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十五夜望月優秀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年代】中唐
【作者】王建
【體裁】七言絕句
【出處】《全唐詩》
一、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許州人,唐代宗大歷十年進士,曾任昭應縣丞,渭南尉。穆宗長慶初,由太府寺丞轉秘書郎。大和中出為陜州司馬,后歸居咸陽原上。一生困頓,晚景尤其凄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后,詩風轉變,其樂府詩多方面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統治階級的暴行。語言通俗明晰,凝練精悍,風格簡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體。
此詩是詩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寫的詩。
二、注釋
⑴十五夜:指農歷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霜一樣。棲: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處以《全唐詩》為準。
三、譯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枝上安歇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的家。
四、詩歌賞析
1.體會"樹棲鴉"三個字的特點。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2。可不可以把"落"改為"在"?為什么?
不可以。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3。本詩最能讓人產生豐富聯想的是哪一句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因為這句將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4、簡要解釋“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意思,說說這兩句詩的妙處。
答案:普天之下,有誰不望月思鄉,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詩人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境界高遠;明明是自己懷人,偏說“秋思落誰家”,表現手法委婉蘊藉。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5、詩中點明了哪些意像?
中庭,地白,樹、鴉,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6、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整首詩描繪了一幅靜謐凄清的中秋月夜圖,渲染了一種清幽、寂靜、凄涼的氣氛,表達了作者中秋望月思遠,想念好友的情感。
7、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第二句中的“冷”和“無聲”有何作用?
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冷”字既寫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境。“無聲”細致地表現出冷露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領悟作者望月思親的情感。
3.通過“閱讀·對話”了解古詩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達方法,激發課外閱讀興趣,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學習重點
能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領悟作者望月思親的情感。
學習難點
通過“閱讀·對話”了解古詩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達方法,激發閱讀興趣,積累中華經典詩文。
學習流程
一、導——對話·詩情美
同學們,五千年中華,三千年詩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詩歌和節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讀讀下面的詩句,看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
大屏幕出示: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的《清明》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明·唐寅《元宵》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3.齊讀課題。質疑: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嗎?
4.一提起中秋節,我們總會想起月亮,你積累了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5.詩人簡介。
大屏幕出示:
王建,唐代著名詩人,潁(y?nɡ)川(今河南許昌)人。與張籍齊名,被世人稱“張王”。王建出身寒微,從軍走馬十三年,晚年曾任陜州司馬,有《王司馬集》。
圖片
二、讀——對話·韻律美
學生拿出課文紙,認真讀三遍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讀正確。
指名讀古詩。指導難讀的句子。
棲的讀音:qī,組詞,在詩句中的意思:指鳥停在樹上。結尾處用了問號該怎么讀?
一男生讀,指導;一女生讀,評價;
教師領讀;一起讀。
2.讀出節奏
指名說一說:你是如何劃分節奏的?
請按照223的節奏再來讀一讀。評價。
3.教師范讀
詩歌不但要注意節奏美,還講究韻律美。請大家聽一聽老師讀,再說一說:你聽出了什么?
“鴉、花、家”這三個字就是這首詩的韻腳,找到了韻腳,我們在讀的時候稍微拉長一點,古詩的味道就出來了。
自己練習讀兩遍;同桌相互讀一讀。
4.讀出韻律
師生合作讀一讀,學生讀前四字,老師讀后三字,詩題和作者一起讀;
互換一下,這次老師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詩題作者一起讀。
圖片
三、品——對話·意境美
讀古詩,不但要注意節奏、韻腳,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讀詩時的那份感覺。
1.說一說,讀此詩時,你腦海中想到了哪個詞?
預設:孤獨、寂靜、思念……
2.聚焦前兩句詩。靜靜地讀一讀,說說你想到了哪個詞?
預設:寂靜、幽靜。
3.對比思考,你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嗎?
