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端午粽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端午粽》
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設計
你喜歡過那個節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樣 花樣多
熱愛 思念
教學內容:《端午粽》
教學目標:
l.認識13 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個偏旁,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7 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在朗讀中想象畫面,體會外婆粽子里所蘊含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l.認識13 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 個偏旁,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7 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
1.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在朗讀中想象畫面,體會外婆粽子里所蘊含的情感。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構想:
《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的散文集《哪哪糖和小雪燈》。作者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了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粽子,盼我們回去。第二自然段重點描寫了粽子的色、形、香、味。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紹了外婆的粽子花樣多。第四自然段介紹了吃粽子的由來。全文以兒童的口吻敘述,語言淺顯,描述生動,字里行間蘊含了外婆濃濃的親情,鄰居間濃濃的鄉情,端午的文化情懷。文中詞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昧十足。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詞語搭配的準確形象,積累此類詞語,可以豐富表達。
課文的插圖是一幅粽子圖,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子,與文中的描繪一致,配合課文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直觀感受,形象記憶。本文長句子較多,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感知讀好長句子的方法。積累富有特色的含疊詞的偏正短語、數量短語等。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板塊一 復習導入,回顧前文
1.還記得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嗎?
師引讀:粽子是用……
2.師小結:竹葉香,糯米黏,紅棗甜,難怪說外婆包的粽子——出示詞語“十分好吃”。
“十分好吃”還可以怎么說? (很好吃、特別好吃、非常好吃)
過渡: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別的?
板塊二 深入文本,品味特點
l.出示第一句: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指名讀,師相機評價,指導朗讀。
師評價:粽子到底有什么特別的,沒有聽出來,有人會讀嗎?
師評價:這回我聽出來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別好吃,你們聽出來了嗎? 看來他哪個詞讀得好?會像他那樣讀嗎? 齊讀句子。
師評價:我還聽出了你們贊揚、自豪的語氣,夸什么? (好吃、花樣多)
2.誰來奇夸外婆包的粽子?
第一、二句一起出示: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
借助紅豆粽圖:
你肯定很喜歡吃吧? 它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和紅紅的豆子。
還有誰也喜歡紅豆粽? 也像這樣說說:它是用 ,里面裹著 。
②出示“豆”字和有關圖片:你們認識這些和豆有關的東西嗎?
師邊說邊范寫“豆”,學生書空。
3.外婆包了這么多的粽子,只給我們吃嗎? 還會給誰吃呢?
出示句子: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1) 按照上節課的方法,讀好長句子。
(2) 小組內合作檢查朗讀的停頓。
(3) 鄰居吃了外婆包的粽子,他們會說些什么? 他們心里也會——(出示詞,美滋滋)
引導學生體會外婆與鄰居之間的鄉情。
4. 讓我們捧起書,美滋滋地讀一讀第三自然段。
板塊三 再讀課文,深入傳統
1.自讀第四自然段,說說為什么要在端午節吃粽子。
出示句子: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讀讀這句話,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來?
預設:為什么要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呢? 屈原到底是什么人?
師: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指名說,師點評和適當補充)
3.學習詞語“紀念、據說”。
(1) 現在我們知道,屈原是——(指名說)是的,他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那么久那么久,但我們的心里還想著他,用一個詞來說——出示詞語“紀念”。
你看“念”的字形, 上面是個“今”,下面有個“心”,直到今天我們心里還想念著。
(2) 我們知道屈原的這些事情都是聽別人說的,聽大家說的,這就叫——出示詞語“據說”。
板塊四 總結全文,延伸拓展
1.學習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
2.了解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你知道還有哪些習俗?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龍船下水喜洋洋。
3.你還了解我國哪些傳統節日的習俗?
板塊五 指導書寫,連寫生字
1.“豆”課堂上已經寫過了,還記得書寫訣竅嗎?
師提示:上橫短,口字扁,點撇藏,下橫長。
2.“米”和“分”結構不同,共同的筆畫撇捺,都要寫舒展。
“分”的撇捺像把傘,遮住“刀”字別外伸。
3.學生練寫。
4.展示評價,再修改,練寫。
課案設計與執行評價表
:年級一科目語文第4單元第3課主備人備課人方振娣肖姚單位單位孫村小學孫村小學集體2,2課時第二課時一、復習引入,再現情境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教學設計過程語,設計意圖:漢字的學習是反復而又長期的過程,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于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年 級 一 科 目 語文 第4單元 第3課 主備人 備課人 方振娣 肖姚 單 位 單 位 孫村小學 孫村小學 集體 2017.3.1備課日期 9 課題 個性化修改 2017.3.27 日期 《端午粽》 設計內容 個性設計 教學內容 教學 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 課時 《端午粽》 1、學習生字詞.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1、學習生字詞.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材,課件. 2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教 學 設 計 過 程 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漢字的學習是反復而又長期的過程,用游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復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于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 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粽子 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 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預設: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匯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跡.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預設: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嘗”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 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 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是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回顧,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對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板書 設計 反思 隨筆
包含總結匯報、it計算機、文檔下載、考試資料、外語學習、教學研究、旅游景點、人文社科、資格考試、行業論文、黨團工作、word文檔、辦公文檔以及《端午粽》教學設計第二課時等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