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9
這是《光現象》課題反思,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眼睛與光源
光源是指能夠自行發光的物體,如太陽、螢火蟲、蠟燭等。但人眼不能發光,不是光源。它只能讓物體射來的達到一定強度的光,經其晶狀體和玻璃體折射后,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該像刺激感光細胞使之產生神經沖動并傳入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人的視覺。所以我們在白天或夜晚有光的地方能看見許多物體,而在漆黑的夜晚卻什么也看不見。
二、光年、光線與法線
光年不是年,并非是一個時間單位。它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內傳播的距離,所以它是一個長度單位,常用在天文學中。由于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為:c =3.0×108m/s,所以1光年=9.46×1015m。
光線是人們為形象地表示光的傳播情況而引進的一個物理學概念,常用一根帶箭頭的直線來表示。但不能就此認定光源發出的光就是由一根根的線條組成的,光實際上是一種電磁波.
法線也是為了研究問題而假想的一條直線,它是決定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間關系的一條輔助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故在作光路圖時,法線要畫成虛線。
三、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幾何光學中的這三類角都是指某種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能誤看成是與反射面的夾角。所以,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向反射面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都與法線重合,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而不是90°。
四、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反射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兩種情況。當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時,反射光線會沿同一方向平行射出,這就是鏡面反射,比如黑板反光。而發生漫反射時,因其反射面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當平行光射到這種粗糙表面時,其反射光線會朝向各個方向射出,看似很亂,但是每條光線仍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漫反射不是“亂反射”。
五、像與影
像是物體射出的光在傳播過程中,經過界面直射、反射或折射后會聚成的與原物的形狀、顏色相似的圖形。如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透鏡成像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像有虛、實之分。
影子的形成則是由于光在沿直線傳播過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擋住了光線),而在該物體后面形成的陰暗區域,它反映的是物體的邊緣輪廓而不是物體的具體形狀。它不但沒有色彩,也不能判斷物體的相關性質、特征等。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水中的倒影”、“電影”中的“影”,實際上是物體的像,并非影。
六、實像與虛像
實像是由實際光線(直射光線、折射光線)會聚而成的,既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因直射光線、折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發生了上下變化,故實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儀和照相機成的像。而虛像是由實際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成虛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實際光線,因此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觀察。虛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與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鏡看到的物體的像、平面鏡和球面鏡里所成的像。
七、會聚與發散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這里的“會聚”、“發散”具有相對意義。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作用體現在除穿過光心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外,其它光線經透鏡后,相對于入射光線都有向主光軸靠攏的趨勢,但并非一定要聚成一點才算會聚。如通過凸透鏡焦點的發散光線經其折射后變成平行光,雖未聚成一點,但相對入射光線已經聚攏了許多。同樣,凹透鏡的發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要發散一些,也不能機械的理解為“一定要使光線發散”。如指向凹透鏡另側焦點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變為平行光,并非是發散光。
八、正立與倒立
像的正、倒都是相對物體說的,不是相對觀察者而言。以物體的狀態為標準,若像的狀態與物體的狀態一致,則說像是正立的(如人在穿衣鏡里所成的像);若顛倒,則說像是倒立的(如景物在照相機里所成的像)。另外,實像相對于物體,不但上下是倒立的,而且左右互置。
九、“縮小的像”與“像變小”
這二者的意思是不一樣的。“縮小的像”是像與物之間的比較,是指物體所成的像的大小相對于原物而言,像比物體變小了;而“像變小”是指物體后一次成的像相對于前一次成的像而言變小了,這是像與像之間的比較。同樣,“放大的像”與“像變大”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