4.這兩句詩中的哪個詞帶給你“幽靜”的感覺呢?請再靜靜地讀一讀,一邊讀一邊圈出這個詞。
預設:冷露無聲、樹棲鴉。
5.“樹棲鴉”是詩人怎么觀察到的呢?
回憶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白與“樹棲鴉”一樣,都是以動襯靜,更能表現出月夜的寂靜。
6.指導齊讀第一句,讀出幽靜的感覺。
生齊讀第一句。
7.結合注釋說一說“地白”是什么意思?看到“地白”我們會想起李白的哪句詩?
8.夜很深了,月光如水,鳥兒入眠,詩人在庭院里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齊:冷露無聲濕桂花。
文字也是有溫度的。在二十四節氣中,中秋處于秋分時節,白露之后,寒露之前,也正是桂花開放的時候,正所謂“白露掛枝頭,花濕好個秋”。讓我們把這種感覺帶進詩里,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詩吧。
生齊讀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9.詩題是《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景,字面無“月”卻暗藏著“月”。你發現了嗎?和同桌討論一下吧。
交流:地白、樹棲鴉、桂花。
唐代詩人宋之問有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人間桂花香了,那月宮中的桂花也該香了吧?人間的桂花濕了,那月宮中的桂花呢?那樹下的玉兔呢?那桂樹下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說話練習:冷露無聲濕 。
圖片
四、悟——對話·表達美
1.月出東山,詩人在望;桂枝濕露,詩人在望;夜深人靜,詩人還在望。詩人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請帶著豐富的想象再讀一讀這首詩。
2.你能讀懂詩人的心嗎? 哪個字是全詩的中心?指導朗讀后兩句詩。
3.詩人在思念誰呢?是他一個人在思念嗎?
4.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被你思念的那個人是誰?你最想對他(她)說什么呢?請把你最想說的那句話寫下來,我們可以邀請明月帶去我們的思念。
5.學生寫話,讀話。
6.詩人們如何寫“秋思”呢?
大屏幕出示: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7.像這樣直白地毫不掩飾地抒發自己感情的表達叫直抒胸臆,又叫直接抒情,但王建卻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像這樣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來表達,叫間接抒情,讀起來更加委婉含蓄,更易打動人心。
8.在你讀過的古詩詞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詩句呢?說一說,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唐·李白《憶東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蘇軾《水調歌頭》)
9.距離王建寫《十五夜望月》的一千多年過去了,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這首詩被收錄進《全唐詩》,最后一句詩中的“落”被寫成了“在”,你認為哪個字好?理由呢?
10.你能把這種感覺帶進詩里,讀出這種動感嗎?再讀古詩——
一個“落”字,不同凡響,仿佛那“秋思”伴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似的。一個“落”字,把天上月、望月人、心中情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唯美的畫面。
11.背古詩
男女合作讀詩句;試著背。
兩人互查。完整背誦整首詩。
圖片
五、拓——對話·情結美
1.識月亮意象:團圓、思鄉、懷遠……
在中國人眼里,月亮從來都不是一顆普通的星球。自古以來,神話傳說、詩詞歌賦都賦予了她深刻的文化內涵。這就是中國人的“月亮情節”,也是文學中的“意象”,顧名思義就是意念中的物象。在你的意念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2.讀詩句,說說月亮代表著什么?(大屏幕出示)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3.誦經典(背景音樂《月之故鄉》)
同學們,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月亮是團圓,是思鄉,是懷遠;在中華游子的心中,月亮是親人,是故鄉,更是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人將自己的思鄉之愁、思親之情寄往那皎皎明月了呢?(大屏幕出示)
南北朝時的詩人謝莊在《月賦》里嘆:隔千里兮共明月。
到了唐朝,更多的人在望月,讀詩句——(大屏幕出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 《月下獨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出塞》)
到了宋朝,人們依然在望月,讀詩句——(大屏幕出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宋·張先《菩薩蠻》)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望月!天空的明月還是那輪明月,陰晴圓缺,周而復始。正如我們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晚,月亮依然會升起,當我們再次抬頭仰望時,一定會想起一個人——王建,一定會吟誦一首詩——《十五夜望月》,一起背誦這首詩。
請舉起你的那輪明月,讓她緩緩升上童年的星空,讓我們再次對月吟誦——“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4.課下作業:
中華文化從未斷流,中華經典永遠流傳!課下請繼續收集有關月亮的詩歌,進一步感受祖國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圖片
古詩詞“閱讀·對話”的實踐探索
——《十五夜望月》教學反思
《十五夜望月》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在唐代詠中秋的詩篇中,是較為著名的一首。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因此,我將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作為基礎知識目標,將學習重點確定為: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領悟作者望月思親的情感。學習難點確定為:了解古詩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達方法,積累中華經典詩文。那么,在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實現閱讀與對話的和諧統一呢?
