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8
這是提別的一等獎教案反思,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送別》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傳唱至今的學堂樂歌,也是首次出現在本冊教材中。作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但說學唱歌曲旋律難度并不大,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體驗歌曲的情境,表達歌曲的情感。通過本課的教學做以下幾點反思:
1、上課開始,我以送別的器樂曲(口琴演奏)做欣賞,使學生較快的體驗感受歌曲,緊接著伴隨樂曲做背景音樂、欣賞了部分圖片、分別從歌曲曲內容和主題兩方面來展現。在進行體驗和欣賞的同時,使學生較快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為后面歌曲的學唱以及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礎。但同時我也遇到一個問題:在欣賞和體驗的過程中,有部分同學已開始跟音樂進行了學唱,這會影響到欣賞的目的,應在進行之前做好指引。
2、在新課教學開始時候,我選擇從歌詞入手,選用前面的器樂曲做背景音樂,進行了配樂詩朗誦,并帶領學生把握好語速與換氣,使詩歌和音樂做到很好的融合。在前后三次的聆聽后,讓學生跟隨音樂,帶歌詞進行了自學演唱,并指導學生音量和歌唱情緒的控制。接下來,聆聽了范唱,更直觀的讓學生了解了這首歌曲,并跟隨范唱進行學唱以糾正個別小的錯誤,此部分的進行相對比較順利,但在學生自己學唱的過程中,個別節奏和音準的錯誤沒有及時糾正。本想的是后面跟鋼琴學唱時進行專門處理,結果在后面處理時,感覺到學生已經形成了習慣,很不容易糾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遇見有問題的地方應及時糾正。
3、處理歌曲演唱時,跟鋼琴伴奏進行了演唱,處理了樂譜中的休止符和不易把握的節奏,并將樂曲劃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講述,原本想的是,通過三個部分劃分講解,讓學生更深刻的來了解歌曲的內容和意境,但由于語言功底太差,無法更好的對各部分進行渲染,使得效果恰恰相反,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可以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學習,大部分同學已經沒有了熱情,這個問題的出現使我反思到,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換其他的方法來實現或者簡化程序,因為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曲三部分的情緒的變化(主要表現就是聲音的控制和情感處理上)。如果使用鋼琴分別演奏三部分,讓學生進行聽辨并進行模仿,這樣的效果也許會更好一些。
4、歌曲分析后,分別跟隨鋼琴伴奏和音樂伴奏進行了全曲的演唱,在跟隨音樂伴奏演唱時,指導學生把握節奏,辨別了音樂伴奏的前奏和間奏,最后對學生進行了引申教育,珍惜時間,珍惜所擁有的。
縱觀全課,教學任務已基本完成,時間控制相對較好,但是在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體驗方面還需加強,歌曲的處理和準確性上要做到更精細,要不斷學習,豐富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學生動態,隨機應變,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目標:
1.在游戲的情景中,激發幼兒說話的興趣。
2.通過活動懂得不亂扔垃圾。
3.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4.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準備: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寶寶:你想到那里去玩?媽媽帶你去(幼兒自由講)
2.律動:跟著媽媽走走(邊開邊自由講講看到了什么?可講教室環境)
公園到了,我們到草地上坐會。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猜猜,今天會有什么小動物到公園里玩?幼兒自由講各種動物
2.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氣真好,到公園去玩,這個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隨手一扔,下場)
b.小兔“公園真好玩,唉呦!誰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問:a小兔怎么了?
B怎么會摔交的?
(快幫小兔揉揉)幼兒自由對小兔講講安慰的話
C是誰扔的香蕉皮?
D那,香蕉皮應該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來對他說(小猴,不要亂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兒學說。
木偶表演
現在小猴怎樣了?(不亂扔垃圾了)
3.分糖幼兒每人一顆觀察是否有幼兒將糖紙扔到地上
(三)結束部分
不早了,我們開汽車回家了
音游《汽車開來了》。
活動反思:
首先,我覺得的本次活動時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這種有表演的活動大部分幼兒是很喜歡,也愿意積極地參與進來的。孩子們不能夠時時刻刻的想到環境保護,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東西擺在他面前,多數的孩子就會把果皮紙屑丟在一旁,針對此問題,我們又開展了此次活動,活動后,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動地去扔垃圾了,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從中讓幼兒知道不要亂扔垃圾,保持環境的清潔,感受清潔環境的美。通過活動懂得不亂扔垃圾。我們要給小朋友去適應環境和培養環保意識的時間和過程,在老師、家長的提醒下他們會做的很好,我們要相信小朋友,他們會做的很好的。
《送別》是李叔同先生20多歲時在日本留學時所作。全詞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
我選擇這首詞是因為要將流行音樂進入音樂課堂,要選取一些耳熟能詳、學生喜愛的歌曲,且要能比較能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怎樣比較有效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創設情境,不過在詩詞教學中盡可能從詩詞的角度去營造氛圍,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別孟浩然,留下孤帆遠影;王維送別好友,勸君更盡一杯酒;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試圖通過這些詩詞句的調用引導學生進入一種詩詞的境界,順其自然進入到本詞的教學中。個人認為比較好的引導了學生,不過由于本人在朗誦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過聲情并茂的述說達到預設的效果。
接下來疏通詞句,整體感知詞的大意。引導學生去讀,讀準確、讀通順,注意詩歌的停頓、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因為字面意思并不復雜,因此在此處我主要設置了幾個問題:詩人在什么地方送別了自己的親友?長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詩人站在長亭古道,想著親友就要離家萬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實此處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過朗讀、理解字句,來領悟心情。至于學生能夠領悟多少,那得看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說體驗,所以此處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經歷,以引起共鳴。
相較而言,第二節更直接,因此引導學生抓住直接抒發情感的句子,來誦讀來理解來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抓住詞語“盡”、“濁”,“寒”來細讀詞。第一小節主要引導學生抓住景物來感受別情,進而領會寫法。
雖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學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讀,但總感覺滿懷的愁緒沒有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所以朗讀是蒼白的,表情是凝滯的。那種哀而不傷,愁而不悲,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未能如音樂那樣哀婉。
《送別》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我的音樂網頁”中的一首歌曲,是李叔同采用美國旋律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學堂樂歌,學習二部合唱歌曲,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聲部音樂的和諧美。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學習加以感受、體驗,唱好二聲部歌曲。
如果單單只學唱這首歌曲,會稍顯單調,學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礎上,不可能對歌曲進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據教材做了知識延伸,加入了學堂樂歌和校園歌曲的知識。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們熟悉的校園民謠《童年》作為背景音樂,導入學堂樂歌,簡單講解了學堂學樂歌的來歷和校園歌曲的發展過程和特點,為演唱《送別》作了很好的意境鋪墊。但同時我也遇到一個問題:《送別》創作的年代較遠,怎么讓學生詳細地了解歌曲創作背景,幫助理解歌曲內容,又不占用課堂太多時間?實際教學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鐘的時間來介紹這方面內容,但我總覺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李叔同傳奇的一生,他在各個方面都非常有造詣,非常出色,了解了這些,對學生理解歌曲會大有幫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