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6
這是優質課馬嵬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試題回顧
試講題目
1.題目:《馬嵬》
2.內容: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析詩歌中對比手法表達效果;
(3)合理的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1.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設置?
2.簡單介紹李商隱。
二、試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句詩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追憶逝水年華般的悵惘之情,是因為它反映了我們共同的情感體會。回顧往事,不堪回首的不僅僅有李商隱,今天,我們通過《馬嵬(其二)》一起走近另外一個惘然傷懷的靈魂。(板書:馬嵬)
(二)初讀感知
1.讀詩。
(1)兩人讀,齊讀一遍;
(2)教師范讀,劃分節奏后的詩,兩人讀,齊讀一遍。
2.解題
(1)同學們,我們反復強調鑒賞詩歌首先應該看的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題目。詩歌的題目往往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2)這首詩的題目是《馬嵬(其二)》,你從題目中發現了哪些信息?
【明確】
(1)馬嵬之變: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門百余里”的一個普通驛站,是秦川蜀道上一個平常鄉野,可謂名不見經傳。由于后來在這里發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兵變,致使“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葬身馬嵬坡下,馬嵬坡由此而馳名中外。馬嵬貴妃墓大約修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門口書寫對聯兩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猶痛梨花春帶雨,馬嵬玉隕幸留古韻冢攜香。另一幅為畢沅所題:谷風如訴舊愁來,蜀道秦川,過客重談李楊事;墓粉還將秋色補,雨塵云夢,傷心何似漢唐陵。
(2)吟詠歷史事件———詠史詩。
(3)詩文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有關。
(三)深入研讀
1.讀翻譯
同學們,現在一人模擬玄宗讀前3聯,一人模擬義山讀尾聯,其它人嘗試進行理解。
【明確】
陡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怎么你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2.情感基調。
哪位同學想再來讀一讀,其他人思考: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明確】諷刺批判。
3.(1)既然詩歌的題目是馬嵬,那么詩中哪兩聯描寫了馬嵬之變?
【明確】頷聯和頸聯
頷聯寫聲音,頸聯寫時間。
(2)小組討論:頷聯寫了哪些聲音,頸聯寫了幾個時間段?分析其內涵。
【明確】
(1)禁衛軍夜間巡邏用的梆子聲,宮中雞人報曉的聲音,這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點?
【明確】
一個是警戒之聲,緊張危急,一個是報曉之聲,寧靜安詳。———昔安今危
一個是逃難生活的惶然無措,一個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縱情歡樂。———昔樂今苦
總結:兩種聲音進行對比,將唐玄宗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處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頷聯中還有兩個詞是互相呼應的:空聞和無復。
【明確】無復———再也沒有,表現玄宗對昔日美好生活的懷念,渴望重享昔日的歡樂。
空聞———虎旅傳宵柝的目的本來是保護玄宗和貴妃的安全,但現在這一聲聲梆子聲讓玄宗心驚膽戰,因為他們要發動兵變啊。
(2)此日和當時都指的是時間,此日指的是楊貴妃的死日,當時又怎樣呢?
【明確】“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兩人發誓要生生世世做夫妻,永不分離,而且嘲笑牽牛織女一年才能相見一次。但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怎樣?玄宗信守了自己的諾言嗎?
【明確】沒有,楊被賜死。
總結表現手法:對比。
總結:沒有當時七夕笑牽牛的荒淫無道,哪有六軍同駐馬的痛心疾首?所以楊貴妃的悲劇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明確】悲劇的承受者恰恰是悲劇的制造者。
4.那句話寫出了玄宗之悲?
【明確】首聯。結合注釋一的典故。楊妃死后,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來說海外還有九州,楊妃生活在那里,信守生生世世為夫妻的諾言,這可信嗎?徒聞、他生未卜此生休暗示玄宗在癡心妄想。
5.對此李商隱發出了什么感嘆?
