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1
這是大學春江花月夜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感受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景、情、理如何有機地融合的。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描寫月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托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教師補充: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夜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3、教師導語: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引人注目,聞一多先生曾將此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評論家說張若虛這一首詩可以“孤篇蓋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競為大家”。今天我們來欣賞這篇經典詩作。
二、作者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顯名長安,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三、解題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游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言之有物、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四、賞析詩歌
(一)初讀全詩,品詩意。
1、齊讀全詩,用自己的話描述詩句。
2、根據詩中語句描寫,寫出月亮運行軌跡
提示:月亮,升起——高照——西斜——沉落
3、再讀全詩,根據老師提示,概括個部分內容。
(前八句,中間八句,剩余語句)
提示: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
4、分讀各部分,概括各部分內容
提示:月下之景——月光無垠,月色純凈——畫意
月下之理——人生無盡,宇宙永恒——哲理
月下之情——思婦懷遠,游子思歸——詩情
(二)細讀全詩,品詩韻
第一部分:景物美
1、試背前八句
2、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請標出。
提示:春,江,花,月,夜
3、給這一部分命名。
提示:春江花月夜圖
4、體會寫景特點。
參考:A、緊扣題目,開篇對景物春江花月夜進行描寫
B、以月光統攝景物,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描寫,層次分明。
C、創設出幽美恬靜的意境
5、用優美的散文語言描述這個畫面。
參考: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二部分:哲理美
1、背誦中間八句。
2、由月色作者聯想到什么?
提示:由月及人到宇宙
3、你最欣賞哪個句子?請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4、請畫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提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情感:哀而不傷
讀下面幾句,品味情感。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有余,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部分:情感美
1、齊讀這一部分,然后給這一部分劃分層次
提示:“白云一片去悠悠”以下四句——總寫思婦游子的思念
“可憐樓上月徘徊”以下八句——思婦懷遠
“昨夜閑潭夢落花”至結束——游子思歸
2、一學生背誦總寫部分。哪一詞語用得好。
舉例:“徘徊”。
賞析參考:
A、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月亮游移不定的動態之美。
B、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
C、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呼應,寫出月亮不忍離去,思婦的思念之苦。
3、“鴻雁”“魚龍”的理解。
參考:“鴻雁’“魚龍”本是月光下的景物,此處寫了月光的清澈,同時,也是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兩者是古代用于傳遞音信的載體,此處暗含有魚雁卻不能傳遞音信,可見二人音信斷絕,相思無著。
4。齊讀“昨夜閑潭夢落花”至結束。
詩句中哪些語句表達了思歸感情的?
A、“昨夜閑潭夢落花”在夢中也想家,運用心理描寫。
B、“江水流春去欲盡”在對春光流逝的惋惜中表達歸家心情。
C、“碣石瀟湘無限路“以“無限路”表達有家難歸的無奈
教師小結抒情層次:先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美景,為下面抒情打下基礎——景物美。本詩由寫景轉向關照人生,思索人與宇宙之間的關系,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抒寫心中感嘆——哲理美。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思婦游子離愁別緒,謳歌愛情,憧憬幸福——情感美。
(三)比較閱讀,開闊視野
閱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思考問題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補充注釋:
遙夜:漫漫長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戶。露滋:露水打濕。還寢:回臥室再睡
1、用自己的語言把全詩描述一遍。
2、本詩描寫了一個什么畫面?
3、兩者比較比較:
A、題裁上不同:《望》為五言律詩,《春》為樂府體新辭。
B、體材上異同點
相同點:都寫出了自古至今,無論天涯還是海角的人們,只要望見朗朗圓月,就會產生一種共同的心理—懷念遠方之人,都以月夜為背景,寫相思之苦。
不同點:在于《春江花月夜》中,作者是通過“思婦”和“游子”兩個具體形象分別描畫出異地相思的別樣情懷;而《望月懷遠》中作者通過單一對象描畫因月而起的濃濃相思之情。滿目哀怨纏綿,撓是相思凄苦,相思無奈,相思有深怨!
C、風格不同《春》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望》境界優美,語言淺近,意脈流轉,讀來使人感到清新淡雅、委婉曲折而又情深有致。若形容起來,前者是雍容華貴的大家閨秀,而后者即使含羞帶怯的小家碧玉
五、齊背全詩,結束。
“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照松間”的寧靜恬淡;“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還有:
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
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
不僅李煜,杜牧《潤州二首(其一)》也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還有李白也用月感嘆時光的流逝: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唐詩中,月還是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盡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了“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
《眾星羅列夜明深》唐代: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詩人因此名垂后世。《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為“吳中四士”。但《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讓我們先睹為快: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么能“孤篇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可謂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享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張若虛也因為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全唐詩》共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人二千二百余人。
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一首作品流傳后世,而有的詩人,只寫幾首作品,就流傳千古,這樣幸運的詩人實在太少,而張若虛就是少數最幸運的詩人之一。
張若虛現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受到無數學者讀者的贊嘆,流傳千古。
下面讓我們享受一下朗讀。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圖——畫面美
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明明月影帶河流,雁在天邊鶴在洲”(宋《秋夜》姚勉)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遠。
春江花月圖,
本段景物描寫:畫面清麗,色澤柔和——良辰美景
(1)緊扣題目寫作,開篇就對春、江、花、月、夜進行描繪。
(2)景物極多,但以月光統攝各種景物,由大到小,由遠到近,層次分明地一一展開。
(3)意境——幽美恬靜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當然寫得最好的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魚龍、鴻雁本來是月光下的景物,此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魚龍、鴻雁是古代用于互傳音訊的載體(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驛寄梅花,魚傳尺素。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此處暗含有魚雁不能傳音訊之意。可見二人音訊斷絕,相思無著落。
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古代詩歌中的以樂景寫哀情或者以哀景寫樂情。會構成情與景之間的強烈反差,正像清代文人王夫之先生在《姜齋詩話》所說的,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會一倍增其哀樂。
《詩經 采薇》中的昔我往兮,楊柳依依。就運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而它的下一句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是以哀景寫悲情。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之如何?
