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出塞優質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出塞》作為一篇古詩,是從戰爭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戰的名將鎮守邊關,以消除邊患的感情。今天這堂課,總的來說是按照預設上完了,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從預設角度上來看。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么?是字詞,句子,學習方法?還是一首詩,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從教以來,我認為,語文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語文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流動圖書館。于是,我想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元素。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和邊塞圖片直觀去體會,以詩解詩,對于我們班學生的整體水平來說或許稍難,但我預設之初是非常想做這樣一個嘗試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征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征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一層層地體會征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為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后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致,但正是由于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以致于課文后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
我想說的是對于課堂預設和生成的問題。本課教學我最大的失誤在于注重了課堂預設,卻忽略了課堂生成。而課堂生成才是一堂課中最閃亮之處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出塞》一詩出現在湘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的第二單元。因為在大課間朗誦過這首詩,所以孩子們對它都很“熟”。雖然如此,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詩意、品味其作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的妙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么幾點:
首先,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幻燈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其次,采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促進感悟。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淀缺乏,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本詩之前,教師出示了四首 “戰爭”主題系列詩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誦中朗讀、背誦):《國殤》、《詩經*秦風*無衣》、《漢樂府*戰城南》、《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戰爭殘酷性的了解,認識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同時,對“互文”和“用典”這一知識難點的處理比較巧妙,運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中國古詩文中這兩種特殊的寫作技巧。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由于容量大,補充的詩歌比較多,有“走馬觀花”、“喧賓奪主”之嫌。
[教學目標]
1.結合工具書和注釋,自學古詩,理解古詩意思。
2.通過誦讀詩句、品悟字詞,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當時朝廷、將領的不滿和對和平的渴望 。
3.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感知邊塞詩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想象畫面,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準備]
查閱詩人和本詩背景資料。
結合注釋,自學詩意。
*課前互動創詩境:看圖猜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詩的國度里。讀詩,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還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這節課我們就來一同學習第21課 “古詩三首”的第一首詩,穿越到唐朝的大漠邊關,感知詩人王昌齡的赤子情懷。(板書詩題和詩人)。
二、解詩題,知詩人。(檢查預習)
1.解詩題
齊讀詩題,讀準“塞”的音,說說“塞”和“出塞”的意思。師隨機補充“邊塞”的重要性。
2.了解詩人和歷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齡簡介,指名讀。
(2)學生分享搜集的關于詩人和本詩背景的不同資料,師隨機對學生予以肯定。
三、誦詩句,明詩意。
誦詩句(PPT出示全詩)
(1)讀正確、流利,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反饋讀,引導學生結合字音、流暢度評價。(注意“教”讀第一聲。可補充原因——唐詩平仄規律;《古代漢語字典》解釋)
學習“秦”字,齊讀全詩。
(2)讀出節奏有韻味。
指名讀出節奏,評價。(告知七言絕句的節奏通常為前四后三,也可按詞讀。)自由練讀。師生合作讀。
(3)展示讀。
師:誰來學學王昌齡,一展詩情?
指2-3名學生讀,師相機評價。
(4)總結初讀古詩的要求:首先我們要讀正確、流利,有節奏,就是我們說的字正腔圓、有板有眼。
2.結合注釋,明白詩句大意。
師:放聲朗讀便于記誦,低聲吟詠利于思悟。請同學們輕聲讀詩句,參照文下注釋,說說意思,不懂之處同桌一起探討。
(1)學生自學詩句,同桌探討,師巡視了解疑問之處。
(2)出示全詩,指名說讀懂了哪些詩句意思(不求統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還有哪些疑問。學生不能解決之處,師再引導解疑。
“秦時明月漢時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簡要拓展“互文”修辭手法。)
“萬里長征人未還。”——離家萬里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仍沒有回還。(師:詩中的 “人”指的是——出征的戰士。唐朝管出征邊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書:征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要是英勇善戰的李廣將軍還健在,絕不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提示:“但使”“飛將”“不教”“胡馬”四詞要翻譯過來;師可視情況簡要介紹陰山。)
四、品詞句,悟詩情。
師:讀好古詩,知道了大意,離學會還相差甚遠。但凡膾炙人口的詩作,都蘊含著詩人極強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絕妙,我們又該如何去發現呢?
(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PT 出示)
1.同學們,請輕聲吟誦,看看詩句在你腦海中留下怎樣的畫面?
