人們這天 的氣氛,同時也寄托了詩人對自己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感。
五、作業安排
回家找找有關美好祝愿的春聯來讀一讀。
六、板書設計:
元 日
點 爆 竹
熱鬧歡樂
喝屠蘇酒
美好生活
曈 曈 日
前景美好
換 舊 符
教學反思:
《元日》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詩中通過描繪春節熱鬧歡樂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在教學開始時,我先從“元日”入手,解題后,再讓學生自由說說春節的習俗,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春節的了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古詩做好鋪墊。在理解詩意時,我抓住詩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引導,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句。但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是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的,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沒不把課件準備的圖片展示給學生,這樣達不到直觀理解的效果,讓他們在體會詩的意境時增加了難度。還有,整節課我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偏少了。語文教學就是閱讀教學,在讀中體會。古詩教學就更要注意指導朗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的,而我卻疏忽了這一點,這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