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這是一年級端午粽板書設計,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端午粽》
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設計
你喜歡過那個節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樣 花樣多
熱愛 思念
設計說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課前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1.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2)導問: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里,人們都會做什么。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采艾蒿葉、掛香囊。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粽》,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設計意圖:端午粽對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粽的了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1.自由朗讀課文。(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2.學生認讀生字。(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2)借助拼音,反復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憶這些生字的。3.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1)游戲環節:我是讀詞王。(2)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并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設計意圖: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游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2.指名學生逐段匯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1)課件出示朗讀要求。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1)課件出示:箬竹葉的圖片。(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3)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2)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3)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預設:外婆包的粽子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7.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豆。(1)圖文演示法,理解字義。(2)書寫方法:上橫短,下橫長,中間一口要扁些。設計意圖:本環節運用了多種方法閱讀課文:自由朗讀、創設問題情境朗讀、合作讀等。識字教學與閱讀相結合,體會漢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義。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1.指導回顧: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認識了哪些生字寶寶?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寫得最好的生字。3.作業布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梳理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總結能力;作業布置,通過朗讀感受課文內容。第二課時一、復習引入,再現情境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設計意圖:漢字的學習是反復而又長期的過程,用游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復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于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1. 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預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5)詞語
填空讀課文。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②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預設: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②指名學生匯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跡。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預設:中秋節、重陽節、春節……(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1)導學:我們“品嘗”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是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回顧,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對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學反思1.《端午粽》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活動之一。上課伊始,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品粽子的節日氣氛。通過“品嘗”端午粽,學生們對端午粽從外形、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2.“品”粽從“讀”粽開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的朗讀,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并提高了閱讀的能力,以讀代講,在讀中進行識字教學,使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認識立字旁和米字旁兩個偏旁,會寫“午”、“米”和“真”字。
2.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積累課文中表示顏色的疊詞。
4.初步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難點:學習讀好長句子,積累課文中表示顏色的疊詞。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環節
老師提問我發言小小手兒舉過肩
緊急情況不能耽緊握拳頭把信傳
如有補充想表白小小食指伸出來
心有疑問解不開食指一彎頭一歪
發言精彩我同意大拇指頭贊起來
要是有了新主張中指食指齊上揚
爭取發言機會多牢記咱的舉手歌
師:希望這節課,孩子們能夠認真聽講,積極發言。
一、兒歌導入
1.小詩互動環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樣幸福的一家人,他們在這一天特別忙,你們看。老師和學生一人讀一句,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
今天,爸爸特別有力氣,
他說,賽龍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媽媽一早起來就淘米,
她說,要給我們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燈下,
奶奶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
2.師:這一天,爸爸、媽媽、奶奶分別要去干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后,師出示準備的卡紙“劃龍舟,包粽子,講屈原”一一貼在黑板上。
劃龍舟:你看過劃龍舟嗎?在哪里看的?最后誰得了第一名?
包粽子:你看過家人包粽子嗎?他們怎么包的?
講屈原: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學生暢所欲言,師:你們知道這一家人在過什么節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我們有吃粽子的習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粽子的課文。——《端午粽》
3.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課《端午粽》
板書課題:10.端午粽(伸出右手跟著老師書空課題),跟老師一起齊讀課題(端午粽)
同學們,端是立字旁,能給端組個詞?同學們坐的真端正,我們再來看到這個午字,觀察一下“午”在田字格里應該怎么寫呢?午的第三筆的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在豎中線上,請同學們跟著老師書空“午”字,現在把書翻到第47面,寫午字,先描紅再在空白的田字格里寫兩個。粽是米字旁,給粽組個詞,粽子,跟老師來讀一遍粽子,我們再來看到這個單元學的其他詞語,粽子、兒子、李子,你們發現了什么嗎?粽子、兒子、李子的子都是輕聲。
在我們寫字時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
二、品粽子的色、味以及花樣
過渡:今天我們一起到外婆家去嘗一嘗外婆包的端午粽。
(一)初讀課文:自由讀課文
請同學們找出表示粽子樣子的句子。
(二)品味端午粽
1.觀端午粽之“色”
誰找到了描寫粽子樣子的句子?你來說(出示句子),你的發言非常完整,指名來讀讀這個句子。我們一起合作讀這個句子,老師讀黑體字部分,你們讀紅體字部分
師生合作讀:師: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葉包的。
師:里面裹著.....
生:白白的糯米。
師:中間有.....
生:一顆紅紅的棗。
師提問:粽子是用()的箬竹葉包著,里面裹著()糯米,中間有一顆()棗(出示箬竹葉、糯米、棗的圖片)
生: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師: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詞語就叫疊詞,這些疊詞寫出了粽子的顏色(板書色)。我們來完成一道連線題。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疊詞嗎?指名說,盡量給孩子們發言的機會。
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的小草,綠綠的小草,()的房子,高高的房子,誰還能照樣子說一說,什么的什么粽子的外面是用(),里面(),中間()。師小結:介紹事物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外表、里面、中間”有條理的介紹。
練習說話,出示圖片:西瓜。師:以后,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介紹各種各樣的事物。
師:你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介紹橘子嗎?
2.聞端午粽之“香”
過渡:剛剛我們了解了粽子的顏色,那它的味道如何呢?(板書味)同學們再看到第二自然段。
指名來讀一讀。
出示文段: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在這句話里發現了什么?掀、飄、剝、咬,這四個詞都是動詞。
誰來加上動作來讀讀這兩句話?指名讀。
現在我們站起來,一起加上動作讀一讀。
3.你做的動作真形象,你剛剛吃的是什么粽子?看來粽子的花樣真多。
我們再來看到這個真字,請同學們跟著老師書空“真”字,在我們寫字時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
這粽子是什么味道?你們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一個詞形容這個味道呢?(美滋滋)你們還吃過什么美滋滋的東西?同學們就帶著這種美滋滋的感覺讀第二自然段。師:哇,剛剛聽你們一說,老師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4.過渡:是啊,同學們,每次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而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出示:(1)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3)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分組讀這三句話,第一組同學讀第一句話,第二組同學讀第二句話,第三句話讀第三句話。
這么美味的`粽子是外婆親手包的,聽著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的外婆在元宵節那一天,煮過甜甜的湯圓給我吃。同學們除了吃過外婆做的粽子,你們還吃過家人給你做過的什么好吃的?(湯圓、艾米果、雞湯、紅燒肉……)同學們從這紅色的詞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是啊,我們感受到了又好看又美味的粽子包含著外婆對我們的愛,原來有這么多人愛著我們,原來愛無處不在,愛也要懂得分享。今天是母親節,你有什么想對媽媽說的嗎?
其實,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包的粽子,這里面也都包含著他們的愛。
(三)吃粽子的由來
過渡:為什么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老師說吃粽子的由來)
(四)拓展延伸
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你可以說一說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的習俗嗎?
2.孩子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粽子的色、味、花樣,知道了這不僅僅是一個粽子,還包含著外婆對我們的愛。一直以來的中華民族就有愛家鄉,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希望孩子們學完這一課,也能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先愛家人、家鄉,才能愛自己的祖國。
總結: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希望你們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去吃粽子,因為這不僅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的風俗,也包含著他們對我們濃濃的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