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構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細致地描繪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發出對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對明月今宵、游子思婦卻天各一方的惋惜。
詩中盡管不無人生苦短的傷感,然而讀來輕曼如煙,悠悠惆悵中還交織著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對“人生代代無窮已”,得以與明月長久共存相伴的一絲欣慰;盡管也有夫婦別離的哀愁,但是寫來柔婉似水,綿綿相思中飽和著“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含蘊著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月”的意象:
一、對生命的熱情
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首詩一開篇,詩人就暗示我們吟詠的月夜位于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還有一輪明月伴隨海潮升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共”,強調了春江與明月天然的詩意聯系;
“生”,賦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潑的生命熱情——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與誓言;
月圓,寄托了離人渴望實現與親人團聚的愿望。至于“何處春江無月明”,則不僅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不知親人今夜飄零在何處的相思之情,還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上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
二、對心靈的寄托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這六句循著月色展開豐富、奇妙的想象,勾畫了一幅幅美麗的“月下風景變幻圖”——畫境充溢著縹緲、朦朧的情思和跌宕起伏的情感節奏。
其中,“月照花林皆似霰”是從正面拉開月色的序幕——如“清泉石上流”般的月光的清輝灑滿散發著幽香的花林,仿佛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
“汀上白沙”和“江天一色”則從側面展開,描繪了月色潔白如霜,坐在船上根本就分不清江邊的沙灘與浩瀚的江水。
總之,這六句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等潔靜寧謐的景致,又襯托出了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真正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佇立江畔,仰望明月,怎能不遐思冥想呢?
三、對人生的感傷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對宇宙生成和人類本源的探索。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但生命呢?就個體而言,生命是何其短暫。但詩人流露出的情緒是“哀而不傷”。因為,從中我們聽不到詩人的半點哀怨和絕望,而是發自詩人心中的青春與熱情的回響。這是詩人在引誘我們到一個情思更為濃郁的詩境感受游子與思婦兩地相望相思的情感。
四、對親人的思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一片白云隨風悠悠飄去,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邊見到遠去的白云,讓心底的離愁別緒更加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下,是誰家的游子乘著一葉扁舟漂蕩在外呢?現在,能寄托相思的就只有這明月樓了。
其中,“不勝”二字表達了思婦斷腸的相思之苦已經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扁舟”“明月樓”則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是全詩感情最真摯的部分。天上的孤月仿佛在等待樓上這個“知心人”——它已經踱上樓臺卻既不肯上前也不忍離去。此時,只有滾滾東流的江水見證永遠懸于天上的“孤月”。“孤月”尚且“待人”,何況游子與思婦呢?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著人們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一些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重點: 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兩個特點:“魚咬尾”和“換頭合尾”。
教具:錄音機、錄像機、磁帶、錄像帶、鋼琴
教學時數:第一課時 (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中國古曲,這首作品我們每個同學都聽過。有同學會問:“老師為什么會這么肯定地說呢?因為我們每天在上課間操時,都要做一套太極操,這套操使用的音樂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你們猜猜這首樂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8分鐘)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傳抄本,距今1999年,同學們算一下已流傳了多少年?學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為《夕陽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臨水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樂家將這首曲子改編為絲竹合奏,取名為“春江花月夜”,并組合若干段落,每個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請同學們打開書P14頁,劃下各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新中國成立以后,音樂家們又在絲竹合奏曲的基礎上,將此曲編配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20分鐘)
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欣賞這首作品之前,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樂曲中這些很有意思的結構特點。
1、江樓鐘鼓:
這段江南風格的主題音調(琵琶、古箏、簫、二胡等)絲竹樂器奏出。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段主題音樂。
請同學們看P14頁譜例:首先視唱主題,在反復地視唱過程中,發現樂句一頭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貫串連接的。
這段主題旋律如歌,給人以恬靜安謐、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句民間的俗語來形容它叫“魚咬尾”。要求學生掌握這個特點后背唱這段主題旋律。
2、這段主題,它在不同的音樂段落里變化展衍,從不同側面充分展示它所蘊含的美質。在不同的段落中,這一主要主題往往改變它開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給人以新的享受。請同學們聽三個段落“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歸納出這三個段落有什么相似點。特點是:每段的結尾樂句相同: 我們把這種中國傳統音樂的典型的結構特點叫:“換頭合尾”。
四、欣賞琵琶演奏家劉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鐘)
