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誡子書第二課時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閱讀法,學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詩句導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幾句詩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學生回答引出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實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家信——《誡子書》,去體會慈父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
二、初讀課文,讀準讀順。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找學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明確加點字的`注音和課文朗讀停頓。
夫:澹泊::淫慢:險躁:窮廬: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全班齊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準確翻譯。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
溫馨提示:
A、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2、合作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翻譯過程遇到的難題。
3、師生共同解疑。教師給予點撥,對學生進行古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品讀課文,領會深意。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的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告誡兒子立志學習、修身養性、淡泊名利、珍惜時間。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4、從文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明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六、課堂小結: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愿這些經典的語句伴隨我們大家行走一生。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
七、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八、板書設計:
學習目標:
1. 聽錄音,熟讀全文,讀出對偶句的節奏美、對稱美、韻律美美。(重點)
2. 參考注釋,同學合作,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示PPT2):
同學們,諸葛亮是大家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憑借自己的智慧、才學、勤勉、品德,實現了歷代絕大多數文人渴望實現卻無法實現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成為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歷代文人把他當作心中的超級偶像,對其推崇備至,譽其為“千古第一相”。他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被謚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全國多處地方建有“武侯祠”,以示紀念。
諸葛亮不僅是千古第一相,還是一位重言傳身教的中國好爸爸。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54歲的諸葛亮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下了一封《誡子書》。雖然只有短短86個字,卻微言大義,字字珠璣。殷殷之情、諄諄教誨盡在其中,不僅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也是歷代學子修身治學的箴言警句。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誡子書》。
請學生上黑板板書課題“誡子書”及作者“諸葛亮”,注意“誡”的寫法(板書課題、作者)。
二、 誦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明確:用于句首,表示發端的助詞“夫”,讀fú。而在現代漢語里一般讀fū;“遂”與“逐”的區別。
(2)課文自讀兩遍。
2.傾聽范讀,反復誦讀。
(1)播放錄音(示PPT3)。
(2)請學生對比自讀和錄音。
答案預設:錄音能讓我們感受到節奏之美,韻律之美,給人抑揚頓挫之感(板書節奏之美、韻律之美、抑揚頓挫)。
師追問:為什么本文就能讀出這些美感呢(從本文句子形式特征和作者朗讀技巧兩個角度來回答)?
答案預設:文章以對偶句和四字句為主,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朗讀者在朗讀時注意了劃分節奏,把握好了重音。大聲朗讀就能讀出美感(板書“句式整齊、劃分節奏”)。
師追問: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對偶句呢?
答案預設:示PPT4。
(3)學生再聽一遍錄音,傾聽時注意朗誦者朗讀時句子節奏的劃分。然后小組內誦讀課文,每人讀一遍。相互糾正,讀出正確的節奏感。
(學生誦讀,教師巡視,進行適當的點撥。)
(4)提高難度,去標點,明句讀,劃節奏(示PPT5)。學生先自行明句讀,劃節奏,再指名,明句讀,劃節奏。
三、疏通文意:
1.學生獨立參考注釋,翻譯全文。畫出不能翻譯的語句。
2.小組討論交流各自不能翻譯的語句。小組內仍不能翻譯的句子,借助《古漢語詞典》完成。
(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時,教師巡視,可以對小組中有爭論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并及時發現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
3.學生完成對PPT6、PPT7、PPT8詞句的翻譯(示PPT6、PPT7、PPT8)。
4.不參考注釋,獨立將原文翻譯一遍。
5.帶著對文意的理解,齊讀課文。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疏通文意,為后面的講解做好鋪墊。
五、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2.通過品析文中詞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3.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蘊含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三、教學方法
批注式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名家范讀,注意節奏停頓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畫出生字詞,結合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3.諸葛亮寫《誡子書》用意是什么?
明確:告誡兒子要修身養德,培養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間透露著諸葛亮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板書:諄諄告誡、修身自學】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系是?
