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幼兒科學教案小班10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小汽車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征。
2.探索小汽車各種各樣的玩法。
3.學習與小朋友友好地玩游戲。
4.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汽車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玩具小汽車若干,小汽車圖片若干。
2.彩色筆、顏料、顏色盤、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1.導入新課,觀賞小汽車:
引導幼兒認識小汽車的外形特征。
提問;小汽車是什么樣子的?
它什么地方漂亮?
2.談話活動:
你們玩過哪些小汽車?你們又是怎樣玩的呢?
(讓孩子大膽舉手,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車的名稱以及特征、用途。)
3.探索活動:
老師拿出各種各樣的小汽車,(木頭做的電動的、手推的、遙控的、聲控的)讓幼兒探索小汽車的不同玩法。
4.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玩具車在顏料盤里蘸上色彩,在白紙上滾動,車輪就會留下道道印痕,組成一幅五彩的圖畫。
5.用各種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車,并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么汽車,是怎樣拼的。
6.游戲《開汽車》 (要讓幼兒做開汽車的動作,聽著音樂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在區域中,讓孩子們玩各種各樣不同用途的汽車,教育幼兒在乘車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題材比較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大多數孩子興趣濃,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欲望很強。只有三五名幼兒參與不夠積極,原因有兩個。
1.他們今天入園時情緒不太好,整個教學過程這幾個孩子都很沉悶;
2.有個別孩子能力較弱,在活動中我忽視了對他們的引導與關注。就是在第四個環節,用顏料印車印時,孩子們有些亂,弄的到處都是顏料,以后需改改。
第2篇、小班科學橘子寶寶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橘子寶寶的內外特征。
2、體驗剝橘子、吃橘子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布袋一個,內裝有橘子,每組一盆橘子,毛巾每組一塊
活動過程: (一)神秘禮物導入
1、教師出示布袋,以神秘的口吻,請幼兒猜猜布袋里裝的是什么。
2、請個別幼兒上來摸摸、說說是什么禮物?結論:是橘子寶寶。
(二)、感知橘子寶寶的外形特征
1、橘子寶寶長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從顏色、形狀等觀察)
2、這么多的橘子寶寶都一樣嗎?
結論:橘子寶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圓、有的扁、有黃黃的,有綠綠的等。
3、圓圓的橘子寶寶像什么呢?
4、請小朋友摸一摸、捏一捏橘子寶寶,感覺怎么樣?
(三)、體驗剝橘子、吃橘子的快樂。
1、老師把橘子寶寶剝開來,看看橘子寶寶里面的秘密。
老師把橘子皮剝掉,里面是什么樣子的?
2、你吃過橘子嗎?是什么味道呢?
小結:橘子寶寶酸酸的、甜甜的、冷冷的、
3、幼兒嘗試自己剝橘子、吃橘子。
4、你吃的橘子是什么味道的?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圍繞主題《秋天的水果》,選取橘子這個農村自然物開展了這次小班科學活動。活動中能夠使幼兒對生活中最常見的橘子有進一步認識,對橘子的內外特征有了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動中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嘗一嘗等活動方式不僅鍛煉了幼兒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的完整和規范,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大膽表達的欲望,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第3篇、小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知道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2、喜歡參與活動,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鐵絲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種人手一個,酸奶盒人手一個,泡泡水。
2、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創設情境。(完成圓形工具,師幼共同探索)
師:小朋友們,你們吹過泡泡呀?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這是什么形狀的工具。那請你們猜一猜,這個圓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
師:真的嗎,那老師請你們去試一試,但老師有兩個小要求:請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地走到桌子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臉上,還有電腦里的音樂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聽清楚了嗎?
(配班老師事先把圓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準備好)
師:那我們就去試試吧!《音樂泡泡不見了》(三分鐘后,幼兒回到位置上)
師:剛才你們用圓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呀?
