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雖有嘉肴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與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禮記》相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熟讀并背誦課文。
2、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漢民族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雖有嘉肴》節選自《學記》?!秾W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秾W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二、讀準字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強(qiǎng) 教學相長(zhǎng) 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xué)
三、重點詞語
雖有嘉肴 (嘉:美好; 肴:用魚、肉做的菜。)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反:自我反思;自強:自我勉勵。)
其此之謂乎 (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乎”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
四、特殊詞語
1、古今異義
雖有嘉肴(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主旨 今義:味美)
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 今義:困難)
2、通假字
兌命:“兌”同“說”,指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學學半:“學”同“敩”,教導。
3、一詞多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嘉肴”,美味的菜)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謂乎(副詞,表示推測)
五、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親自品嘗,就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恢雷约河欣Щ蟮牡胤?,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六、問題探究
1、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從“雖有嘉肴”寫起?
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嘉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
2、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3、 “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4、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5、如何理解“教學相長”這種觀點?
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與現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并不是一個概念。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強”。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促進。而在現代教育學意義上,“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教師不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等等。但無論哪一種“教學相長”,都是一種辯證的觀點,值得肯定。
七、寫作特點
1、運用類比手法。
文章開頭運用類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類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
2、邏輯嚴密,有條有理。文中開頭先講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最后提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
八、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確定教學目標與內容的理據 在詳細解讀文本的前提下,根據具體學情、教情。
教學具體環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蛟S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它與《周禮》《禮儀》合稱“三禮”。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漢民族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
今天,就讓我們親近《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雖有嘉肴》節選自《學記》。《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據郭沫若考證,《學記》作者為孟子的弟子樂正克。《學記》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至師生關系、教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
二、讀準字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強(qiǎng) 教學相長(zhǎng) 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xué)
三、重點詞語
雖有嘉肴 (嘉:美好; 肴:用魚、肉做的菜。)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處。)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反:自我反思;自強:自我勉勵。)
其此之謂乎 (其:表示推測語氣;此之謂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此……之謂乎”是一種固定句式,通常翻譯為“大概說的就是……吧。”)
四、特殊詞語
1、古今異義
雖有嘉肴(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主旨 今義:味美)
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 今義:困難)
2、通假字
兌命:“兌”同“說”,指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學學半:“學”同“敩”,教導。
3、一詞多義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嘉肴”,美味的菜)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謂乎(副詞,表示推測)
五、翻譯下列句子。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親自品嘗,就永遠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不知道它的好處。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知道自己不足,然后才能自己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六、問題探究
1、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要從“雖有嘉肴”寫起?
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有“嘉肴”“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系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
2、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3、 “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4、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
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5、如何理解“教學相長”這種觀點?
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與現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并不是一個概念。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強”。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促進。而在現代教育學意義上,“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教師不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等等。但無論哪一種“教學相長”,都是一種辯證的觀點,值得肯定。
七、寫作特點
1、運用類比手法。
文章開頭運用類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類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
2、邏輯嚴密,有條有理。文中開頭先講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最后提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
八、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這樣教的道理 在詳細解讀文本的前提下,根據具體學情、教情。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于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后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為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后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里學生發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著“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愿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雖有嘉肴》這篇課文選自十三經之一的禮記,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嘉肴和至道進行類比,提出了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接著探討教與學的關系,只有學習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后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過來才能不斷地鉆研、提高,得出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這樣一個道理。
學習的確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實事求是,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行動,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
所以,上這一課時,我對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做了嘗試,要求學生給同桌翻譯,當一回老師。之后再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效果較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