明確:闡述靜的價值和作用。【板書:靜】
3.后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
明確: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說:學、才、志的關系。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干來源于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說: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板書:學、才、志】
4.最后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板書:惜時】
5.回顧整篇文章,《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修身、治學、惜時,靜、學、才、志。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養德,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體展示關于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請同學們課下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并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鑒。作業: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談論修身治學道理的家書,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希望。文章具有較強的論說性,所以本課著重向學生講解了“靜”的重要性,以及“學”“才”“志”三者之間的關系。最終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道理,并在學習生活中以此來要求自己。
學習目標:
1. 圍繞“靜”理解讀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作者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殷殷之情(重點)。
2. 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理解關鍵語句,積累警句,勵志修身(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探討“靜”與“學”的關系:
師問:文中除了“以”“不”“非”這些虛詞之外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
答案預設:“學”。看來諸葛亮非常重視兒子的學習(示PPT2)。
師問:大家扣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再結合上下文,說說“學”“靜”“才”“志”這四者之間的關系(示PPT2)。
(關于靜和志的先后順序,應讓學生結合上文的“非淡泊無以明志”分析)
答案預設:想要有才華、才干需要學習,想要學習需要明確堅定的志向,想要明確堅定志向需要寧靜專一。
板書:靜—→志—→學—→才
二、 探討“靜”與“修身”的關系:
師問:通過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說說看,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想要學有所成,增長才干,最根本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答案預設:靜。
師問:請大家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小組內討論對“靜”內涵的理解(示PPT3)。
答案預設:“靜”就是課堂聽講時排除雜念,心無旁騖,專注的聽老師的講解;“靜”就是作業時專心致志,不想著玩手機,不想著看電視,注意力集中于作業上;“靜”就是讀書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
師追問:看來“靜”對于學習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那么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要“靜”的目的僅僅是學有所成,增長才干嗎?還有什么目的?
答案預設:不是。目的還有讓兒子提高自身的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
師追問:在文中主要體現在哪一句上?
答案預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師追問:為什么“靜”就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儉”就能培養品德呢?小組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示PPT4)。
答案預設:“靜”,內心安靜,平靜,才能心無雜念,心無旁騖,才能做一個志慮忠純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單純的人,才可以成為一個修養很高的人;“靜”,也才能反思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才能“日三省吾身”,才能及時糾錯,盡善盡美,成為一個道德修養高的人。
“儉”,如果說“靜”是對精神世界而言的,是向內的,“儉”就是對物質世界而言的,是向外的,可以算是“靜”的另一種形式。“儉”,就是清心寡欲,就是拒絕物質的誘惑,無欲則剛,不會玩物喪志,不會受制于人,自然也就養成了高尚的品德。
板書:靜(儉)—→修身、養德
三、探討《誡子書》的寫作目的。
師問:剛剛我們探討了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要“靜”的目的是要學有所成,是要修身養德。那文中諸葛亮有沒有哪句話直接談到談到讓兒子“靜”的終極目標呢?
答案預設:“非寧靜無以致遠”中的“致遠”。
板書:致遠
師追問:你認為諸葛亮所說的“致遠”的內涵具體又是什么?能否從從下文找一詞?
答案預設:“接世”,為世所用,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板書:接世
師追問: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是什么人?文中有沒有一個詞?
答案預設:君子(示PPT5)。
板書:君子
小結: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晚年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寫下這篇家書的目的是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盡管諸葛亮在兒子8歲那年就去世了,沒能陪兒子長大,但他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卻陪伴了他兒子的一生。本文是諸葛亮對兒子的告誡勸勉,當然也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
四、課堂小結(示PPT6):
“靜”,不僅對“學習”有意義,對修身養德也有意義,所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永遠都不過時,永遠都有現實意義,永遠是中國人的格言警句。希望同學們也能以此它們座右銘,并做到知行合一,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君子。
四、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