師:原來這個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出示記錄表,把小朋友的試驗圓形工具的結果先記錄下來。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新的泡泡器,我們來認識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師:請幼兒猜猜他們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 出示記錄表,把幼兒的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師: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呢?我們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的要求還和前面試的一樣。我們拿起每個泡泡器都試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準備好)
師:剛剛小朋友都去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開始的時候小朋友猜了他們能吹出各種形狀,那請小朋友說說剛剛你用他們吹出了什么形狀。
師:請若干小朋友起來說出自己試的結果,最后請大家一起說出試驗的結果。
師:老師記錄最后的結果。
二、老師總結
小朋友,我們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和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樣的,都是圓圓的。
有的時候,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只有自己去試一下,才能知道結果。
三、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吹泡泡。
活動反思: 在此活動中,要培養幼兒的質疑精神,提出問題,進行實驗驗證。并要鼓勵幼兒敢于說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作為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首先應掌握科學正確的原理,以免在活動中對幼兒的表現作出片面甚至錯誤的評價,誤導幼兒。其次教師要擯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創設寬松情境,這是讓孩子在活動中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發表意見的前提。同時,教師在活動中還應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觀察,有意識的提出一些能讓幼兒有不同想法的問題,多提一些類似:誰有不同的想法?誰還想來發表自己的意見?鼓勵并引導孩子積極的思維,這是培養孩子質疑能力的關鍵。
第4篇、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天氣冷了怎么辦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體會環境與人的密切關系,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2、知道天氣寒冷時,要多穿些衣服、多運動及吃熱的東西。
3、能正確地給洋娃娃穿戴衣物,發展動手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想出并說出各種御寒的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難點:能正確地給洋娃娃穿戴衣物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初步感知冬天的特征
物質準備:洋娃娃人手一個,各種適合洋娃娃穿戴的夏季、冬季衣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組織幼兒談話
1.教師: “現在是什么季節?” “冬天,天氣變冷了,我們該怎么辦呢?”
2.啟發幼兒說出:天氣變冷了,要多穿衣服,穿厚衣服,帶上手套、帽子,圍上圍巾;要多活動,積極鍛煉身體。
二、讓幼兒喝熱開水
1.教師: “喝完熱開水身體感覺怎么樣?”
讓幼兒體會:天冷了,喝了熱開水好溫暖、好舒服。
2.教師: “冬天里,你們還喜歡吃什么樣的東西?”
告訴幼兒,天氣冷了,要吃熱的東西。
三、給洋娃娃穿戴衣物
1.教師一邊出示穿著薄衣服的洋娃娃一邊說:“天氣變冷了,洋娃娃凍得直發抖。小朋友,咱們快給她想個辦法,怎么才能使洋娃娃不冷呢?”
2.組織幼兒討論各種御寒的辦法,如:穿上厚厚的衣服、帶上帽子、圍上圍巾、做一些活動、吃熱東西等。
3.請每個幼兒給洋娃娃穿戴合適的衣物,并帶領洋娃娃去戶外做運動。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
活動延伸: 幼兒帶領洋娃娃在娃娃家“過冬”。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動手能力弱,自我保護意識差,不能主動地去適應天氣的變化。本次活動從幼兒的生活小事出發,通過組織幼兒談話,讓幼兒喝熱開水、給洋娃娃穿戴衣服等活動,讓幼兒體驗天氣變化對我們身體的不同感受,教給幼兒適應環境的方法,使他們懂得一些具體的生活小常識,從而激發幼兒關注生活,關注環境的變化,并能主動想辦法適應環境。
本次活動的題材來自幼兒生活,淺顯易懂,在談話中,多數幼兒都能想出并說出多種御寒的方法, “給洋娃娃穿戴合適的衣物”,是幼兒動手操作的環節,由于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有小部分幼兒不能較好地完成,但他們非常專注,也十分樂意參與; “喝開水”環節讓幼兒親身體會了冬天吃熱東西的好處。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了許多生活經驗,感受到了環境與人的密切關系,初步懂得了要主動去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身體健康。
第5篇、小班科學活動教案:誰的腳印教案(附教學反思)
設計說明: 小腳丫是小朋友每天都在使用的身體的一部分。睡覺前,總是有寶寶會把自己的襪子脫下來,對著小腳仔細的觀察。忍不住的還會呵呵呵的笑出聲音來。可見幼兒對小腳是非常感興趣的。那么教師就在這個活動中,通過觀察小動物的小腳和自己的小腳之后,清楚自己小腳的形狀和特點。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小腳丫夾物體的樂趣。學會喜歡并愛護自己的小腳。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有特征的動物腳丫。
2、讓幼兒感受一下用腳夾東西的感覺。
3、讓幼兒練習在不同腳印拼擺的小路上行走,初步發展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4、了解小腳的特點和功能。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了解小腳的特點和用途。
活動難點:
能夠用小腳夾住物體,并且能了解一些關于穿襪子、穿鞋子與腳有關的動作。
活動準備: 1、初步了解小腳的形狀。
2、圖片,(各種動物小腳)。
3、足夠的小玩具。
4、一條小腳鋪成的道路。
活動過程: 一、回顧上節課老師所講的關于小手的作用。
老師:小朋友們,上次我們講了小手的很多作用,我們可以用小手做很多事情,哪些小朋友還記得呢?