【明確】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從內容上看:對比手法。貴為天子卻無力保護心愛女人對比尋常百姓能帶給莫愁幸福。
語氣上:反問。問得有力、深刻,諷刺之意愈明。
6.倒敘手法的使用。
(1)(回顧板書)從時間上看,應該是先有馬嵬之變,再有玄宗之悲,最后有義山之嘆。但詩歌在謀篇布局上并不是這樣。想想《馬嵬》在敘事結構上有何特點?
【明確】倒敘。作用:使詩歌在尺幅之間,一波三折。突出因果。
(四)拓展延伸
分享其它的關于寫馬嵬的詩歌對比閱讀。
(五)小結作業
小結:李商隱用對比、倒敘、反問等多種手法,通過深刻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他們對楊李愛情悲劇的看法: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最終害人害己,還將盛唐引向衰敗。
作業:結合本詩內容,模擬玄宗口吻進行改寫,不限體裁與表。
教學目標
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2新設計3學情分析
在學習了一個單元的唐詩之后,學生掌握了簡單的分析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學《馬嵬(其二)》。
4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馬嵬(其二)》的思想內容。難點:分析《馬嵬(其二)》的藝術特點。
5教學過程5.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馬嵬(其二)》
一、導入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名詩,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
二、知識積累
1.《馬嵬》
《馬嵬》本為組詩,共有兩首。第一首為七言絕句,第二首為七言律詩。第二首的藝術成就遠遠高于第一首。
2.詠史詩
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予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整體把握
1.請學生朗讀詩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節奏。
馬嵬(weí)宵柝(tuó)
本詩主要是“二、二、一、二”節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節奏。
集體朗讀。
2.請學生講解全詩的大意。
本詩講述“馬嵬事變”中唐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結構
首聯講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中間兩聯寫馬嵬之變及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悲劇的經過;尾聯總結全詩,批判唐玄宗。
點撥:本詩用倒敘手法。
首聯“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楊貴妃死后之事。頷聯講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頸聯“駐馬”指軍隊發生嘩變,停留不前,講的就是馬嵬之變;“此日”六軍嘩變與“當時”七夕節的恩愛之景對比,暗示楊貴妃被賜死,與唐玄宗分離,二人恩愛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詩寫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從哪些詞匯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
2.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對于本詩主題用什么作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提示:
1.“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空聞”、“無復”、“如何”等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
2.⑴用典。首聯“海外更九州”、尾聯“盧家有莫愁”兩個典故,表達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之意。
⑵反襯。頷聯用昔樂今苦、昔安今危,襯托出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不同的處境和心境。
⑶對比。頸聯用“此日”狀況和“當時”場景相對比,楊貴妃被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尾聯將唐玄宗的愛情與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導致愛情悲劇的歷史借鑒意義,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馬嵬(其二)》的巧對:借對
借對,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詩頸聯就屬于借對:用“六軍”對“七夕”,“駐馬”對“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指導大家學習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感受到同學們品讀詩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這與我們在第二單元集中學習唐詩優秀篇目大有關系。同學們在課后要繼續多讀多賞析詩歌,會更大程度的提高你們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八、作業安排
1.背誦并默寫《馬嵬(其二)》。
2.總結知識點,做第二單元基礎知識與回扣。
馬嵬(其二)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馬嵬(其二)
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馬嵬(其二)》
一、導入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名詩,先了解一些基礎知識。
二、知識積累
1.《馬嵬》
《馬嵬》本為組詩,共有兩首。第一首為七言絕句,第二首為七言律詩。第二首的藝術成就遠遠高于第一首。
2.詠史詩
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予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
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整體把握
1.請學生朗讀詩歌,糾正讀錯的字音和節奏。
馬嵬(weí)宵柝(tuó)
本詩主要是“二、二、一、二”節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節奏。
集體朗讀。
2.請學生講解全詩的大意。
本詩講述“馬嵬事變”中唐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貴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結構
首聯講楊貴妃死后,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中間兩聯寫馬嵬之變及唐玄宗賜死楊貴妃的悲劇的經過;尾聯總結全詩,批判唐玄宗。
點撥:本詩用倒敘手法。
首聯“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楊貴妃死后之事。頷聯講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難。頸聯“駐馬”指軍隊發生嘩變,停留不前,講的就是馬嵬之變;“此日”六軍嘩變與“當時”七夕節的恩愛之景對比,暗示楊貴妃被賜死,與唐玄宗分離,二人恩愛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詩寫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從哪些詞匯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
2.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對于本詩主題用什么作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提示:
1.“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傳聞)”、“空聞”、“無復”、“如何”等詞,可以看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
2.⑴用典。首聯“海外更九州”、尾聯“盧家有莫愁”兩個典故,表達出作者對唐玄宗的譏諷之意。
⑵反襯。頷聯用昔樂今苦、昔安今危,襯托出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不同的處境和心境。
