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馬詩其五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
2、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意思,背誦積累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李賀的資料。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圖片)同學們,看!這是什么?(馬)你們都知道哪些有關馬的知識呢?同學們說的真好,那你們喜歡馬嗎?(喜歡)是呀,不但同學們喜歡馬,古代人也很喜歡馬,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歌詠馬,贊美馬。其中在眾多歌詠馬的名篇中,有一首詩獨樹一幟,千古流傳,表達了許多人的共同愿望,你們想知道是哪首詩嗎?(想)好,今天,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馬詩
3、齊讀課題:馬詩
二、學習新課
(一)回憶一下,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1、學生匯報:1看詩題明對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詩文解大意4看資料(注釋)悟詩情5反復誦讀入詩境。
2、師:好,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馬詩》。好,我們再次齊讀詩題——《馬詩》。同學們,通過看詩題,我們知道,這首詩,詩人描寫的對象是什么?(馬)
3、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那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指名(李賀)課前,老師讓大家預習這首古詩,現在,誰來匯報一下,你收集的有關李賀的資料?
4、學生匯報。(出示幻燈片)教師補充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師:我們已經明確了這首詩的描寫對象,又知道了詩人的背景,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一起看看詩文寫了什么。首先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古詩,注意聽清每個字的讀音。
2、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邊讀邊把本課的生字圈出來,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讀幾遍。
3、圈好生字了嗎?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一記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識字方法和同桌說一說。
4、本課的生字你都認識了嗎?老師把這些生字請到大屏幕上來,你們還能認識他們嗎?(課件出示)(燕鉤絡踏漠)指名讀,齊讀。“燕”除了yan這個讀音,還讀什么?能組成哪些詞?在這些字中,“燕”最容易寫錯。同學們請看,“燕”的部首是草字頭嗎?那是什么?對了,這個字nian,指二十,但廿不是燕的部首,誰知道,燕的部首是什么呢?好,我們一定要記住,燕的部首是四點底?,F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燕字各筆畫在虛宮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的寫一個燕字,展示作業。這是***寫的字,看他寫的多好,我們要向他學習,把字也寫得這樣好。下面,誰能為這些生字組些詞呢?同桌之間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組的詞語多。
5、我們再把這些生字帶到古詩中讀一讀好嗎?課件出示,指名讀。(1)名
6、五言古詩,朗讀時怎樣停頓比較好呢?學生匯報。好,誰能按照這樣的停頓再讀一讀。(2~3)名。我們一起讀一遍。
7、自讀詩文,啟迪質疑。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4、品讀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廣闊無邊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一說燕山。古代一直是邊疆征戰之地。
鉤:戰場上用的武器。
這兩句詩中,哪些詞語兩兩相對?這樣寫,看起來怎樣?讀起來呢?在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還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漠漠曠野,沙石像雪一樣晶瑩潔白,燕山頂掛著一彎金鉤似的新月。)
指導朗讀。
賞析前兩句的含義,師生共議“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蘊,這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
是呀,一彎冷月下,大漠閃現出如雪般的清輝,是那么清冷,悲涼,氣氛是何其肅殺,此時此刻,你仿佛聽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馬上要做什么?
邊關戰事一觸即發的形勢下,本是良馬馳騁關山的時刻,可是,情況卻是如此嗎?(不是)所以,詩人情不自禁的發出這樣的呼喊:
學生(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5、品讀三、四句。
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絡腦:馬絡頭。金絡腦:說明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駿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氣爽之意。
這是一匹怎樣的馬?(引導學生抓住“金絡腦”、“快走”,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
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什么時候才能夠帶上黃金的籠頭,在秋高氣爽的戰場上奔馳殺敵呢?)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內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駒,縱有廣闊天地,但不能肆意縱橫,馳騁關山;一個雖有一腔抱負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為國立功,有所作為。這其中的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異常憤懣的心境又能與誰人說?聯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馬何其相像!這真是,馬,即是人,人,即是馬,馬和人早已渾然一體!好一首《馬詩》,寫的分明就是詩人自己呀!一個“何”字,包含了詩人多少渴望,讓我們齊讀這首詩;一個“何”字,包含了詩人多少企盼,讓我們齊讀這首詩;一個“何”字,包含了詩人多少憤懣,讓我們再次齊讀這首詩!