小朋友們:小手可以用來刷牙,穿衣服,吃東西。。。
二、引入活動,認識小動物的小腳。
1、先瀏覽下不同小動物的圖片和它們的腳印。
老師:小朋友們,我們先來看下圖片上面有哪些動物呢?
小朋友們:小馬、小公雞、小鴨還有小狗。
老師:小朋友們真棒,那我們現在來找找這些小腳丫分別是屬于哪個小動物的呢?
那么,小朋友們,我們的小腳丫有什么用處呢?
小朋友們:可以走路,跑步。。。
2、觀察自己的小腳。
老師:來,我們看看我們的小腳和小動物的長得一不一樣呢?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自己的小腳吧,請你脫一只小腳上得襪子。把它藏在自己的鞋子里。
小朋友們:不一樣。
老師:那我們的小腳長什么樣呢,有五個腳趾,大腳趾最大,就和我們的小手的大拇指一樣,是最大的。后面的腳趾是不是越來越小呢。
小朋友們:是的。
老師:那我們的小腳和小手分別有哪些作用呢?我們先來玩個游戲,等會小朋友們再告訴老師,好不好?
三、游戲:感受小腳夾物體。
1、觀察教師示范。
老師:我們都有能干的小腳,那今天我們邀請我們的小腳來做游戲吧。放在小朋友們面前的小瓶蓋,我們先用小手把它拿起來,是不是很容易呢,那現在我們把小腳丫伸出來,用小腳丫夾面前的瓶蓋。(一會后)小朋友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小腳丫似乎不能做小手做的事呢。所以我們的小手和小腳的作用有哪些呢?
小朋友們:小手可以穿衣服,吃東西。。。小腳可以走路,跑步,跳。。。
2、走小腳鋪成的小路。
老師:接下來呢,我們的小腳很調皮,它東一個西一個的在小路上,我們呢就要按著腳印把這條小路走完,知道了么?
小朋友們:知道了。
活動反思: 這次的教學活動雖然是第一次正式接觸,所以即使已經上過了幾節體育課,和小朋友雖已有些了解,不過還是有些緊張的,畢竟這是比較正式的教小朋友學習新知識的課,不過最終還是順利地完成。這次的教學活動在準備前,我吸取上幾次的經驗,這次特地將教學內容分成了幾個層次,先由觀察不同動物的不同腳印切入,先讓小朋友了解一些關于腳丫的基本概念。然后我再通過讓小朋友自己觀察自己的腳丫,得出一些他們所知的關于腳丫的知識,然后再通過我的講解,讓小朋友們基本知道小手與小腳的分別。最后再讓小朋友走一下“小腳之路”。這次活動的基本構思就是如此,雖然在課堂上還是有些突發狀況發生,不過好在我還是及時的糾正,并沒有放任自由,這點還是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是,活動的不足在于我沒有將活動的動與靜好好地結合起來。如果在走“小腳之路”時,我準備更多的腳印,并圍繞小朋友所坐的位置圍成一個圈,讓每個小朋友都在上面走一圈,那么小朋友對于有趣的腳丫這個活動應該會印象更為深刻具體。無論是教學活動還是體育活動,都應該盡可能地讓幼兒參與其中,這樣幼兒才會通過自己所得的具體的感受而有所領悟。另外,課堂組織時,不僅僅是我和幼兒要好好配合,也需要和配班老師好好配合。這樣的組織下來的活動會更為流暢豐富。
第6篇、小班科學活動甜甜的糖果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糖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裝、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艷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始如此。因此,選擇這個幼兒既熟悉又感興趣的內容,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主動探索,獲得直接的經驗,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產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活動目標 1、了解糖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種類是豐富多樣的。
2、學習通過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等多種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參與探究糖果的活動,并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覺。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選擇帶2-3種不同的糖果,圍坐在桌邊,面前放上自己帶來的糖果。
2、卡紙及記號筆1支。
3、糖果盤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1、介紹自己帶來的糖果。
教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帶來的是什么糖果?