⑶對比。頸聯用“此日”狀況和“當時”場景相對比,楊貴妃被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無遺。尾聯將唐玄宗的愛情與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朝政,導致愛情悲劇的歷史借鑒意義,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馬嵬(其二)》的巧對:借對
借對,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詩頸聯就屬于借對:用“六軍”對“七夕”,“駐馬”對“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指導大家學習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感受到同學們品讀詩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這與我們在第二單元集中學習唐詩優秀篇目大有關系。同學們在課后要繼續多讀多賞析詩歌,會更大程度的提高你們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八、作業安排
1.背誦并默寫《馬嵬(其二)》。
2.總結知識點,做第二單元基礎知識與回扣。
李商隱【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隱,子義山,號玉奚谷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早年為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常識,借其得以中進士。后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與王茂元是政敵,李商隱無意中卷入當爭的漩渦,一再受到排擠。選宗大中年間,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觀察使、節度使幕府中任職,位卑祿微,心情抑郁。
其詩詞華美色彩濃麗;構思新穎,多用典故。有時因已經過于朦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無題”詩中最為明顯。政治詩、詠史詩多揭露時政,托古諷今,抒發內心憂憤。但有時消極感傷成分較多,用典過多,隱晦難明。有《李義山詩集》和《樊南文集》。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二、詩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歷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領的叛亂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陜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于亂軍之中。隨后,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七十多歲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銷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三、朗讀課文
展示《樂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帶領學生掃讀(若有時間朗讀)
四、講讀課文
1.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聯夾敘夾議,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偶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貴妃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這有什么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么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頷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
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殘酷的現實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是另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
表現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
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
“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頸聯:“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
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
解析:
徒:同“空聞”,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九州:楊貴妃在在仙山上還記著“愿世世為夫婦”的誓言生:來休:斷
解析:
旅:軍
宵柝:夜間巡邏使用的梆籌:更籌,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時間無復:再也沒
解析:
此日:指事變的那天駐馬:停滯不前
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
4.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尾聯同樣包含了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五、內容小結
《馬嵬》為詠史詩,以唐玄宗、楊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這首政治諷刺詩,把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結
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誦全詩
解析:
四紀:之四十多年。這里的一紀就是十二年
莫愁:這里極寫莫愁婚姻的美好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中考鏈接】“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相近。“馬說”即談馬、論馬。
【作者及背景】
韓愈,字退之,河陽(現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馬說》大約作于11—16年間(495-800),其時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均失敗。后相繼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常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自主學習
1、反復朗讀,要讀出語氣和重音。
自學指導:聽錄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疏通文意。
自學指導: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共同商議解決。
整體感知
1、解釋下列虛詞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執策而臨之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一詞多義
執策而臨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馬者
食不飽
3、注意實詞的用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
駢死于槽櫪之間
策之不以其道
【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列問題:
1、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強調了伯樂對于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一句話是
2、第二自然段中表現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原因的一句話是
3、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什么?請用第三自然段的原文回答。
4、文中將什么比作“千里馬”?將什么比作“食馬者?
5、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6、本文托物寓意諷刺了什么?
拓展
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堂清】
1、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實詞和虛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