《馬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三、朗讀背誦,體會感情。
指導學生背誦古詩。
會背這首古詩了嗎?先自己試一試吧。
指名學生背誦。
分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四、小結:李賀的這首詩,既是寫馬,也是寫人。馬,希望縱橫大漠、快踏清秋,在廣闊無邊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馳;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板書設計:
馬詩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寫景
何當金絡腦,抒情
施展才華
快走踏清秋。為國立功
《馬詩 》教學設計
馬詩
唐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一.知詩人
1. 依據前見,請學生說一說課前搜集的李賀資料。
2. 教師前見,出示李賀資料。
李賀少年成才,但因父親的名字有進字,犯了忌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轉投軍旅同樣無門,一生抑郁不得志,27歲就撒手人寰。
3. 教師學生視域融合。理解什么是犯忌諱呢?
比如林黛玉的母親是賈敏,她在寫敏字的時候,就不能把敏字寫完整。而李賀的父親名字內有個進字,就是與科舉考“進士”犯了忌諱,那些嫉妒李賀的人就是利用了這點,導致李賀空有才華卻無門施展。
3. 學生與詩人視域融合,說一說李賀的內心感受。
二.讀詩悟景1.自由讀詩。
2. 李賀寫這首詩時,并沒有去過大漠,這是他的想象之景,請找出李賀寫了哪些景?
3. 學生匯報
4. 審美意象教學
A. 燕山 意象
燕山時什么地方?
根據注釋去了解(學生前見)
李賀為什么想象中寫燕山呢?(詩人的視域)
出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南北朝]《木蘭詩》
胡雁鳴,辭燕山,昨發委羽朝度關。
——[唐]李白《鳴雁行》
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宋]蔣氏女《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
回首燕山,月明庭樹,兩枝烏繞。
——[元]王惲《水龍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胡兒飲馬彰義門,烽火夜照燕山云。
———[明]李夢陽《石將軍戰場歌》
學生談感受
出示中唐藩鎮之亂資料。
學生談李賀選燕山的原因
教師小結:李賀想得是在去那邊疆之地報效祖國。燕山所是歷代詩人心中兵家必爭之地,寄托著詩人報效國家之期望。
B. 鉤 意象
一般來說,月亮在我們印象中是什么樣?
李賀把月亮比作吳鉤,有同學見過吳鉤嗎?
出示:吳鉤圖片,對比感受
圖片
李賀另一句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說一說李賀選擇把月比作鉤的原因,(鉤的意象——馳騁沙場,勵志報國)
5. 讀詩,說一說這景給人的感覺。
學上談感受。
三.悟情
1. 這是一匹怎樣的馬?
2. 學生談
金絡腦——受重用的駿馬
踏清秋——速度快的駿馬
3. 哪個地方能看出李賀內心建功立業的渴望?
何當
4. 理解“何當”
5. 走進李賀之心,他想借馬的口表達什么呢?
6. 學生交流
7. 教師小結——托物言志
教學目標:
1、會認“漠、燕、鉤、何、腦、踏”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人的豪情壯志和一幅渴望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啟發談話:
《馬詩》是一組以馬詩為題材的組詩,共有二十三首,名為詠馬,實則詠人。這首詩為組詩中的第五首,詩人借詠馬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2、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教師范讀,使學生整體感受,激起興趣。
自己試讀課文。
對照格里的生字畫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間互相讀一讀,讀準字音。 出示生字卡,開火車讀生字。
三、細讀課文,讀懂詩句。
你一定想把這首詩讀給同學們聽吧,那你可得多讀幾遍。(生自由讀詩句)
指名學生讀詩句。
(請讀的好的學生配上音樂再讀一讀)
你可以看著圖也可以看著詩,你想到了什么?