幼兒:我帶來了棒棒糖。
幼兒:我帶了巧克力糖。
(評析:教師的這一提問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集中了他們的注意力。同時幫助幼兒了解有各種各樣的糖果,如棒棒糖、巧克力糖等。如果有幼兒帶來的糖果是相同的,也可以請他們同時介紹。)
教師用簡筆畫記錄各種糖果的種類。(如幼兒介紹棒棒糖時,教師就畫棒棒糖的圖標。)
(評析:用簡筆畫簡單的記錄糖果的種類,有助于幼兒認識、區分不同糖果的外形特征。同時為下面的點數環節做前提準備。)
帶領幼兒點數全班一共帶來了多少種糖果。
(評析:此環節滲透數學,幼兒可以從記錄表和點數知道糖果種類的多種多樣。)
教師小結:原來小朋友們帶來了這么多種類不一樣的糖果。
2、觀察糖果的多樣性。
教師:大家帶來的糖果真多呀!請放在桌子中間的糖果盤中,看看它們一樣嗎?
幼兒:不一樣。
幼兒:我覺得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教師: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請你仔細看一看。
幼兒:有的是紅的,有的是綠的還有的是黃的。
幼兒:有的糖果大有的很小。
幼兒:棒棒糖有一根小棒的,其他糖沒有。
(評析:第一環節已時請幼兒初步的認識了糖果的多樣性,而在這一環節里,需請幼兒從更多方面入手,更仔細的觀察糖果的顏色、大小、形狀以及包裝的不同。)
教師小結:原來這些糖果有這么多不同。不但包裝不一樣,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圓,有的方,有的還帶小棒呢。
教師:請你們用手捏一捏,看看會有什么發現?再用鼻子聞一聞,會有什么味道呢?
幼兒:我感覺QQ糖有點軟軟的,是橘子味的。
幼兒:棒棒糖是硬硬的,是甜甜的味道。
(評析:這一小環節引導幼兒運用觸覺和嗅覺來感知糖果的軟硬和味道的不同,不但幼兒的興趣更濃厚了,而且還能更進一步的認識糖果的不同特征,知道硬和軟的區別。)
3、品嘗并分享糖果。
教師:糖果會是什么味道的呢?
幼兒:甜甜的。
幼兒:橘子味是酸的。
教師:請你們每人選一個喜歡的糖果。 誰愿意告訴大家,怎么才可以吃到糖果呢?(讓個別幼兒示范撕剝糖果。)
幼兒:把糖紙剝掉。
幼兒:一撕就撕開了,然后放嘴巴里。
教師:快把糖果放到嘴里嘗一嘗吧!(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剝開糖紙。)
(評析:在品嘗糖果前教師又拋出一個問題,“怎么才可以吃到糖”,答案自然是剝開糖紙。那關鍵是怎么剝,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嗎?平時有經驗的幼兒便會告訴你,糖紙的鋸齒邊緣可以幫助我們,棒棒糖的金絲條擰幾下便會松開等。)
教師: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在你的嘴里有什么變化?
(引導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幼兒:我的是水果味的。
幼兒:我的是葡萄味的,它在嘴巴里化掉了,甜甜的。
幼兒:我的糖變小了。
(評析:這是科學活動,活動中每環節教師都很注重幼兒的發現及用語言來表達。就連幼兒在品嘗糖果時也如此,讓幼兒說一說嘗到的糖果的味道,及知道糖果會在嘴里融化、變小,直到消失。)
教師小結:原來不一樣的糖果有不一樣的味道,糖果會在我們的嘴巴里慢慢的融化,慢慢的變小。
4、延伸活動 觀看課件:《沒有牙齒的大老虎》。
提問:他的牙齒怎么了?
幼兒:他的牙齒都壞了。
幼兒:他蛀牙了,牙齒都掉了。
教師:我們小朋友應該怎么做?
