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猜字謎聽課評課記錄,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端午粽》
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設計
你喜歡過那個節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樣 花樣多
熱愛 思念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校園安全更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線”。
為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防范工作,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提高校園安全管理水平,強化校園安全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確保校園安全與穩定。2021年4月16日上午,市責任督學鄭明達、王軍對我校進行安全工作專項督導檢查。
首先,唐凡校長匯報了我校關于“校園及周邊安全”,“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施””學生交通和飲食安全”等各項安全工作開展情況。蔡平副校長把我校在職員工及在籍學生基本情況向兩位督學作詳細說明。
接著,兩位督學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詳細地了解我校在消防、交通、食品、傳染病防控、學生接送交接制度、安全知識宣傳和培訓等工作的開展情況。
隨后,在我校領導們的陪同下,兩位督學對我校心理健康活動室、食堂、操場等地進行實地督查。對于現場發現的問題和隱患,督學鄭科長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他要求我校,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安全防范一是,細化措施,責任到人,協調配合,抓好落實;二是要時刻繃緊安全弦,認識到安全工作無小事,堅決消除安全盲角,確保安全工作萬無一失;三是要查缺補漏,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讓良好的安全形勢穩步提高,嚴把安全關,為學生健康、安全的教育環境保駕護航。
最后,老壩港初中唐凡校長表態:“感謝督學們的中肯反饋,針對此次督導檢查中存在的不足,我校將切實做好整改工作,正視存在的問題,強化學校管理,優化師資隊伍,美化育人環境,努力把老壩港初中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
《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執教老師:秀嶼區笏石大丘小學 林秀暉
教學設計說明:
一、讓文本與生活對對碰
《端午粽》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活動之一.上課伊始,帶學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二、切身體驗,學會表達
教學中,在學習課文對端午粽的做法、味道的描述之后,感受語言表達的精妙之后,引導孩子通過嘗端午粽,介紹端午粽,讓學生對端午粽的外形、味道、種類及端午粽的由來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三、讀中悟,悟中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四、讓課堂繚繞鄉土馨香
在教學文本時,緊緊圍繞本課題研究的主旨——合理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小朋友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每年是怎么過端午節,再借助豐富多彩的圖片或親身體驗走進文本,最后引入有關端午節的兒歌及方言童謠.
教材分析:
《端午粽》選自作家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后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課文語言比較形象,貼近學生的生活.
學情分析:
課文語言比較形象,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孩子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感悟文本時盡量放手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主理解.
教學目標:
1.注意讀好長句子,能正確朗讀課文.
2.圖文結合和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內容,感悟端午節家庭吃粽子的快樂,知道這個中華傳統習俗的故事.
4.能正確讀寫“真、分”兩個生字,注意部件和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書寫要求和正確的執筆姿勢和寫字姿勢做.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
圖文結合和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內容,感悟端午節家庭吃粽子的快樂,知道這個中華傳統習俗的故事.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實物等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演示孩子們包粽子,編蛋網的場景,引導說說看到了什么?出示五彩的蛋網并告訴孩子們這些將是本節課的獎品,看看“花”落誰家?)
一、激趣復習鞏固詞語
師(出示粽子):同學們,這是什么?
師:粽子好吃嗎?想不想吃?我們來場搶粽子比賽,看誰先搶到?
(師演示課件生搶讀詞語)
二、品讀課文,走“近”生活
1.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
(1)教師再次出示粽子:這樣的粽子是怎么做的呢?味道怎么樣呢?
請大家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寫粽子是怎么做的句子,用“~~”畫出寫粽子味道的句子.
(2)學生帶著任務輕聲朗讀課文.
(3)自薦讀句子,師相機指導朗讀.(指名讀,師范讀生閉眼想象,男女生賽讀,齊讀)
(4)詞語訓練.
①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②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5)看一看,嘗一嘗,說一說.
各自介紹課前準備的粽子的包法、餡兒、味道等.
2.圖文結合學習第3自然段
師:剛才同學們嘗的是什么粽子?課文還給我們介紹了哪些粽子?你們平時還吃過什么粽子?
相機理解“美滋滋”并說出類似的詞語并用“美滋滋”說一句話.
3.學習第4自然段,指導朗讀長句,簡介屈原.
三、課外拓展,引入有關端午節的本地兒歌和童謠
四、指導書寫生字“真、分”,要求組詞并用組的詞語說一句話
五、總結課堂
板書設計:
十分好吃 花樣也多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附鏈接閱讀:
(一) 端午兒歌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
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二) 端午童謠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插艾草,
初五吃一天.
◆讀讀說說兒歌和童謠里講了端午節是怎么過的?
《端午粽》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由東城教研( {$sysdomain )網友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