五、小結: 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特點對欣賞中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很大的幫助。不但能從音樂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更能從音樂的本身發現美。讓我們在下一節課中國共產黨同感受這首《春江花月夜》給我們帶來的古典的美。
六、作業: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一、教學內容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賞析,使學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來源、樂曲結構,掌握作品的表現方法。
2、使學生感受、體驗作品的情緒、形象等風格特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欣賞,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簡析
《春江花月夜》根據一首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改編。全曲共分十段,每個段落都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作品通過委婉樸質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學思路
本課著重對“江樓鐘鼓”、“花影層疊”、“漁歌唱晚”、“欸乃歸舟”及“尾聲”五個段落進行賞析。通過對作品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樂表現內容,了解傳統音樂的創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五、教具準備
CAI教學系統
六、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導入:出示富陽文人郁達夫的一首詩詞,請學生為這首詩詞配樂。
家在嚴陵灘下住,
秦時風物晉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錦,
來往春江有釣船
引出課題——《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琵琶獨奏曲,名為《夕陽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傳抄本,至今已流傳了128年。后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改名為《潯陽琵琶》。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音樂社團“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樂合奏曲,并根據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取名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為十個段落,每個段落都有形象生動的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及尾聲。
三、作品賞析:
(一)江樓鐘鼓(引子)
夕陽西下,忽然寺廟里隱隱約約傳來了……
1、欣賞:
引子——分別用什么樂器來模擬鼓聲和鐘聲?
2、分析:引子是節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彈跳、輪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擬陣陣低沉的鼓聲。簫和古箏奏出的波音猶如遠處鐘聲回響,水面碧波蕩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非常細膩。
(二)主題賞析:
1.出示譜例,請欣賞并選擇---主題表現的意境
A歡快跳躍 B委婉恬靜 C深沉低緩
2、設問:——音樂表現了怎樣的情緒?它是通過怎樣的手段來表現這種意境?
3.視唱
4歸納;
旋律如波浪般進行,顯得格外柔美與和諧。琵琶、二胡、古箏、洞簫齊奏的音色協調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個特點是使用魚咬尾使音調輕盈平穩,形象地表現了一輪明月從東山升起,在云層中游移的美麗景致。末尾由洞簫吹奏的婉轉嗚咽的旋律導入了深遠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聯翩
(三)花影層臺:
1、教師導語:我們把眼光從遠處收回看看近處的江面上發生了什么?
設問:春風拂過江面,有什么變化?
此段音樂中節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項變化最明顯?
歸納:音樂主題在六小節徐緩的曲調之后,
琵琶突然彈出了四個作移位模進的短句,急促而熱烈,描寫了花枝弄影、香飄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圖畫,讓學生為它們取標題
(四)漁歌唱晚
1、教師導語:正當我們看著眼前的花影有點眼花繚亂時,忽然遠處傳來了陣陣的……循著聲音向遠處望去,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樂的情緒是否一致?為此段取一個標題
2、分析:遠處白帆點點,漁歌飄渺由遠而近。簫的領奏與琵琶、木魚的伴奏好似漁夫一邊搖櫓一邊歌唱,其他樂器在每句最后的長音齊奏,又如船上眾人應聲和唱,漁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隱約可見。這一段把人們盡興夜游的歡樂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也為樂曲增添了詼諧、活躍的氣氛。
(五)欸乃歸舟與尾聲
1、教師導語:魚船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時……
設問:旋律的速度、力度、節奏、樂器的數量有何變化?
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強、節奏由疏到密,樂器的數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緊湊有力、激動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繪了小船向歸途劃去時歡樂的聲浪響徹江面,歸舟破水、浪花飛濺、百舟竟歸的熱鬧場面。
(欸乃——搖櫓是發出的聲音)
3、設問:尾聲以怎樣的情緒結束?
4、分析:音樂漸弱漸慢,飄渺悠長,好象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安詳,使人沉靜在這迷人的詩情畫意之中。
四、樂曲的藝術特征:
a、遠與近的描繪、動與靜的畫面、情與景的交融。
b、換頭合尾(比較江樓鐘鼓與月上東山的主題)
設問:各段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畫面,結尾旋律相同,這有何道理?
分析:這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特點,在不同段落中出現新的因素,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結尾處相同,在變化對比中尋求統一,深化了音樂表現內容。
展開全文閱讀
c、 樂器使用得當,進退有序。
五、全曲欣賞
總結;樂曲通過委婉樸質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的贊頌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與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
六.課堂練習
從這首曲子里我們可以領略到一種幽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同樣這種美也浸透在中國傳統的詩詞、繪畫、書法、舞蹈當中。 請舉出在詩詞、繪畫、書法、舞蹈中有關描寫“春江”的例子。
設計意圖
讓學生提前融入音樂氛圍。
與當地的文化結合,引出課題
了解作品結構,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表現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