幼兒:我們不要吃糖。
幼兒:我以后不吃糖了,吃糖牙齒會掉了。
教師小結:糖果很好吃,但是吃多了很容易蛀牙,所以不能多吃哦。小朋友在吃完糖果后,最好還要漱一下口或者喝點白開水。
活動反思 從選材上說,糖果作為科學學習的內容載體,十分吸引幼兒的眼球,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十分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水平的。從教學過程看,教師不斷引導幼兒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等多種感官參與,逐漸讓幼兒主動去發現糖果形狀、顏色的不同,軟硬的不同及口味的不同等,激發了幼兒對糖果認識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從教師自身來講,面對小班幼兒,語言應該更童趣、親切些,這樣才能更好的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第7篇、小班科學有趣的輪子教案
活動目標: 1. 感知輪子的特征,知道輪子是圓圓的,會滾動。
2. 初步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運用。
3. 喜歡玩輪子,體驗玩輪子的樂趣。
4. 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 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PPT,各種汽車、輪子、有輪子的箱子和沒輪子的箱子,裝滿水的瓶子、音樂
活動過程: 一、 玩汽車,知道車子有了輪子才能開動
師:寶寶們,今天我們開著小汽車到汽車城里玩一玩好嗎?(咕轆轆咕轆轆咕轆轆……開來開去真開心,這是我的小汽車2遍)
師:汽車城到了,我們趕緊找個車位把車子停好。汽車城里的汽車真多呀,這么多汽車你們想玩一玩嗎?寶寶可以選一輛汽車找個空地方玩一玩。(指導:用手一推車子向前開起來了、扶著車子慢慢開的)
師:寶寶你是怎樣玩汽車的?
師:你剛才為什么要換一輛汽車開(沒有輪子不能開)
小結:原來汽車有了輪子才能開起來呀。
二、知道輪子的形狀及作用,體驗玩輪子的樂趣
第一次玩
師:老師這里有許多的輪子,等一會請你選一個輪子看一看、玩一玩,看看輪子長的是什么形狀的?它有什么本領呢?(幼兒自主選擇)教師指導幼兒(會滾、滾的快、會轉的、很重、毛毛的)
提問:你玩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的呢?它象什么?
提問:你的輪子有什么本領呀?(會滾)讓幼兒滾一滾
提問:其它小朋友你的輪子會滾嗎?
第二次玩
師:你們還想和輪子做游戲嗎?那現在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輪子,也可以拿兩個輪子玩一玩,看看會有什么發現?
提問:你剛才是怎么玩輪子的?(和好朋友一起滾過來滾過去,兩個輪子一起輪的,大的輪的快,小的一會兒就停了……)
小結:輪子滾來滾去真好玩。
三、了解輪子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小朋友和輪子做游戲真開心呀,我們一起來聽聽,輪子是怎樣夸自己的?
輪子自述:大家好,我是輪子,剛才小朋友說的很對,我呀長的圓圓的,會滾動,汽車裝上了我,只要我滾起來,汽車就能向前開了。我除了能讓汽車開起來,我還有很多的本領呢?小朋友你還在哪里看見過我呢?
師:除了汽車上有輪子哪里也有輪子呀?
你看,我能讓火車開的飛快;我能把路壓得平平的;我還能讓鞋子滑起來呢;當我滾起來的時候還能傳送東西;看這個箱子好重啊人們搬著多累啊,有了我向前滾起來,人們就不用使那么大的力了。小朋友你們喜歡我嗎?
師:你為什么喜歡輪子呀(幫助我們,帶來方便、滑板開心)
四、體驗輪子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師:輪子的作用真大呀,老師這里有許多東西,我呀要把它送到教室去,小朋友你們愿意幫老師運東西嗎?
師:你搬得動嗎?搬不動怎么辦
師:老師這里有輛小拉車,它的下面有(輪子)我們試試把這么重的東西放進去,你能不能拉動它?
師:看來輪子的作用真大呀。
五、結束
師:寶寶,我們趕緊把這些玩具收在籮筐里,然后把它放在小車上,運回你的教室里吧。
第8篇、小班科學認識秋天教案反思
設計背景 秋天掛圖 、室外摘來能有代表性的樹葉。
活動目標 1、讓孩子知道為什么枝葉會變色、還會飄落,有些樹葉為什么又不會變色。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小朋友知道氣候變化導致樹葉的變化;
難點:我們南方冬天樹葉變化不是很大,多是常綠樹木。
活動準備 從室外摘來秋天的枝葉有紅葉子、黃葉子、綠葉子。
活動過程 1、選擇好能代表秋天的掛圖。
2、出示自己準備好的樹葉。
3、讓小朋友感覺自己現在的穿著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4、介紹我們氣候變化導致樹葉的變化,然后讓小朋友自己做比較。
教學反思 通過秋天樹葉的變化讓小朋友知道大自然氣候的替換,但由于地域的不同會讓小朋友遇一些迷惑不解的問題,比如秋天樹葉變黃,楓葉變紅這些現象,而榕樹、松樹、樟樹等一些常綠樹就要我們費些時間向小朋友解釋才行,要不會讓小朋友感覺到我們老師說話自相茅盾的。
第9篇、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水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對溶解現象有好奇心,并愿意用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2、愿意積極探索,知道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溶解,有的不會。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人一小杯水、一個勺子、糖、鹽、米、奶粉、果汁粉、沙子。豆子。抹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飲料給小朋友們嘗一嘗,然后再輕輕的告訴你的好朋友,你嘗到的是什么味道的?老師隨機給小朋友分兩種飲料(白開水、糖水)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喝到的飲料是什么味道的?為什么有的是甜的有的是沒有味道的?那你有沒有在里面看到糖呢?糖寶寶到哪兒去了?