引導品悟句一:
(預設)生1:一輪明月照著邊關 。
師:這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凄涼)讀出你的感受來。
質疑:可這“明月、邊關”是邊塞再普通不過的景物,句一又絕妙在哪兒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時間久遠。)這一“秦”一“漢”兩字,將時間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來,明月變了嗎?(生:沒有)邊關變了嗎?(生:沒有)變的是一批又一批守邊的征人們吶!所以,詩人第一句的七個字是想告訴我們--(出示“千百年來,戰爭一直沒有停息。”齊讀)讓我們讀出句一的“歷史久遠”來。(生齊讀)
小結:詩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們傳遞出了這么多“言外之意”,這充分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練之美。
1、品悟句二
師:詩人王昌齡不留戀京城的繁華,把目光投向荒涼的大漠和征人。他關注的邊關及征人是怎樣的呢?(PPT出示圖片,師講解)
(出示句二)回想畫面讀一讀,你又讀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種詩情?
(預設)生2:萬里長征----離家萬里,路途遙遠。(師補充:那時,從家鄉到邊關,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別說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還----戰爭很殘酷。(師追問:為何沒回?——也許是還活著仗沒有打完不能回,也許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一個“人未還”,飽含了多少凄涼與殘酷啊!)
3.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齊讀一二句。
師:人未還,心相系呀!同學們,每到明月高掛的夜晚,那些背井離鄉、歷經生死考驗而幸存下來的征人們可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板書:思鄉思親)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親、妻子、孩子圖)那么同在一輪明月下,千百萬征人的親人們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師描述畫面,引導讀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兒(夫、父)未還”。
師:天倫之樂不能享,為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現在你的心中還僅僅是思念的哀傷嗎?還有什么?(悲憤)
師:對什么的悲憤?(戰爭)
師(板書:恨戰爭):是對無休止戰爭的悲憤。來,將你們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間,齊讀一、二兩句。(生齊讀)
4.小結學法:剛才,我們不僅品出了征人和親人之間的思念,還悟出了他們對戰爭的憤恨。看來,采用想象畫面、品悟重點字詞來體味詩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薦給大家!
(二)品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面對不斷重復的人間悲劇,詩人王昌齡多么希望時光倒流,回到漢朝相對安穩的日子啊,因為——(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1.誰說說這兩句詩什么意思?相機檢查注釋“但使、胡馬”的理解。2.了解李廣。(1)PPT出示唐.盧綸的《塞下曲》,指名說從詩中認識了怎樣的李將軍。(2)PPT補充李廣資料,感知其英勇善戰,讀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師:詩人這里思念幾百年前的李將軍的文字背后,你又讀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饋)學貴有疑。相信下面的詩句和資料能幫到你。
(1)(PPT出示相關邊塞詩句,師生合作讀。)
師:此時,你想對無休止的戰爭說--(戰爭真殘酷、征人傷亡很大……)
(2)(PPT出示《資治通鑒.唐紀》資料)師引讀。
師:此時你相對朝廷說----(你們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們要派良將才能打勝仗啊……)讀著讀著,我們終于明白了,詩人哪是在盼李將軍啊,他分明是在——(板書:憂國憂民盼和平)讀出詩人滿懷的期盼--(生讀)
4.師:可憐的千百萬征人們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戰場傷亡咱認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當時將領的無能實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們,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沒有國哪有家”!)請同學們牢記:無論何時何地,“有國才有家”!
師: 來,同學們,讓我們讀出保家衛國的豪情----(齊讀三四句)面對前來進犯的敵人,讀出我們必勝的決心----—(再讀三四句)
四、背詩文,頌經典。
1.頌詩人(PPT出示課文插圖)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詩人王昌齡。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無限哀嘆----(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他心系家國,所以呼喊----(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這寥寥28個字,就是詩人一片赤誠之心的見證!難怪明代詩評家李攀龍評價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讀“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
2.頌征人
師:看著看著,這遠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萬征人的代表。他們雖九死一生、思鄉思親,仍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他們雖痛恨朝廷、將領和戰爭,但又希望殺敵報國使家國太平!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3.頌經典
同學們,全體起立,讓我們用誦讀向征人、詩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齊誦全詩。)
五、課外拓展,延讀經典。
師:請坐。悲涼中流露壯美,憤恨中滿是赤子熱忱。這就是邊塞詩的共性。
★1.學法遷移(如果時間不足,把拓展學習引向課外。)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用“想象畫面,體會詩境;品悟字詞,體味詩情”的方法學會了《出塞》。請看,我把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也帶來了。(PPT出示: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學生自學,反饋。師評價(善于學習;學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議把學法繼續運用到自己搜集的邊塞詩里。)
2.結束語:一句句詩行,描繪一幅幅畫卷;一首首詩歌,講述一段段歷史過往。課下,希望同學們與詩詞經典作伴,擁有屬于自己的詩意和遠方。(謝謝!)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嘆、作何感想?另外還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
古詩所表現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到自己思鄉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最后過渡到“千百萬人盼回家”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