(詩中一、二句展現出邊疆戰場的景色: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構成了一幅立體的圖畫,這是一幅任憑千里馬奔馳飛騰的“畫卷”。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何時戰馬才能配上金絡腦,快步馳騁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進行比賽,看誰讀的好。
四、朗讀背誦,體會感情。
指導學生背誦古詩。
會背這首古詩了嗎?先自己試一試吧。
指名學生背誦。
分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馬詩》。
2.通過朗讀并結合插圖、借助注釋了解詩歌大意。
3.借助資料體會詩人在詩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報國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感受詩中的馬所體現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首古詩。
2.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感受詩中的馬所體現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三、教學設計
(一)成語導入,激發興趣。
1.根據提示說成語
一( )當先 ( )到成功 老( )識途
千軍萬( ) 萬( )奔騰 快( )加鞭
2.揭題,引入新課。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早在遠古時代,馬就和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用不同的方式歌詠馬、贊美馬,其中獨樹一幟、千古流傳,表達了很多人的愿望——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馬詩》(板書:馬詩)
(二)誦讀詩句,感受畫面
1.初讀古詩。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標出節奏
2.指名閱讀(正音:“燕”讀作第一聲)
3.范讀(明確正確的朗讀節奏)
4.師生合作讀。
(1)第一遍教師讀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
(2)第二遍師生交換讀。
5.齊讀古詩。
(三)展開想象,描述畫面
1.打開記憶,交流策略。我們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學習古詩?(借助注釋、借助插圖、查找資料、反復誦讀)
2.借助策略,自主學習第一二句古詩(出示學習任務)
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找: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品:這些景物分別是什么樣子,詩人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小組共學,完成表格。
4.匯報交流,梳理畫面。
(1)講詩意: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說修辭。沙如雪,月似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
(3)描畫面。學生描述畫面。
5.朗讀詩句,體會心情。
(1)引導交流。大漠、燕山是古時候邊塞之地,那里曾有過無數戰爭,也曾有無數征人的生命與鮮血在那里拋灑。所以這兩句詩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清冷而且悲涼的感覺)
(2)自由讀,抓住“沙如雪““月似鉤”,可適當拉長聲音,讀出清冷悲涼的感覺。
(3)展示讀。
(四)借馬明志,體會詩情
1.導語:如果有一匹矯健的駿馬在這秋高氣爽的疆場上縱橫騰躍,那該多么威武豪邁。(可是恰恰相反,我們來學習)
2.自主學習第三、四句古詩。出示學習任務。
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說:這是一匹怎樣的馬?從哪幾個詞可以看出來?
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3.借助圖片理解“金絡腦”:就是用金子做的馬籠頭,顯示出主人的金貴。
4.同桌交流:這匹馬受到重用了嗎?從哪個詞看出來的?(何當)說一說句意。預設: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
5.指導朗讀。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心境?(期盼、渴望)為何詩人會發出這樣的期盼?
6.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
(1)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
(2)補充資料,學生默讀。
7.交流。通過對李賀生平的閱讀,你有什么感受?
預設:詩人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投筆從戎,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為國家昌盛,國泰民安,獻上自己一點力量。(板書: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1)過渡。可是昏庸腐敗的朝廷不認同他的才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
(2)朗讀詩句。
(3)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焦急,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憂慮,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想到這些,詩人怎能不憤慨,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朗讀指導要點,何當金絡腦,閱讀時適當上揚,“快走”讀的短促有力,讀出節奏感。
(五)關注背景,拓展延伸。
1.學到這里,老師不禁要問,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2.體會寫法,聯系李賀的生平來說說。(懷才不遇,渴望有所作為)。
3.朗讀背誦全詩。
4.教師小結。
5.拓展閱讀:李賀不僅寫了一首馬詩,而是寫了二十三首馬詩。出示其中的兩首,讓學生讀一讀。課后同學們再讀讀組詩中的其他篇目。
(六)板書設計:
邊疆戰場 馳騁疆場
清冷悲涼 建功立業
托物言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