二、動手操作
1.教師示范小實驗:觀察糖溶解的現象。
(1)先讓幼兒大膽猜測實驗結果
(2)教師和幼兒一起操作:先嘗一口自己杯子里的水(無味),然后用勺子舀一勺子糖放入水中,看糖會發生什么變化?用勺子攪拌一下,觀察糖到哪里去了嗎?躲到水里去了!請幼兒再次品嘗水(變甜)
(3)請幼兒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總結:糖放在水里化掉,不見了,這個過程就叫做溶解,我們的水就會變甜。
2.請幼兒自己操作。
(1)幫助幼兒拓展經驗,引導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會溶解?
(2)師:老師這里還有米、奶粉、果汁粉、沙子、鹽,你們也來試一試?(幼兒分組操作)觀察溶解顯現、顏色變化,發現有的物品不能溶解。
(3)幼兒自由交流實驗結果,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三、結束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好多東西是可以溶解的,也有好多東西是不可以溶解的,小朋友們可以回家后跟爸爸媽媽們一起觀察、發現、然后再來告訴我們的好朋友,好不好?
活動反思: 我覺得本活動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本次活動,幼兒的參與性比較積極。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的自主動手操作,從中體會溶解的現象。不足之處是膽小、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幼兒回答問題不夠主動,使能力弱的幼兒得不到發展。在今后我們應該讓每個幼兒都能體會到成功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相信在這樣的引導和鼓勵下,幼兒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10篇、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糖果屋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能觀察、了解糖果的形狀、知道糖果的種類很豐富。
2、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覺,知道不亂扔糖紙。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選擇2-3種不同的糖帶到幼兒園來、主題墻上布置好。
2、各種糖果若干(形狀、顏色不同的糖等)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觀察、了解糖果的形狀、知道糖果的種類很豐富。
活動難點: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覺。
活動過程: 一、用談話導入,引起幼兒的回憶體驗
師:“小朋友,你們好!你們喜歡吃糖嗎?你們吃過什么糖?最喜歡吃什么糖?”(調動幼兒經驗,引起幼兒興趣)
二、操作,游戲
(一)猜糖果
1、出示一糖罐,里面放置各種形狀的糖果。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吃的糖,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糖好不好?”
2、出示幾種有代表的糖,引導幼兒認識。
(二)認識各種各樣的糖
1、教師發給幼兒每人兩種不同的糖, 用你們的小手來摸一摸糖,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
2、引導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有各種各樣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等,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顏色的,有硬的有軟的等等。
(三)品嘗糖果
1、老師請幼兒品嘗糖。 師:“這種糖吃在嘴里什么感覺?”(幼兒大膽說出感受)嘗一嘗甜不甜。小朋友,剝下的糖紙怎么辦?(讓幼兒說一說)
2、幼兒一邊品嘗一邊回答老師的問題:吃到嘴里糖果是什么形狀的,是什么顏色,是硬的還是軟的。在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變化嗎?(引導幼兒回答糖果變小了)
三、結束活動
教師小結:小朋友,我們把剛才剝下的糖紙扔到垃圾筐里,讓幼兒從小養成不亂扔糖紙的好習慣。 糖雖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別忘了吃了糖以后要漱口和刷牙,下面我們一起到盥洗室漱口去吧!
活動延伸: 1、請幼兒搜集不同種類的糖,放在生活區內,供幼兒探索和品嘗
2、在日常生活,放上各種糖紙和小石子、塑料泡沫,供幼兒進行折折疊疊,練習包糖。
活動反思: 糖果對小班幼兒的吸引力、誘惑力是無窮的,活動中,幼兒在認識各種各樣的糖果,品嘗糖果,制作糖果的過程中,好奇心、動手能力、語言表達力、想象能力得到了發展,也讓孩子們進行了大膽地探索、感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