課堂上,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學習環節:
一、導——對話·詩情美
二、讀——對話·韻律美
三、品——對話·意境美
四、悟——對話·表達美
五、拓——對話·情結美
導課環節,突出詩情美,貴在激趣。因為六年級學生沒有接觸到統編教材,關于我國傳統節日的詩詞積累的較少,我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誦讀《元日》《清明》《元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經典詩句,知道詩歌與節日相伴相生,詩人在節日里借助詩歌表達的不同情感,以此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溫儒敏主編這樣說: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花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為了突出重點,我借助“讀”和“品”兩個環節,教給學生通過看注釋、展開想象等方法學習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意境美。“讀”的環節重點放在有梯度地進行朗讀指導,教師范讀、領讀、相互欣賞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讀出韻味。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感知了古詩的大意,感受到韻律之美。“品”的環節讓學生借助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月光如水、鴉鵲入眠、冷露無聲、桂枝濕露的望月環境,在品讀中感受詩人孤獨、寂寞、思念的情感。
在“悟”的環節,為了突破難點,我重點抓住表達之美。前兩句寫景,字面沒有一個“月”字卻暗藏著“月”。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的含蓄深沉。另外,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是的,把天上月、月下景、望月人組成一幅形象動感的畫面,“拓”的環節通過“月亮”的意象拓展,整合與“月亮”有關的詠月經典詩句,通過誦讀激發學習興趣。
溫儒敏特別指出,“小孩子的想象力相當豐富,‘詩無達詁’,不應對詩文分析作標準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們的個性化讀解。”古詩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興趣,不宜要求過高,更不可照搬文學史,過分強調字詞、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講掌故,當堂吟誦。是啊,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語文課堂,只要教師善于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教學生態——對話場,就能實現閱讀與對話的完美結合。這節古詩誦讀課,希望能成為學生記憶中的那輪最圓最亮的明月,在孩子們童年的星空高高地升起。
《十五夜望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朗讀詩歌并能背誦默寫。
2.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內容。
3.學會鑒賞詩歌。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意境,理解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會鑒賞詩歌
四、教學時數:1教時
五、課型:朗讀賞析課
六、教法:邊讀邊議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展示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的畫面)皓月當空,月色如銀,如此美景,會勾起你無盡的遐想,今天且讓我們跟著唐代詩人王建走進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緒。
(二)揭示本課的環節及任務
今天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一個字——讀,具體任務是:讀順、讀義、讀景、讀情、讀味、讀韻。
(三)六步闖關:
1.大聲讀——把詩歌讀順暢。學生自由讀,小組內輪讀,熟讀成誦,毛遂自薦當堂背誦。
2.說讀——讀懂詩歌的意思。邊讀邊說,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說出來。小組內輪流說,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發言。
3.默讀——仔細閱讀,摘錄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用恰當的詞語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
(銀白的地面、熟睡的鴉雀、飄灑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學作業。
4.議讀——體會詩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邊讀邊議,小組互相討論:(1)從以上景物描寫概括詩歌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一幅安靜、凄清的秋夜景色,為秋思創造傷感的氛圍)(2)結合景物意境揣摩詩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孤獨寂寞,對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相機點撥。
5.品讀——品析詩味。咬文嚼字,用比較換詞法等品析詩中精美詞句。小組互相討論:(1)詩人寫望月,卻沒有寫到月光,從何處體現?(“地白”:給人予積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從側面突出了月色皎潔)(2)“樹棲鴉”從聽覺還是視覺來寫?寫鴉雀有什么作用?(既是聽覺也有視覺,烘托夜的寂靜,襯托詩人內心的孤獨)(3)“冷露無聲濕桂花”蘊含怎樣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詩人寂寞凄清的心理。)(4)“落”換成“在”好嗎?(“落”寫出了愁思隨著月光的瀉落從上而下,富有動感,形象新穎)。小組充分討論后,學生自由發言。
6.美讀——讀出詩歌的韻律。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注意感情基調、朗讀語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四)課外延伸
收集有關詠月的詩歌。
板書設計: 景 → 境 → 情
銀白的地面 安靜 孤獨寂寞
(皎潔的月色) 凄清 對親人的
熟睡的鴉雀 傷感的 深切思念
飄灑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教學目標】
1.學習朗讀詩歌并能背誦默寫。
2.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內容。
3.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意境,理解內涵。
【教學難點】
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策略】
1、研讀詩文,體會情感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明。同時,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也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所以在教學時,以“讀”為主,積極引導學生探尋詩詞的意蘊。
2、啟發聯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鑒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鑒賞詩詞的關鍵是聯想,學生要靠自己的聯想補充和領悟,以構想詩詞的畫面。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師:提起月亮,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吟誦出幾首和月亮有關的詩吧,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兩位作者將自己的愁思寄托于這美麗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你們瞧,張九齡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達著自己思鄉、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還有一貶再貶的蘇東坡,哪個不是愁情滿懷、壯志難酬?生活給了他們如椽的巨筆,他們卻只能書寫寂寞!所以,詩人們寫的不是月亮,而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寂寞情懷!今天我們要結識的是另一位詩人——王建,來一起走進他的《十五夜望月》。
講授古詩
1、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作者,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品意境,悟感情
知作者:出示詩人資料,了解作者
王建,唐代詩人,出身寒微。大歷十年進士。曾作過縣尉、縣丞、司馬一類的小官,又從軍到過邊塞,晚年退居今陜西省西安市。王建一生沉淪下僚,生活貧困,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寫出了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王建還以《宮詞》寫得好而知名。
解詩題:這首詩的題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當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種官名。可見這首詩是詩人寫給朋友杜郎中的。
圖片
4、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詩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團圓之月,自己卻獨自一人,背井離鄉,不能與家人團聚,不禁傷感,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十五夜望月》。(指導朗讀)
5、抓字眼,明詩意
(1)劃分詩歌的節奏
了解了詩人,理解了詩題,那我們就先來讀讀這首詩,同學們都知道詩歌的朗讀都是有節奏的,那請大家根據以往學習的經驗來試著給這首詩劃分一下節奏吧。劃好了嗎?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和老師劃得一樣嗎?一起讀讀吧
(2)分兩句抓住重點講解:
A:“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樹上棲息著烏鴉。
秋天的露水無聲地打濕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盡: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望月懷人的思緒。
句意: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這秋天的情思會落到誰的一邊?
品意境,悟感情
“中庭地白樹棲鴉”
圖片
“冷露無聲濕桂花”
圖片
(3)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仰頭賞月,神馳意遠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懷人之情,卻人各不同。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恰當,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7、再讀古詩,品味意境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也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那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愁思再來這首《十五夜望月》吧。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誰家”委婉表達了游子的思親之情,在你讀過的古詩詞中,還有哪些的詩句,和同學們交流。
課后作業
請將《十五夜望月》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板書設計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樹,鴉,露,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遠,想念好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